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不僅篩檢確診者的身體,也一併「篩檢」了他們的社會人際網絡與情感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COVID-19確診者的伴侶沒有「跟著」確診,他們的性/別關係與互動,可能被社會懷疑、預設或歸類到壞的性層面,而且不僅是壞的性,更不符合異性戀腳本性/別互動的機制,即是能夠和大眾解釋或持續證明這段關係的合理性。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各國媒體報導也不時更新著確診人數與確診者相關足跡或接觸者關係資訊。然而,COVID-19似乎不僅篩檢或劃分健康正常/不健康異常的身體,也同時篩檢或監控確診者的情感關係。
無論是今(2021)年五月初獅子會確診者和萬華茶館的關係,九月份確診機師曾和兩位空服員密切接觸的關係,或是十二月份中研院實驗員確診,而其男友篩檢為陰性結果,紛紛引起熱議,包括「空姐男友很綠」、「機師→空姐→獅子會長→阿公店,這樣路徑合理吧?」、「老鼠是無辜的,男友綠光罩頂」。
或許COVID-19傳染途徑的特性,導致密切接觸或互動者較容易被感染。但事實上,在病毒動態與不定的散播或傳染過程中,其實人人都可能成為確診者。那麼,何以社會呈現一種特別現象,即是透過確診者與其接觸者關係圖,特別是針對查看確診者的伴侶(或配偶)有無共同確診進行推論:若伴侶確診為合情合理,若伴侶篩檢陰性,但個案周遭異性篩檢結果為陽性,將可能被列入有情感問題的疑慮。
當COVID-19不僅篩檢確診者的身體,也一併「篩檢」了他們的社會人際關係網絡,甚或檢視與推論他們在情感關係的「案外案」.這可能反映了性/別情感關係互動什麼樣的特殊腳本機制?
或許性別研究視角的提供了思考此現象的面向。從Gayle Rubin(1979)提出的性階層(sexual hierarchy),主張社會對於性/別關係有所好與壞之劃分,即是那應該是在主流異性戀腳本裡發生,且是應在合法婚姻關係下,在房內一對一具以生殖為目標才是所謂「好」的性,在其之外的都被視為「壞」的性。
而若以性階層的好/壞性延伸思考,當COVID-19確診者的伴侶沒有「跟著」確診,他們的性/別關係與互動,可能被社會懷疑、預設或歸類到壞的性層面,而且不僅是壞的性,更不符合異性戀腳本性/別互動的機制,即是能夠和大眾解釋或持續證明這段關係的合理性。
就像Chung(2005)指出異性戀腳本塑造一種讓人們擁有男/女朋友或夫妻身分的歸屬感,但事實上,在這樣的歸屬感運作了性別不平等的規則,特別是當約會性別暴力在關係中發生時,在性別權力關係與配置影響下,女性往往承擔解釋或合理化男性暴力的責任,以便持續維持身分或向周遭的人證明關係合理性。
而或許,社會透過COVID-19確診者與接觸者篩檢結果,推論或討論當中有沒有人出軌等情感問題,除了透露了社會對於異性戀腳本的好性與壞性檢視外,其實亦呈現了社會對於異性戀必須時刻證明關係合理性的要求與焦慮;換言之,這種證明關係的合理性不僅是個人詮釋的,也是社會責任的。也在異性戀腳本特殊機制的影響下,有可能呈現複雜的社會效果。
例如在疫情案例裡,大眾力量藉由配偶確診與否,來檢討或「教導」疑似出軌個案對情感關係「負責」的重要,同時也將周遭可疑第三者拖出來進行關係篩檢,或深化對某些特定行業(如茶室)工作者的污名指責。
整體而言,從社會討論COVID-19確診者與接觸者篩檢結果,可見其中或許反映了三項有趣的社會與性別現象:(一)病毒如何可能成為證明個人性/別關係合理性的載體(二)同時反映了異性戀腳本具必須時刻證明關係合理性的特質(三)當有疑似偏離異性戀腳本關係合理性的戲碼時,社會可能放大與檢視並從中產生情感焦慮。而如同上述所提及,在COVID-19動態傳染的不定性影響下,人人也都有可能被感染,而當有人不幸被感染,他們的個人網絡關係也隨之攤開於公眾眼前。
而作為公眾閱聽人,在察覺運作於社會中的異性戀腳本特殊機制後,或許亦可避免太快對他人的人際網絡情感關係進行「獵巫」的可能,畢竟人們的感情關係亦為動態不定的,而在防疫時代下,如何共同給予確者診與其周遭接觸者多點空間,創造友善防疫環境,公眾閱聽人正扮演著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 Chung, D. (2005) Violence, control, romance and gender inequality: Young women an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8: 445–55.
- Rubin, G. (1979).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Pleasure and Danger: 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 Edited by Carole S. Vance (1992). Pandora Press.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