台灣與尼加拉瓜民眾皆對斷交「冷感」,外交部該思索「沒邦交也要有私交」的策略

台灣與尼加拉瓜民眾皆對斷交「冷感」,外交部該思索「沒邦交也要有私交」的策略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邦交也要有私交」如何透過台灣人擅長的數位社群,以及與當地媒體關係的建立,讓台灣與更多國家的民眾,產生共同的認同感,為台灣爭取更多國際盟友,是政府在擬定外交策略時不該忽略的一環。

文: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面對尼加拉瓜與台灣斷交,國內並沒有太多的公共討論;但仍應是台灣政府反思外交策略的一個機會點。

從近年各國領導人在國際社群互動行為的轉變,以及國際媒體的數位轉型,我們可以看出最新的外交戰場主力,已從傳統外交轉移到與各國大眾對話的公眾外交,藉由更高頻率的數位互動,推動國際關係工作。

外交部臉書曾在去(2020)年,發佈部長吳釗燮在全球媒體的曝光統計。部長報導與投書遍佈全球,唯獨台灣邦交國最多的中南美洲地區,不見任何報導。

根據2018年斷交事件後國內社會的社群聲量研究,台灣人民對於斷交不是無感,而是要看台灣人平常有沒有聽過這些國家。如果是在台灣比較少被討論的邦交國,斷交時的討論度就會較低。同樣地,在邦交國家,當地人民對於和台灣斷交有沒有感受,也要看台灣在當地是否具有一定聲量。

去年數位外交協會與尼加拉瓜記者的合作過程中,尼加拉瓜記者跟我們同仁聊到,尼加拉瓜民眾對於台灣的認知,大多停留在台灣政府資助尼加拉瓜獨裁政府的負面形象,對於台灣在尼加拉瓜的建設一無所知。此次的斷交事件,尼加拉瓜國內對於台灣也沒有太多的討論。

政府強調「務實外交」,在邦交國投入各項資源的同時,也應同步進行當地社群與媒體宣傳,讓當地民眾更有感。在中國用大外宣壓縮台灣國際空間的狀況底下,民主價值認同是台灣在國際上的重要籌碼,此時應積極投入資源締結民間力量,主動發展更多非官僚體系的價值聯盟關係。

目前外交部將多數的預算,提供給鞏固邦交的相關計畫。但除了「鞏固」邦交,如何「創造」邦交,其實也是台灣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政府若能獨立編列預算,針對各國大眾進行公眾外交,強化台灣參與到更多國家的社會互動,長期下來就有可能從各國民間帶動各國政府的對台態度。

但從外交部111年度預算中,投注在國際媒體與宣傳上的預算僅8369萬元,約相當於一個地方政府千分之五的年度預算。從預算分配的方式,可以看見台灣政府對於深入參與國際各國社會的決心略有不足。

「沒邦交也要有私交」如何透過台灣人擅長的數位社群,以及與當地媒體關係的建立,讓台灣與更多國家的民眾,產生共同的認同感,為台灣爭取更多國際盟友,是政府在擬定外交策略時不該忽略的一環。期望在不久的未來,外交部能夠成立「數位外交」相關部門,將國際數位社群、網路媒體的宣傳,做出更全面的規劃與討論。

索馬利蘭與立陶宛來台設立代表處,是近年台灣政府外交的突破。斷交八國已經拼回兩國,期望還有接下來的六國,可以透過「務實外交」與「數位外交」的相輔相成,為台灣拓展更多的國際生存空間。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