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貨幣簡史》:無論從安全性、方便性與效率觀之,存放在央行大金庫的黃金條塊顯然高明許多

《貨幣簡史》:無論從安全性、方便性與效率觀之,存放在央行大金庫的黃金條塊顯然高明許多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您是做投資理財,或是只想更了解一點總體經濟,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更了解貨幣的本質,以及國家如何操控貨幣。如何維持貨幣體系的穩定?從本書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發。

文: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八、央行制度:取消對通貨膨脹的檢驗

如今的中央銀行制度,和現代化管線及良好道路系統並駕齊驅,凡是沒有中央銀行制度的經濟體都被稱為「開倒車」、「落後」,永無翻身之日。美國於1913年採聯邦準備制度(Federal Reserve System)——亦即美國的央行——終於得以躋身「先進」國家之林。

中央銀行通常名義上由私人擁有,例如美國的央行是由私立銀行共同持股,但央行永遠聽命於政府任命的官員,並充當政府的左右手。雖然央行跟最初的「英格蘭銀行」或「美國第二銀行」同為私有,但它們的獲利前景,卻提高了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欲望。

中央銀行從政府授予的鈔票發行獨占權獲得呼風喚雨的地位,而且這種力量往往心照不宣。私立銀行一概不准發行鈔票,這項特權被保留給中央銀行,私立銀行只能發行存單,倘若顧客想把存單轉成鈔票,銀行必須向央行提取,因此中央銀行又被稱為「銀行中的銀行」,因為銀行被迫要跟央行打交道。

銀行存單不僅能兌換成黃金,還可以換成央行發行的鈔票,而且這些新鈔可不是普通的銀行鈔票——對於被賦予政府一切威嚴的中央銀行來說,這些新鈔是它的負債。政府會決定央行的高層人事,並將央行政策與其他國家政策協調一致。政府課稅收受鈔票,並宣布它們為法定貨幣。

在這些措施下,國內所有銀行都成了央行的客戶。黃金從私立銀行湧入央行,而公眾則換得央行的鈔票且停用金幣。「官方」取笑金幣為笨拙、過時、無效率,是老掉牙的「崇拜對象」,唯一用途是擺在聖誕節的襪子裏送給孩童。然而,無論從安全性、方便性與效率觀之,存放在央行大金庫的黃金條塊顯然高明許多!老百姓在政治宣傳的耳濡目染,並受到方便性與政府為後盾的鈔票影響下,漸漸在日常生活中停用金幣,黃金被無情地趕到較「集中化」的央行,也讓貨幣替代品更有通貨膨脹的空間。

美國的聯邦準備法案強迫銀行對存款維持最低準備率,從1917年以來,這些準備金只能是存在聯邦準備銀行的存款。黃金不再成為銀行法定準備的一部分,它必須存放在聯邦準備銀行。

整個過程讓民眾脫離使用黃金的習慣,讓人民的黃金接受國家「不怎麼細心」的照顧,政府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這些黃金收歸國有。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士,在大額交易時依舊使用黃金條塊,但他們只占總投票人口的一小部分而已。

人民之所以從黃金轉向鈔票,理由之一在於大眾對中央銀行的信心。誠然,擁有領土內幾乎所有黃金的中央銀行,有個大有為的政府撐腰,是不可能經營不善而倒閉的!再說央行也沒有經營不善的紀錄。為什麼呢?原因出在一個沒有白紙黑字,但人人心知肚明的規定——央行是「不准」經營不善的!如果政府偶爾允許私立銀行延後付款,又怎麼不會在艱困時期,容許自己的「心肝寶貝」延後付款呢?十八世紀末的英格蘭就允許英格蘭銀行延後付款,而且一延就是二十多年,也為央行開了先例。

於是,央行便承載公眾幾乎不可限量的信心。這時民眾不了解央行被容許隨心所欲地偽造貨幣,而當它的誠信受到質疑時,又可免於任何責任。民眾將央行視為偉大的國立銀行,提供公共服務,並以政府虛擬助手的角色,與經營不善絕緣。

央行繼續在民眾的信心下投資私立銀行,這是個比較艱鉅的任務,央行讓大眾認為它將永遠擔任「最後貸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換言之,央行隨時準備貸款給陷入困境的銀行,特別是當許多銀行被要求履行義務時。

政府也繼續幫銀行撐腰,做法是不鼓勵人民「擠兌」(也就是當許多客戶有受騙的疑慮,而要求銀行返還財產時)。有時政府還是允許銀行延後付款,就像1933年強迫銀行「放長假」,當時通過法律,禁止公眾鼓噪擠兌;又如1929年美國大蕭條時期,政府大力鼓吹反對「自私」又「不愛國」的黃金「囤積者」,後於1933年採行聯邦存款保險,總算「解決」銀行經營不善的麻煩問題。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於它「保險」的銀行存款,只能提供微乎其微的「靠山」,然而民眾的印象卻是(而且這印象還蠻確實的)聯邦政府隨時準備發行新鈔,來兌現所有被保險的存款。於是,政府設法將廣大群眾的信心轉嫁到整個銀行體系,也轉嫁給中央銀行。

我們已經看到,政府藉由設置央行,而大幅放寬(如果沒有完全消除的話)三種檢驗銀行信用膨脹指標的其中兩種。第三種檢驗——銀行客戶群狹隘的問題呢?如何去除這項檢驗,正是央行的主要任務之一。在自由銀行體系下,任何一家銀行的膨脹,將立即導致其他銀行要求兌現債務,因為任一銀行的客戶群都很有限。但央行將準備金灌入所有銀行,而確保所有銀行能以整齊劃一的速度同時擴張。

如果每家銀行同步擴張,就不會有某銀行提出兌現的要求,而每家銀行會發現全國百姓都是自己的客戶。說得簡單些,銀行擴張的限制被無限放寬,從每家銀行的客戶群到整個銀行體系。當然,這表示沒有一家銀行的擴充能超過央行想要的程度,政府也終於能掌控、引導銀行體系的膨脹了。

除了取消對通貨膨脹的檢驗,央行的成立,也有直接的通貨膨脹效果。在央行成立前,銀行的準備是以黃金為基礎,如今黃金流入央行來換取在央行的存款,也就是目前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然而央行本身卻只為自己的負債保存極小部分的黃金準備!因此,成立央行大大倍增國家發生通膨的可能性。

九、央行:導演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