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條例修法三讀通過:除了這些「靜態違規」與「動態違規」,其他不再開放民眾檢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防檢舉達人惡意濫用檢舉管道,導致警察業務繁重反被癱瘓,立法院通過新條例,限縮可檢舉範圍,但這也引發治標不治本的爭議。
立法院會近日(12/7)三讀通過了「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清楚列出了兩大類、46項民眾可檢舉項目。但以往台灣街頭常見的交通違規:紅黃線違停、任意駛出邊線、不依規定減速慢行、在單車道駕車與他車並行等等,在本次修法後若是「沒有嚴重影響交通安全秩序」,便不再開放民眾檢舉。
可檢舉之五項「靜態違規」
在本次三讀完成的修法條文中,道交條例第七之一條的「開放民眾檢舉項目」分為兩大類:「動態違規」與「靜態違規」。「靜態違規」主要則為常見的違規停車:日後僅可檢舉路口、行人穿越道、人行道等嚴重影響交通安全與秩序等違規停車。如交岔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內、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違規臨時停車,違規併排臨時停車,以及占用身障停車格等;而於其他一般路段之非並排違規停車行為將不再開放民眾檢舉。
靜態違規可檢舉項目:
- 交叉路口、公車招呼站十公尺內、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違規臨時停車。
- 交叉路口、公車招呼站十公尺內、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違規停車。
- 違規併排臨時停車
- 違規併排停車
- 佔用身障車格
可檢舉之41項「動態違規」
而「動態違規」則涵蓋駕駛人的不當行為,如未戴安全帽、手持行動電話、點燃香菸駕駛、行駛人行道、危險駕駛(如蛇行)等;另有高、快速公路不當駕駛及裝載行為,包含未保持安全距離、未依規定使用車道、未依規定變換車道、違規超車、大型重機行駛於國道未開放路段等,各類型動態違規可檢舉行為達41項。
動態違規可檢舉項目:
- 所載貨物滲漏、飛散、脫落、掉落
- 未戴安全帽
- 手持行動電話
- 點燃香菸駕駛
- (高、快速道路)未保持安全距離
- (高、快速道路)未依規定使用車道
- (高、快速道路)未依規定變換車道
- (高、快速道路)違規超車、迴車、倒車、逆向行駛
- (高、快速道路)未依規定使用路肩
- (高、快速道路)裝載貨物未覆蓋捆紮
- (高、快速道路)為一標誌標線號誌行車
- (高、快速道路)行駛禁行路段
- (高、快速道路)連續按鳴喇叭、變換燈光或其他方式迫使前方車輛讓道
- (高、快速道路)向車外丟棄物品
- (高、快速道路)車輪、輪胎膠皮或其他機件脫落
- 人員、車輛、動力機械違規進入高快速道路
- 汽缸排氣量550立方公分以上大型重機於高速公路違規行駛
- 不依規定使用燈光(如方向燈)
- 危險駕駛(蛇行)
- 迫近、驟然變換車道(逼車)
- 於車道驟然減速、煞停或暫停(擋車)
- 二車以上競駛競技
- 車輛不禮讓行人
- 車輛不禮讓視覺功能障礙者
- 不按遵行方向行駛
- 駛入來車道
- 多車道未依規定駕車
- 行駛人行道
- 機車不依規定車道行駛
- 佔用自行車專用道
- 未依規定避讓(警備車、消防車等)
- 違規超車
- 不依標誌標線號誌轉彎或變換車道
- 多車道轉彎未依規定
- 設有快慢車道分隔島轉彎未依規定
- 直行車佔用轉彎專用車道
- 違規迴車
- 交岔路口闖紅燈
- 行經大眾捷運系統共用號誌路口闖紅燈
- 違規行駛鐵路平交道
- 直行車占用轉彎專用車道
此外,駕駛人同一行為連續發生的檢舉時間間隔也有了明確限制,單一行為的連續舉發至少需間隔六分鐘以上;若違規時間相隔未逾六分鐘、行駛未經過一個路口,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僅能以舉發一次為限。
營造良好的交通環境,需要政府與民眾一同努力
根據警政署統計,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案件數量,一路從2016年為153萬7000多件,攀升到2020年598萬6000多件,檢舉案件量增加四倍左右。因此本次修法的立意便是「減少檢舉造成的民怨」、「警力不堪負荷」等兩大問題。
而綜合了針對本次修法與警方的說法,以及台灣目前違規停車等亂象依舊叢生的現況後,也有不少用路人提出了另一種想法:限縮民眾的檢舉權利終究是治標不治本,政府若是能夠徹底落實交通3E——工程(Engineer)、教育(Education)、執法(Enforcement)。
從根本上降低用路人違規的動機,那麼民眾與警察便再也不需要為了大大小小的違規事件而疲於奔命,也能營造出一個更加舒適、便利、安全的交通環境!
本文經Moto7專業機車資訊網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避免交通違規檢舉浮濫,立院修法限縮可檢舉46項目、同輛車違規6分鐘內舉發限1次
- 檢舉魔人如果自己也違規,蒐證還算不算數?
- 【插畫】為什麼台灣人喜歡紅線「暫停一下」?
- 【系統性交通暴力】台灣把錢花在建造更多「罰單製造機」,而不是改善道路交通安全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百年汽車製造商憑什麼談環境永續?奧迪環境基金會與學生團隊跨界對談,共同為環境努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百年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像奧迪這樣的大型領導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想必是不可忽視。既然如此,奧迪能怎麼做?又能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永續?
奧迪創新獎Audi Innovation Award (AIA)是奧迪自2018年起,為了尋找具有創意且能夠改善人們生活方式的新創團隊所舉辦。本屆奧迪創新獎更首度邀請學生團隊加入競賽,獲選的提案將能獲得獎學金。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安薩瑞(Rahil Ansari)表示,今年奧迪以永續城市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台灣頂尖大學的學生團隊,各自提出他們對城市永續的創意想法,藉由與學生交流,更能為奧迪帶來新鮮氣息,以及充滿活力的新創氛圍。

