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營多泡麵的故事:從替代食糧到成為全球十大最好吃的泡麵傳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無意推廣Indomie這個品牌,而是補充讀者對Indomie的認知,畢竟麵食美味也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Indomie能暢銷國內外
方便、廉宜、好吃,是營多撈麵(Indomie)的三大印象。網友戲稱Indomie是「低調麵」,還衍生了潮文,二創歌曲,以及介紹Indomie新菜式。公司董事稱,前年每名港人每年平均購買6包。
2010年,撈麵被台北縣衛生局發現麵條和醬料包有禁用防腐劑,要求貨品下架,公司指該批貨品是水貨,又獲批准上架。2012和2013年,印尼撈麵則被The Ramen Rater選為全球十大最好吃的泡麵。
撈麵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過往不少報章雜誌也訪問了相關人物,道出牌子為何引進過來。較少人知道的是,為何會有這牌子?為何衝出國際,連奈及利亞人也愛上?更重要的是,撈麵所屬的Indofood公司,是印尼華人富商林紹良家族集團的現金牛(Cash Cow),家族與當年總統蘇哈托關係密切。沒有這段主從關係,Indomie幾乎肯定沒有今天的規模。

Photo Credit:Gunawan Kartapranata CC BY SA 3.0
Indomie之一:蘇哈托的主公
認識Indomie,先要認識林紹良和Indofood公司。林紹良是來自福建的印尼華僑。1938年,他21歲,為了逃避日軍而坐船到印尼古突士縣(Kudus),靠賣衣服為生,後來到繁忙的港口三寶瓏賣貨,傳說當年鄭和下西洋也曾在那裡上岸。1952年,他去雅加達尋找商機,居住在唐人街。
二戰後,印尼爭取脫離荷蘭獨立,林紹良協助印尼共和軍走私必需品,其中一隊隸屬蘇哈托。當時印尼軍認為走私是愛國行為,值得敬重。他就險中求利。
蘇哈托在1949年認識林紹良,但二人要在1968年蘇哈托當選印尼總統後,關係才逐漸變得深厚。
印尼的高級軍官,多數身旁都會有一位華商「主公」(cukong)。軍官需要華商籌集資金,支援軍隊開支及鞏固權力,而華人在印尼是少數群體(當時約佔3%),有錢的華商更需要軍官保護和提供好處。好處是華商能以政府高官(尤其是佔統治地位的軍方將領)客戶的名義,從政府獲得合約,完成後將部分利潤分給高官。
蘇哈托有幾位主公,而林紹良便是頭號主公。憑著這個關係,林壟斷多種貨物入口圖利,例如製造香煙的丁香和麵粉,獲取大量現金流。回報是蘇哈托的侄兒、兒子等家族成員得到股份。而林紹良的印尼名字Soedono Salim也是蘇哈托改的。

Photo Credit:wikipedia
走筆至此,讀者或許仍然感到林紹良很陌生。其實,他跟香港不遠,在1981年跟菲律賓銀行家Manny Pangilinan設立了第一太平公司,並擔任公司首任主席至1999年。1992年,旗下的第一太平銀行上市,2000年公司把銀行售予東亞銀行,並一度成為恒指成分股,後於2001年被剔除。
Indomie之二:生產麵粉,生產現金
稻米是印尼主糧。然而,1960年代印尼缺乏稻米,而剛上任不久且親西方的蘇哈托,為了要穩定民心請求西方支援。1966年,美國捐出稻米,同時藉機推銷過剩的小麥。
早期,運來的小麥會先在新加坡處理成麵粉,再運到印尼,因運送過程卻會損害產品質素,林紹良於是建議直接在印尼製造麵粉。
1967年5月,蘇哈托在擔任代理總統時,為控制主糧的價格和分配,創立了國家糧食採購局(BULOG)。BULOG是印尼輸入小麥和批發麵粉的唯一機構,而政府就直接獲取小麥,並分給麵粉廠加工。
19695月,林紹良跟蘇哈托侄兒、另一位同鄉商人及其印尼夥伴成立麵粉製造廠PT Bogasari。在亞洲金融風暴前,BULOG嚴格控制麵粉製造商數目,以及每家麵粉廠的銷售地點,而Bogarasi就可以銷售至中爪哇及蘇門答臘,達至印尼八成的人口。
