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金山高中退休教師,這是當地居民與萬年核廢料共伴的心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家離核電廠那麼近,印象中學校是在日本311核災之後,才開始做核子事故演習。當時我懷疑學生們是否能把僅有的演練放在心上,便抽問一位國二小義工對核災演習的認識,而有了以下對話......
文:江櫻梅(金山高中退休教師)
核四公投領銜人及擁護團體常說,核廢料的體積很小,工程技術早就可以安全處理了,台灣會碰到問題都是政治因素。
其實,比體積大小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安全隔絕它的輻射劇毒。
2015年11月5日,我參加一場由「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舉辦的講座「美國高階核廢處置場選址的過程與現況」,主講人卓鴻年教授正是美國國家實驗室核廢處理專家。以下是那場講座的札記:
首先,人類過於高估核廢處理的能力了。
早在1955年,核化學家Glenn Seaborg就提出「高階核廢料難解,會影響核能的工業用途」的看法,然而,掌權者與核工集團在沒找到解決方案之前,不負責任地大力推廣核電。
六十多年過去了,「一勞永逸」的最終處置方案仍未達成,美國猶卡山(Yucca Mountain)核廢場計畫在2010年曾被撤銷執照,目前還在爭議中。而當初透過立法,能源局應該在1998年收回各民營電廠高核廢的承諾跳票了,各核電廠不甘心花大錢去蓋乾貯設施,便一一控告能源局,敗訴的能源局只好賠錢,用誰的錢?當然是納稅人的。
其次,單靠核工專家是無法處理核廢的。高核廢最終處理研究需要跨領域的合作,核工知識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它更包含地質、水文、材料科學以及社會溝通等等。早期的研究以為只要找到「合適的」天然屏蔽場址即可,後來才知道再怎麼都需要配合工程屏蔽,以及尊重在地的溝通過程。
美國國家科學院在1995年要求將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法規安全訂為「100萬年」,唯有如此,才能以一世代人有限的生命與智慧,去規劃無數代人的未來。然而,即使哪個最終處置場成功啟動了,當今活在地球上的每個人都無法見證那「100萬年」是安全的。
最後,台灣的乾貯設置非得以最嚴格的標準去思考不可。
世界上最早啟用的乾貯設施已30年了,最終處置場至今仍遙遙無期,執照不得不延長再延長。不同於地質穩定、氣候乾燥的美國乾貯場,潮濕多雨、含鹽分高、位於地震帶的北海岸,要如何「暫時安置」一萬多束高階廢燃料棒?放40年?100年?或更久?政府唯有誠實謙虛去面對問題,並且透明公開訊息,才有可能進行社會溝通,全民2300萬人共同面對,以達成共識。
從這場演講,我看到的卓教授是位謙謙君子的核子物理學家,針對不確定的,他會說目前還不知道答案,要實驗、要研究之後,才能告訴你;而某些擁核者總是說,這根本沒問題,早就有解答了!我認同吳明益老師說的,「真正的科學人,必然理解萬物的自然律才是世界運作的法則」,對科學往往有更多的質疑,而過度樂觀的科學至上主義,事實上並不科學。

核災發生的時候,政府要如何來救我們的孩子?
公投倒數,核廢料處理議題成為核四公投爭鋒焦點,部分擁核人士再度宣稱「核廢料可以放我家」。12月9日,卓鴻年教授透過視訊說明,這種「核廢料可以放我家」的說法,是沒有實質科學思考的,北台灣核電廠30公里內人口高達四、五百萬人,若發生核災,根本無法緊急疏散。
家離核電廠那麼近,印象中學校是在日本311核災之後,才開始做核子事故演習。但就我的理解,萬一嚴重核災發生,單靠目前的劇本是不夠的;也曾懷疑,青春騷動的孩子們是否能把僅有的演練,放在心上。
我還在金山高中圖書館任職時,曾經抽問一位國二小義工對核災演習的認識,而有了以下對話:
T:上課中核電廠發生事故,該怎麼辦?
S:(面帶微笑)嗯...要鎮定,注意聽指示。
T:然後呢?
S:拿出雨衣和口罩準備。
T:你們都知道雨衣和口罩放在哪裡嗎?
S:知道,教室裡就有,每人一份。
T:然後呢?
S:用膠帶把窗縫貼起來。
T:接下來呢?
S:(仍然面帶微笑)政府會來救我們……
這真是一個信任大人的少年。但,到時候政府要如何來救我們的孩子?
今年春天,閱讀了《核災下的首相告白》,讓我更能理解疏散的艱難。菅直人曾被質疑為何選擇分段擴大避難區域,他說:
「理由就在於,當半徑擴張為三倍,面積將會擴張為九倍……如果一開始就宣布避難區域為10公里,命令該區域內所有居民同時移動的話,那麼住在核電廠附近的居民很可能來不及逃難。
所以只能讓狀況最危急的半徑3公里內居民先行避難,等到這個區塊清空之後,再擴張至10公里,最後再擴張至20公里。
其實採用這種方法的問題也很多,例如居民必須從一個避難地點移動至下一個避難地點,造成不少混亂與負擔。」(P.95)
比起日本福島縣,我們大台北地區人口更加稠密,一旦北台灣發生那樣的複合式災難,路坍了、橋斷了,不但居民疏散不易,搶救核電廠的人力和物資也難以抵達。即使第一時間災民能被疏散到避難處,日後還能回到山海之鄉安居嗎?還有,核災對整個大台北地區的衝擊,是台灣能承受的嗎?