台灣學生挑戰國際競賽,實踐想法超興奮
本屆的評審委員,也是奧迪環境基金會的資深顧問Matthias Rossmann博士指出,這個深具啟發性的獎項,不僅將德國、台灣的企業與人才匯聚在一起,為了追求一個有意義的共同目標,彼此分享、激盪,是一件相當令人感到興奮的事情;更希望透過學生們新穎的眼光,來點亮這個世界的多種可能。
在台灣的四個團隊中,包括了代表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蘇姮侒、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的林芮伃、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的張培旺,以及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林曜宇。張培旺靦腆地表示,在參加之前,其實並不知道AIA是一個什麼樣的競賽,所以做了很多事前的準備;在實際參加後,更是認同AIA的理念,很高興有機會可以把自己腦中的想法,化為現實可行的作法。而來自清大的蘇姮侒也有同樣的感受,能夠把所學變成所用,甚至更進一步的推展擴大,是這次參加活動最大的收穫。

刻寫在DNA中的新創力,轉化成永續科技的動能
針對本次競賽的主題「永續城市」,學生們最初的確感到有些困惑。作為百年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像奧迪這樣的大型領導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想必是不可忽視。既然如此,奧迪能怎麼做?又要用什麼樣的角度來談永續?Matthias Rossmann博士認為,事實上,這正是全球的汽車製造商所面臨的挑戰,而奧迪願意正面接受這樣的考驗,並且做出承諾。因此在2009年成立了奧迪環境基金會,就是希望借力使力,將與環境相關的問題,透過科技、技術的力量來解決。藉由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的過程中,奧迪環境基金會更期待引發每一位奧迪人對環境的熱情與認識。

Matthias Rossmann博士同時也分享了奧迪環境基金會所進行研發的兩個項目。首先是與德國柏林大學合作,用於對付目前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的智慧過濾器。這個過濾器被設計成適合安置在城市的下水道系統中,除了直接過濾掉有害的塑膠微粒之外,更重要的是收集這些東西的來源、型式,並且數據化,就能建立城市中的塑膠微粒熱區,以便針對這些地方進行防治、宣導及改善的工作。另一個非常有趣的項目則是與海德堡大學合作,開發配備了先進傳感器技術的無人機,用來監測樹林中的狀態,對於有志於保護植物生態系統的人來說,這無異為最有力的幫手。

從移動到居住,為下一個世代而生的解決方案
永續、環保的實踐,不再只是自備環保餐具和環保袋而已,奧迪環境基金會把這個影響巨大、需要全球一起努力的環境議題,視為一個創造的契機,一個能夠透過創新思維、前端科技,打造出更適合人們生活的環境的機會,也是幫助我們的地球資源能夠永續循環的機會。
在精彩刺激的競賽之後,2021年的奧迪創新獎AIA圓滿落幕,所有參加的團隊不只具備很強的新創能量,也提出了非常有趣、複雜的設計。而學生團隊的優秀表現,更是令評審耳目一新且印象深刻。Matthias Rossmann博士表示非常期待將來能有機會,與這些學生們一起工作,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安薩瑞總裁(Rahil Ansari)也提出了願景,希望透過這樣的共識以及共同努力,可以加速打造一個永續的、宜居的、對所有人都更好的,專屬於下一個世代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