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覓覓回應「反疫苗」與「靈性收費」:這荒謬的疫苗政策實在太過不合理,也只有「陰謀」才能解釋得通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詩人葉覓覓認為,先前傅紀鋼的文章,對於自己反疫苗與靈性收費爭議的解讀上,有諸多錯誤的地方,因此希望能在這兩個議題上,提供更完整的觀點。
文:葉覓覓
有興趣了解脈絡的讀者可以先去看傅紀鋼的兩篇文章:
老實說,我本來以為在臉書被人家罵一罵就算了,發現這個事件竟然變成專欄文章的主題,心裡覺得非常不妙。日後任何人搜尋「葉覓覓」三個字,都會讀到,即使這是作者傅紀鋼個人的觀點、並非新聞報導,讀者難免會沿著作者的文字脈絡,做出如此一些跟事實相差甚遠的評斷。因此,身為當事人,我需要跳出來平衡報導一下,無法假裝沒看見。
首先,來講講「反疫苗」
「但葉覓覓反疫苗的理由,則是極端的『陰謀論』,各種主張彼此矛盾且誇大,連主謀都不一致。」這句話是很有問題的,過去六個月來,我確實在臉書寫了無數反對新冠疫苗的文章,但有百分之九十的貼文,都是基於國外專家學者的研究和訪談,都是從科學和醫學的角度來寫的。
聖火傳承的上師阿格尼確實在幾個工作坊提過靈性層面的傷害,不過,他所傳達的「疫苗影響DNA」以及在幕後操縱的黑暗勢力,這兩點,許多國外反疫苗的醫生都贊同,是反苗圈裡的共識了,畢竟,這荒謬的疫苗政策實在太過不合理,也只有「陰謀」才能解釋得通了。
六月底,我在臉書貼出的三十四位反疫苗醫生的警告,被臉書和事實查核中心聯手標上「不實資訊」。
雖然被貼了標籤,我堅持繼續保留這篇文章,有興趣閱讀的朋友,歡迎點閱。
你們知道這些醫師要冒著多大的生命危險,才敢站出來說出這些話嗎?他們極可能已經丟到他們的工作了。沒有人會無聊到砸毀自己的信譽,來對全世界捏造不實謠言啊。連mRNA技術發明者之一的馬龍博士(Robert Malone)和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呂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這兩位極具公信力的反疫苗專家,都被事實查核中心攻擊到體無完膚了,一般的醫生敢吐露真相嗎?
整整三個月,我每天至少花六小時以上,搜尋各種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 疫苗危害的資料。這真的不是「我的上師說了什麼,我就聽從」那麼簡單的事,我需要看見更多證據,我需要親自去揭開簾幕,去看看背後藏著什麼鬼怪或貓膩。如果有任何人要批評我反對疫苗的立場,請跟我看過一樣數量的資料和影片,再來說嘴吧。
至於為何要用「喵喵」兩字取代疫苗?是情非得已的。你們知道自從疫苗開打之後,臉書就已經變成大嬸婆了嗎?只要文章裡寫到「疫苗」兩字,就會出現警告語,而且文章的觸及率會被拉低。所有反疫苗的專家影片,即使提出再多科學證據,只要一上傳到YouTube,沒有幾天就會被自動下架,於是人們只能尋找其他冷門的平台來傳播。
這已經是中國共產黨等級的審查制度了,社交媒體變成只能讚揚推廣新冠疫苗的一言堂,多講個三言兩語都不被允許。基於詩人的叛逆精神,越是被禁止,我就越要寫,肆無忌憚地寫,寫到身敗名裂都無所謂。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從五月疫苗開打至今(12月12日),台灣已經有1186個人死亡,5991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7435人出現非嚴重不良反應。因為新冠而死的是848人。打疫苗死掉的人數,已經遠遠超越得新冠死掉的人數,更不用提打完後引發血栓、腦中風、癌症、心肌梗塞、心肌炎、格林巴利症候群、失明、皮膚病、流產、面癱……。
我健康的五嬸婆七月打完莫德納,八月心臟痛但檢查不出原因,十月就過世了。醫生說跟疫苗無關,家屬不願驗屍解剖,沒有通報。我相信有許多沒有通報的死亡黑數。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從今年五月到十月,比去年多死了8114個人,是正常的嗎?
大家總是說,利大於弊,疫苗是中止疫情的唯一解方(事實證明,打完疫苗還是會感染還是會死亡,而且病毒更加變種,疫情沒有消失)。是否有去思考:這病症真的無藥可醫嗎?最近,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醫師在臉書發了兩篇文章,講的是用伊維菌素治療新冠的故事。
在美國,有家屬請求用伊維菌素來救治得了新冠的家人,醫院不肯,於是家屬告上法院。法官裁定醫院必須給予病人伊維菌素來治療,結果病人順利脫離呼吸器,救回一命。更扯的是,即使病人的病況改善,醫院不服,還要繼續上訴。王醫師寫道:「但光是想到在加護病房裡的病人,竟然要靠著法官和律師而不是加護病房裡的醫師才能活下來,就讓人不寒而慄!」
王醫師也提到伊維菌素在印度北方邦拯救疫情的事:「印度北方邦,從今年4月爆發疫情,每天確診人數高達3萬7千餘人。但在二個月之內就完全控制了疫情,每天新確診人數降低了99.5%。而且從2021年6月開始,印度北方邦,這個人口高達2億4千萬人等於世界第5大國的印度最大邦,就一直完全壓制了疫情,一直到11月每天新確診的人數只有10人上下。」
想一想,有多少得了新冠的病患,就這樣等不到救治的解藥、白白冤死?想一想,為何得了新冠之後明明有強壯的抗體,卻還要被逼迫打研發不到一年的實驗針劑來取得健康通行證?可以救人命的解藥被政府禁用,殺人後免責的疫苗卻被各國強制施打?我們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瘋狂世界?
以上關於疫苗的討論,就到此為止吧。
有興趣的讀者,請去看看德國人權律師Reiner Fuellmich的影片,裡面是他和150位各領域專家訪談過後的重點精華,完整呈現了陰謀的原貌。 我也推薦《Plandemic》這部被社交媒體驅逐的禁片。
再來談談聖火傳承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