核災的尺度是4D的,是慢動作的展開
在「核四公投」的意見發表會中,正方代表卻拿出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火災照片,說燃煤或燃氣電廠比核電廠更怕地震。
我記得那些熊熊烈火的災害畫面。沒錯,在強震襲擊之下,受損的不只是建築物,很可能還有變電箱、油槽、氣槽,以及各種管線等,是很容易引發大火的。
Kazuki Oshimizu是福島縣浪江町人,在紀錄片《福島的幽靈》[註1] 中,他的故事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
311那天,身為浪江町的義消,他很快就開著消防車去救援,開到沒油時,一度還央求小客車車主把油讓給他。不料,核電廠的輻射開始外洩了,周圍三至五公里內禁止任何人進入,讓他的救援工作受到更大的挫折。後來有好長一段時間,他睡覺都會做惡夢,那些若無核災就可以得救的人問他:「你為什麼不來救我們?」
2018年,Kazuki Oshimizu返回故鄉,重新經營父母留下的老餐館,以前只賣晚餐,現在為了大量的除污工人,也提供午餐的服務。他說:「我愛浪江町,我愛我的家鄉,這是我回饋家鄉的方式。」鄰居們都沒有回來,他的餐館為社區點亮了第一盞燈。
跟Kazuki Oshimizu住在一起的,還有妻子和幼兒。輻射是否會影響兒子的健康和成長?他當然擔心。他說:「目前是每半年檢查一次,若身體出現問題,再做其他打算。」一旁的妻子補充說:「比輻射更令人在意的,是孤單,以及沒有安全的遊戲場讓兒子玩耍。」他們的小孩開始學走路了,媽媽真的很想帶兒子去戶外體驗其他事物啊!
311核災引起的輻射風險,對返鄉的福島人來說,是每日的存在。
大地震來了,受損甚至引發大火的火力發電廠是點的災害,被摧毀的城市是面的災害,它們在災後可以立刻或慢慢復原。然而,核災的性質大大不同,它是4D的,你必須加上時間。核災,是慢動作展開的災難,是朝向未來的殺戮。
Kazuki Oshimizu帶著妻兒返鄉,這真是辛苦的選擇。祝福他們一家人。
福島如鏡,那車諾比呢?35年過去了,車諾比核電廠周圍30公里仍是禁區,恐怕長達2萬4千年都不適合人居。

但也有報導說,那裡現在卻成了「動物天堂」,當然囉,因為人類撤出了嘛!目前研究有限,科學家還無法全面理解輻射對不同物種的影響,而我們也要避免「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也就是說,只看現存的動物,是無法得知其世代篩選的過程,以及關鍵訊息的。
去年車諾比核電廠附近發生森林大火,大家都很擔心會波及電廠,也擔心森林中的輻射塵會飄到空氣中。核災還未完未了!此外,根據加拿大網路媒體Barrie Today的報導 [註2],說車諾比核災造成了「喪屍森林」(zombie forest),作者Peter Bursztyn 寫道:
「事實上,這片森林在34年前就死了,是被輻射殺死的。森林死了,但卻從未腐爛,那些沒腐爛的樹就這麼一直站著。當地人稱這片森林叫做『喪屍森林』。而原本正常堆積在森林下面的樹葉、樹枝、松樹毬果和松針也沒有腐爛,因為幫助植物腐爛的那些昆蟲、真菌和細菌等,也都被輻射殺死了。」
“2021台灣公投”的相關議題
- 2021-12-17 【公投民調】6成民眾會投票但所有人投票意願都降低,哪個黨的支持者「不跟著黨投」?
- 2021-12-17 走進投票所之前多想一輪,你就會發現公投主文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 2021-12-16 我是金山高中退休教師,這是當地居民與萬年核廢料共伴的心情
- 2021-12-16 【關鍵眼中盯】侯友宜千字文就算有私心,若能讓「不想跟著黨投票」的台灣人變多也是好事
- 2021-12-15 專訪站上街頭高喊「四個同意/不同意」的藍綠青年們,公投真的只是價值選擇嗎?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