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韓國在柏林(四):港產片在韓國流行,曾像今天韓國文化在香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世紀韓國的電影院,要麼是上映港產片,要麼荷里活電影。現在似乎也很難想像了,因為新一代韓國人,除非是港產片影迷,否則都不會看港產片。
我執筆寫這篇文章時,韓妹正在看吳宇森的電影《英雄本色》。身為韓國人,幾乎人人都知道這套電影。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戴著墨鏡,用假美金點煙的一幕,深入民心。如果韓國街頭看見人穿著黑色大褸,口中咬著根火柴,那麼他可能模仿《英雄本色》Mark哥的造型。電影配樂《當年情》響起,人人都立刻想起這套電影。甚至現在韓國電影仍然可以看見港產片八、九十年代的遺風。2019年的韓國動作喜劇《炸雞特攻隊》的結局,更是配上《英雄本色》的音樂,對吳宇森致敬。也因為港產警匪及動作片十分受歡迎。因此韓國人有種印象,以為香港經常會發生槍戰同有很多黑社會。韓妹也問我,香港其實是不是經常發生槍戰。
事實上,港產片的黃金時代,其實不止風摩韓國,更是衝出亞洲,世界各地都見其足跡。我認識一位古巴朋友,告訴我王家衛的《春光乍泄》在拉丁美洲十分出名。時移世易,港產片的時代早也已成過去,假如那是黃金時代。

八、九十年代,港產片在韓國流行的程度,就像今天韓國文化在香港般流行。香港的電影明星在韓國無人不識,特別是周潤發、張國榮、梁朝偉、劉德華、張曼玉、王祖賢、黎明等,甚至連李小龍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上世紀韓國的電影院,要麼是上映港產片,要麼荷里活電影。現在似乎也很難想像了,因為新一代韓國人,除非是港產片影迷,否則都不會看港產片。況且港產片愈來愈少,合拍片愈來愈多。所謂港產片也愈來愈名不符實,會不會成為歷史名詞,也令人擔憂。我也不會奢望香港電影再次成為亞洲電影主流,畢竟大環境變遷,不是個人意願可以控制。當然,我也希望港產片的特色可以繼續保持下來。
前年,我和韓妹到首爾探親。我看見她書櫃的DVD,全部都是香港電影時,也覺得驚訝。我也確信,香港電影真的曾經是韓國人的主要娛樂。我們的成長背景雖然不同,在電影題材上卻有共同的記憶,有點不可思議。她很喜歡張國榮,即使他逝世那麼多年,現在韓國仍然有很多人紀念他。可想而知,當年張國榮在韓國真的很紅。
我們不時都會看港產片,她想從中學點廣東話。我們看過不少周星馳的電影,每次看都忍俊不禁,也非常欣賞這類「無厘頭」的幽默感,與韓國社會認真嚴肅的性格大相逕庭。王家衛電影當然也少不了:《阿飛正傳》、《春光乍洩》、《花樣年華》、《重慶森林》、《一代宗師》等等。她常被電影鏡頭下的香港吸引,杜可風的攝影風格令她印象很深刻。她問我何時才可以再去香港,何時才可以嚐嚐廣東點心。可是我們都知道,香港現在不是隨時可以回去。
我其實都是因為偶然的機會,才知道原來港產片那麼受歡迎。
一次,韓妹在廚房煮飯哼起鄧麗君的歌曲《甜蜜蜜》。我好奇問她,為甚麼會識得唱這首歌。原來陳可辛的電影《甜蜜蜜》是她最喜歡的電影,張曼玉同黎明相當有名氣。也是她說起才知道,王祖賢曾經在韓國很紅,原因是徐克的電影《倩女幽魂》。雖然成長的背景那麼不同,不過從港產片中找到共嗚。
最後,因為韓國人很喜歡香港的緣故,所以也令香港充滿「幻想性」。如果有人說想帶你去香港,或者想同你一起去香港。緊記要問清楚香港到底指的是字面意思,抑或有其他暗示。
(待續)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