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廠是空污的主要元兇嗎?數據顯示,其實公路運輸的排放佔比遠超過電力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要大幅改善空氣品質,移動污染源管制與改善措施的重要性,並不少於電力業的減排措施,但雖然移動污染源的治理極為重要,環保署顯然欠缺整體性的策略佈局與綜合效益考量的政策思維。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睽違16年後,於9月22日發布新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空氣品質指南》,該報告針對全球超過500篇論文進行系統性的審查,並以此為根據,更新六種污染物質的參考指標(PM10、PM2.5、O₃、NO₂、SO₂、CO),並警告空氣污染問題對全球健康所造成的重大風險。
據估計,每年因暴露於空氣污染導致超過700萬人過早死亡,損失加總可達數百萬健康壽命年限。
台灣民眾對空氣污染的理解,多數集中在火力發電會導致極為嚴重的空氣污染,因此能源轉型與火力發電降載的議題受到高度重視與討論,然而從科學數據的客觀分析來看,電力業是否真的是空氣污染的主要元兇?又有哪些空氣污染來源,以及物質對我們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脅?
污染物排放遠超電力業:不可忽視的移動污染源
2021年7月,行政院環保署更新空氣污染排放清冊TEDS11.0版,以2019年為基準進行污染物調查統計,當中包括超過14600間的點源工廠;車輛監理所登錄之21類營業或自用車輛,並區分行駛道路別;還有達119項不同來源種類的小型污染源,排放量總數據超過430萬筆。
依據所整理的污染源統計,2019年全國粒狀污染物總排放約為30萬1647公噸、硫氧化物約為6萬6487公噸、氮氧化物約為29萬4110公噸、揮發性有機物約為46萬6502公噸。

若細看台灣地區的污染源排放量分類統計表可以發現,電力業佔全國PM2.5排放量佔比約為3.5%、硫氧化物佔比較高達到35.44%、氮氧化物約為13.8%、碳氫化合物約僅佔0.01%、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約僅佔0.01%、一氧化碳也僅有2.45%、鉛佔比則為7.1%。
而在公路運輸方面(包含汽機車、貨車加總)PM2.5佔比約為32.02%、硫氧化物佔比僅0.17%、氮氧化物高達52.9%、碳氫化合物約佔26.23%、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約佔20.77%、一氧化碳則高達52.46%、鉛佔比也高達50.76%。
也就是說,除了硫氧化物的佔比電力業大幅超過公路運輸外,在包含PM2.5在內的其他各項污染源計算中,公路運輸都明顯超越電力業的污染排放佔比,其實和一般大眾所接受到的資訊有顯著的落差。

若細看公路運輸的項目可以發現,大貨車對PM2.5(11.44%)和氮氧化物(33.44%)的貢獻比例最高。自用小客車在PM2.5貢獻則為8.56%,而在碳氫化合物及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的項目中,佔比皆超過7%,一氧化碳佔比來到18.55%、鉛的排放佔比更是高達33.37%。
機車為一般民眾普及度最高的交通工具,總數量超過1400多萬輛,在非甲烷碳氫化合物(8.86%)及碳氫化合物(7.75%)的佔比高居公路運輸第一,超越自用小客車及大貨車,一氧化碳排放也達18.06%,約和整體自用小客車加總相當,鉛的排放量則佔比為11.2%。
由上述污染源統計資料可以發現,若要大幅改善空氣品質,移動污染源管制與改善措施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電力業的減排措施。而由於不同運輸工具對污染物質的貢獻類型、比重有所差距,也因此移動污染源的防制措施難以透過單一運具的改善達成,而是必須多管齊下、同時並進,才能最大程度削減多種不同的空氣污染有害物質。
移動污染源與都會生活區域高度重疊:危害加劇
除了大眾所熟知的PM2.5外,其他的污染源也會對環境或民眾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指出,一氧化碳會導致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胸痛,嚴重情形下有心臟衰竭的風險;氮氧化物則會對眼睛、鼻子、喉嚨及肺臟產生刺激,可能造成咳嗽、呼吸急促、疲憊、噁心等不同症狀。
而非甲烷碳氫化合物除了會導致都市地區的臭氧增加,產生「強化空氣污染」的效果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致癌性。2020年台大環工所博士趙家緯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台北市民因交通源排放的非甲烷碳氫化合物,導致的健康損失為人均壽命減少64.8天/人,為單一石化工業區對其週遭居民衝擊的8倍左右。
2017年Chu等人的研究指出,機車車輛數密度及其污染物濃度(PM2.5、NO2)與乳腺癌發病機率具有正相關性。2010年Crouse等人在研究中也指出,車輛排放之二氧化氮NO2暴露量每增加5ppb,會使罹患乳腺癌之風險增加25%。國內中國醫藥大學與亞洲大學研究團隊之最新研究也發現,暴露於高一氧化碳(CO)及二氧化氮(NO2)環境下,會增加眼底黃斑部病變之機率,而前述兩種污染物主要來自燃燒行為,並以汽機車所產生為主。
交通污染源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已有大量實證研究支持,然而民眾對空氣污染的理解多數仍停留在大型固定污染源上,反倒讓空氣污染防制的政策討論停滯不前。
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於今年2月表示,在固定污然源削減改善的效益曲線已經走平的情況下,「不應該再漠視幾乎有著相同空污占比的移動污染源」,但目前環保署、大部分環保團體和南部公民都避而不談,「注定接下來的空污治理都將沒有效率,PM2.5的減量效益,也將不再顯現。」

環保署忽視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的治理綜效
前述已證明,移動污染源的治理極為重要,但環保署顯然欠缺整體性的策略佈局與綜合效益考量的政策思維。在燃油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政策上,環保署自2020年起納入七期燃油機車,結果導致電動運具的銷售數量大幅衰退,迎來燃油運具近年來的新售高點。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