成立BULOG的原意是穩定糧食物價,但審視麵粉生產機制,我們不難得出有助Bogasari壟斷和獲利的結論。

機制是這樣的:BULOG以低價出售入口小麥到麵粉廠,廠方加工小麥成麵粉後,BULOG用高價買回,再賣給市場。
Bogasari是印尼最大麵粉廠,其股東包括蘇哈托妻子持有的基金,即是說,家族從中牟利。多年的壟斷優勢使Bogasari在麵粉市場開放後仍穩居市場龍頭。
收益可以有多少?世界銀行一份報告指,在1988年,印尼麵粉廠的邊際收益達每公噸35.70美元,佔小麥價格三成,美國的只有每公噸10美元。直至亞洲金融風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施壓要印尼打破麵粉批發的壟斷,才會批出貸款,生產現金的機制才告終。
Indomie之三:誓要搶奪麵食市場
印尼沒有出產小麥,1966年人均小麥耗量只有300克,至1980年代初,每名印尼人則已吃掉將近9公斤小麥,到2010年更超過18公斤。在這幾十年,印尼開發了麵食需求,更輸出海外,而想起印尼,就會想起Indomie。
其實,Indomie既非首個麵食品牌,也非林紹良的三林集團創立,卻是由三林發揚光大。
印尼第一個即食麵品牌,是Supermi,第二個則是印尼商人Djajadi Djaja的Indomie。1979年,林紹良的三林集團建立食品製造廠,1982年推出了Sarimi。
籌備生產期間,稻米失收,政府鼓勵人民改吃麵包、麵食。然而Sarimi推出不久,稻米卻豐收,麵廠卻已不能立刻取消訂單。跟對手Djajadi商討不果,三林決定把Sarimi割價打擊對手。Djajadi屈服,在1984年決定跟三林成立合營公司PT Indofood Interna。三林於是間接擁有Indomie,起初還是由Djajadi當大股東,並收購了Supermi。
後來公司爆發內部角力,三林集團為取得控制權,在1994年更改公司名為PT Indofood Sukses Makmur (ISM)。Djajadi在1998年12月控告Indofood強迫低價出售旗下的食品商標和製造公司,經多次上訴後仍失敗。
反觀Indofood持續擴展業務。產品廉價而且不斷推出新款,吸引大量印尼人購買。1994年,三林主導了八成印尼麵食零售市場,單是Indomie就佔了六成,Supermi和Sarimi共佔一成半,同年間,Indofood正式上市。
先前提及生產麵粉令林紹良置富,生產麵食則再次錦上添花。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的報告指出,Indofood可直接向Bogasari購買麵粉,即食麵的整體生產成本,遠較其他麵食生產商低。另外,吃麵的多了,就需更多麵粉,整個集團就能賺更多錢。
Indofood創造了小麥和麵食需求,更一度超越日清成為世界最大泡麵製造商。目前印尼是全球第二大的麵食消費國,僅次於中國。
Indomie之四:大學生頹食低調麵的故事
香港印傭吃Indomie,不足為奇,但成為港青頹食首選,就需要解釋吧,而Indomie的香港代理商可說是幕後推手。
《明報》前年訪問香港復興貿易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出身印尼華僑呂凌鳴,公司在1980年代由呂凌鳴父親所成立,代理和分銷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食品,並在1990年代初代理營多撈麵。
他在1996年接手公司業務後,透過贊助大學迎新營等活動,在大學生打響名堂。直至現在,營多麵仍是大學宿生主糧,匿稱「低調麵」。網友不時分享進食感受,創作新菜式。
2000年初,呂凌鳴接觸7-11的小食部及市面的小食店,游說店鋪食材加入營多撈麵。他在另個訪問表示,SARS期間,不少家庭儲糧,間接讓更多人接觸到此品牌,而Indomie mi goreng 的mie/mi,是印尼文的「麵」,而goreng,是指「炒」,意指當初設計撈麵,是方便人們進食時不需顧慮水份。
順帶一提,他們自1999年於香港開始經營「營多東南亞美食市場」,專賣東南亞食品。門市取名「營多」,是因為營多撈麵那時已打入香港本地市場,名字較為人熟悉。
