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這是正常物價波動,還是通膨或通縮? 三個限定條件告訴你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這是正常物價波動,還是通膨或通縮? 三個限定條件告訴你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核心物價」,則是剔除最容易受到季節因素或偶發事件影響的類別,例如能源和食物價格之後,其他一般家庭購買的消費性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波動走勢。央行與政府以此做為計算通貨膨脹的物價指標,以避免受到氣候或政治等不穩定因素影響。

文:孫明德、溫怡玲

正常物價波動?還是通膨或通縮來了? 三個限定條件告訴你

漲價,應該是一般民眾對於總體經濟環境變動最直接有感的事,特別在2020年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後,許多國家央行印鈔救市,貨幣寬鬆幾乎已成大部分國家常態。在這段期間,台灣也是,不但股價漲,房地產價格也節節上升,是否會帶動通貨膨脹,成為不少人擔心的問題。

其實,這不只是台灣的憂慮,在歐美國家2021年初開始普遍施打疫苗之後,國際權威財經雜誌《經濟學人》就曾經以「通貨膨脹再現?」做為封面主題;下半年開始,為了預防通貨膨脹,美國什麼時候停止貨幣寬鬆政策,也一直是全球產業關注焦點。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定義什麼是「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以及了解它們與物價漲跌之間的關係。一般人可能認為,物價上漲就代表通貨膨脹,反之就稱為通貨緊縮, 但其實這些名詞在經濟學上有明確定義,儘管概念上有相似或相關之處,卻不能直接劃上等號。

首先,要解釋什麼是「通貨」。通貨就是錢,而「通貨膨脹」若照字面上來解讀,似乎是說錢變大了,但其實不然,相反地,通貨膨脹指的是錢變小、東西變貴了。為了避免誤解, 不少經濟學家將「通貨膨脹」改稱為「物價膨脹」,英文名稱都是inflation。無論通貨膨脹或物價膨脹,指的都是相同概念。但光是物價上漲,並不能直接就稱為通貨膨脹或物價膨脹。經濟學明確定義,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必須有以下三個限定條件。

1. 範圍廣

第一條件是範圍廣,如果只是因為某樣東西漲價或降價, 造成物價的短暫波動,這不能稱為通貨膨脹。例如在颱風季, 因為蔬菜供應量減少,有一陣子的菜價會明顯上漲;或是像2020上半年油價大跌,因此相對使得2021年初的油價「看起來」漲幅很大,但其他商品的價格漲幅並不明顯。由於不是所有東西都漲價,範圍不夠廣,還不符合通貨膨脹的定義。

2. 時間長

第二個條件是時間長。前面提到,菜價常在颱風過境之後上漲約兩個星期,等到蔬菜長出來又能如常供應時,價格就跌回正常範圍;有時候風調雨順,蔬菜、水果產量較多,供需一時失調,也會造成價格短暫下跌。這種短期的價格漲跌只是

市場供需調整,也不能稱為通貨膨脹。一般而言,足夠長的時間意味著一季或兩季以上,物價漲勢或跌勢看起來不可能回頭了,才符合這個條件。

3. 幅度大

第三個條件是幅度大。在美國,通常物價漲跌超過2%, 政府會開始留意,這樣的幅度才符合通貨膨脹定義。如果只有0.5%或 1%的漲跌,都被視為物價的正常波動,並不符合通貨膨脹的標準。

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有三個限定條件:範圍廣、時間長、幅度大。回顧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中國大陸,都曾經發生物價飛漲的情況,近期則是有2020年阿根廷物價漲幅高達54%,這些則可以稱為是「惡性通貨膨脹」。

惡性通膨發生的原因通常是政府財政赤字過於龐大,只好不停印鈔票來支應債務,導致貨幣不斷貶值、物價完全失控。例如台灣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惡性通膨,若以1946年底為基準,到1952年底上漲8342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施行幣制改革以及美國經濟援助之後,情況才趨於平穩。

認識核心物價,判斷通膨或通縮的標準

除了上述三項條件外,還必須了解「物價」究竟指的是哪些物品的價格?通貨膨脹並不是單純使用一般消費者物價去判斷,而是以「核心物價」做為基準。

消費者物價是按照民眾的消費結構來組成,大致上約為食物占25%、衣著占4%、居住占27%、交通及通訊占15%、醫藥保健及教養娛樂分別占5%及17%,其他雜項則為7%。

至於「核心物價」,則是剔除最容易受到季節因素或偶發事件影響的類別,例如能源和食物價格之後,其他一般家庭購買的消費性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波動走勢。央行與政府以此做為計算通貨膨脹的物價指標,以避免受到氣候或政治等不穩定因素影響。

1. 通貨膨脹:經濟爆發成長、所得提高,市場供不應求

物價為何會有長期漲跌,進而造成通貨膨脹或緊縮?最明顯可見的是,這跟國家的經濟成長很有關係。當經濟持續繁榮,市場需求旺盛、民眾想購買的東西多,但短期間內市場又無法滿足這麼多需求,當然就會漲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供不應求。

因此,我們要探究的是,需求為什麼會這麼多?可能原因有很多,例如經濟成長大爆發、所得快速提高,像是台灣在1970、1980年代,由於戰後嬰兒潮已經逐漸成年,他們投入社會就業後,對於房子、家電以及各方面的需求都呈現爆發式增加,但台灣市場一下子沒有辦法供應這麼多的房子或相關產品,所以當時的房價與相關商品漲價的速度增快,而且這樣的需求長期存在。由於時間長、範圍廣、幅度大,因此在那個時候就形成了通貨膨脹。

2. 通貨緊縮:經濟疲弱、買氣不振,市場供過於求

那為什麼會有通貨緊縮?日本從1990年之後,幾乎整個平成年代物價長期都是下跌的。原因不難理解,正好與物價上漲相反,下跌的起因來自供過於求。

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實力如日中天,強大的製造與消費實力甚至威脅到美國,當時「日本第一」的說法蔚為風潮,以致各種產品產量大增,價格也大漲。但時間拉長之後,日本民眾發現自己的所得並沒有增加,社會整體需求也沒有跟著提升, 最後導致供過於求,物價跟著長期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