Indomie之五:撈出國際
不少訪問指出,Indomie行銷國際,靠的是人和口碑。Indomie的品牌經理介紹,印尼人出外工作和讀書總會攜帶Indomie,補貨時則會光顧當地的東南亞雜貨店。進口商因而意識到Indomie的需求而引進產品。他們又會推薦牌子給同學和同事,讓外國人認識。
印尼是伊斯蘭國家,Indofood因深諳伊斯蘭教徒的市場龐大,讓Indomie取得清真食物(Halal Food)認證,並進攻非洲。1988年奈及利亞開始進口Indomie,1996年設廠,如今是非洲銷售量最大的地方,每年生產200噸麵。
繼奈及利亞、埃及、蘇丹、肯亞和衣索比亞後,今年Indofood又在犘洛哥建廠。Indofood跟當地公司設廠,或成立聯營公司,批出品牌專利和提供技術,味道和包裝容量會符合當地人需要,例如非洲的Indomie包裝較大,也較辣。
在非洲營商難免會有風險,奈及利亞的Indomie生產商Dufil Prima Foods Plc行政總裁,就曾列舉公司於當地的限制:需要後備能源、運輸基礎建設不完善,以及未能拓展局勢不穩之地。
其他生產地還包括馬來西亞、塞爾維亞、沙地阿拉伯及敘利亞,目前銷售目標主要鎖定為中東市場。
Indomie之六:再難熬,也要保住這頭現金牛
印尼長期歷經社會動盪,亞洲金融風暴重創讓印尼盾大幅貶值,排華騷亂造成過千人死亡,蘇哈托則在1998年5月21日辭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在當年貸款給印尼政府,但條件是BULOG要放棄對私有企業小麥進口和國內麵粉分配的壟斷權。
林紹良和三林集團自當對此難以倖免,民眾焚燒林紹良在唐人街的大宅,家族成員大多匆忙離開印尼。林紹良這位亞洲教父,此後一直與妻子及女兒同住新加坡,直至2012年過世。
對林家來說,這些都是小事。大事是Indofood的股價急瀉,集團虧蝕。三林集團為要還債,擁有的Bank of Central Asia最終被國有化,Indocement也最終賣給德國公司。
然而,交出的公司明顯經過計算,因為不包括現金牛Indofood。引述學者評論,只要售出Bogasari、Indofood及電視台Indosair便足以償還債務,不過三林沒有這樣做。
1999年,林紹良有股份的第一太平集團,購入部份Indofood股份,之後第一太平在香港註冊及上市,至今擁有50.1%Indofood股權,而集團另一重點項目是菲律賓的長途電話業務。
2004年6月,林紹良三子林逢生(Anthony Salim)成為Indofood主席,也逐漸接手三林集團。即使失去蘇哈托這個靠山,集團業務仍已大到不能倒下。雖然在印尼國內市場遇上競爭,例如Indofood的麵食市場份額去年跌至約72%,麵粉生產的利潤率也減少,但集團已攜泡麵和其他業務出走到中國、新加坡、澳洲、菲律賓、非洲和中東尋找商機,在2013至2014年度共生產了160億包泡麵。
《金融時報》去年三月一篇專題便指出,Indofood及亞洲大型麵食生產商,例如康師傅和統一,現正開拓售價高但利潤更豐厚的杯麵市場。
結語
本文無意推廣Indomie這個品牌,而是補充讀者對Indomie的認知,畢竟麵食美味也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Indomie能暢銷國內外。是官商的主從關係,加上國內急切尋找替代食糧,成為打敗對手的重要因素。
我本來只是打算認識當代東南亞社會,於是尋找一些人物傳記來研讀,在Google搜索到去年新書《Liem Sioe Liong’s Salim Group: The Business Pillar of Suharto’s Indonesia》,書背介紹他「建立的三林集團,在黃金時期控制了印尼最大私營銀行,主要是水泥廠和麵粉廠,及世界最大的泡麵製造商」,隨後速吃了這書,打了這篇筆記。
本文或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Indomie,低調到尼日利亞人都識食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