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斯卡羅》《茶金》《華燈初上》:改編並非「再現真實」,否則看Discovery頻道就好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茶金》的爭議則在「四萬換一塊」這樣的苛政推給美國是否在為國民黨「洗白」,然後劇接著看下去,會發現美方一直積極想讓台灣站起來,反國民黨被刻化為因循苟且的官僚。然而這個對於原著的改動,是否有戲劇邏輯上的必需性,確實值得討論。
我常在注意一些訊息以外的事,比如撰文此刻正是公投前夜,跨出同溫層、買車票回家應是頭等大事,我卻讀著李靚蕾長長的信,儘管寫這類分手信時,人通常閉口不提自己,千錯萬錯都是對方做錯,但她敘事、議論、抒情交融的寫作能力,教我想起胡淑雯短篇〈與男友的前女友密談〉。
1949到1987,38年又56天的歲月,台灣處於戒嚴,媒體由黨政軍把控,目的是建構台灣人心中的「中國夢」以期有天能夠「收復失土」;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心中「中國魂」堅定不移。一直要到解嚴後黨報禁解除,整個文化出版界、寫作圈終於等來一片自由沃土,才真正蓬勃發展,因此,我們約莫可以將1990年視為一個分水嶺,並不是說1990年前沒有作家「我手寫我口」,而是在他們所處的年代,發表管道極為受限甚至可能觸法,很多今天看來依然秀異前衛的作品,寫成當下都無法面世。
「台文」系所的建立
台文系所是個統稱,它有台灣語文系(即台語文)及台灣文學系。最早的台文系在1997年於真理、清華創設,一直到2000年左右,各校紛紛創設相關系所。國民黨推行的「國語教育」,很長一段時間讓台語文被視為「粗俗」、「正式場合不宜使用」。然而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政治人物在發表演說的時候全程使用台語,每一次公開演講,都是翻轉語言權力結構的明確實踐──台語,能登大雅之堂。
而正因為過去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自己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彷彿面目模糊的幽靈,它發生過、它確實存在並且或多或少改變並影響了今天我們的生活,但,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就連親身經驗過的,也隨時間推移逐漸將它淡忘(因此許多文化、人類學領域的研究者多麼心急如焚地要訪談、做口述歷史)。
即便它被載入史冊,人事時地物一應俱全,但它的細節、它的紋理,它在那段歲月裡可能存在的目的或產生的意義,等待作家一一補綴。
台灣歷史,方興未艾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俱是名聲昭著的大河小說,然而從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以至解嚴這段台灣史,空白太多,不能寫、不敢寫、含沙射影地寫,寫了也登不了等於白寫,教很多作家望之卻步。
於是今天,我們有了台灣歷史小說獎、全球華文星雲獎(長/短篇歷史小說)、羅曼.羅蘭百萬小說賞等等以「台灣歷史」為主軸的文學獎舉辦。而文化界對台灣文化及台灣歷史的注目,同時也展現在各個領域。
比如歌手李英宏所在的「顏社」,多有台語饒舌作品;比如近期的《斯卡羅》(原著:陳耀昌《魁儡花》)、《茶金》、《華燈初上》。
是改編,而非「再現真實」
寫作散文需要「誠實」,但散文的義務不是「再現真實」,散文家只是盡可能地就自己的回憶和手邊有的資料去建構事實,這之間,是容許文學手法一定比例的虛構或修飾。
《如懿傳》的如懿和《還珠格格》的皇后是同一人,但前者「蘭因絮果」的深情打動無數觀眾,後者一逕使壞只讓觀眾想動手打人,這就是做為「歷史改編劇」視角的不同,造成截然不同人物設計導致的結果。
換言之,我們有個人物,嫻妃,有個史實,她成為皇后後被廢,這中間所有恩怨情仇就是歷史小說家能夠自由發揮的地方,只要別寫成她自封皇上改大清為唐(違背史實),你真把她和海蘭湊成一對一同在深宮隱忍下相愛亦無不可;(在沒有足夠史料足供參照的情況下)歷史人物的性格塑造,以及他們為何做出某項選擇,這是歷史小說家真正必須著墨的。
或以「大富翁遊戲」比擬,這個歷史人物可能是錢夫人或阿土伯,歷史事實是她/他贏得遊戲(或成為乞丐),這中間,翻了幾次命運機會、進幾次監獄、買了哪幾塊地……全看歷史小說家如何安排。
不必要將歷史小說或歷史劇看作歷史事實,網路上有人做了張對比圖,左邊是《華燈初上》劇照,右邊是1980年代女性髮型照,下方留言差真多。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一個對「真實」有迫切渴望和需求的讀者/觀眾,那麼最適合你的是《Discovery》頻道。
《斯卡羅》對一般觀眾而言,比較大的障礙可能是剪接或敘事節奏,但它真正的爭議在,對(受漢人劫掠壓迫的)原住民族而言,怎樣的敘事視角呈現才客觀公正?劇組開拍初期沿用原著《傀儡花》三字,後來愈覺得「傀儡」二字是蔑稱,於是透過網路徵件改名《斯卡羅》。
然而這三字可能問題更大,因為關於斯卡羅人到底是哪一族、是否有統治過這些部落,至今尚未定調,這是段尚待考證的歷史,然而劇已拍成,就可能導致觀眾對這段歷史的錯誤理解。(參考出處:〈歷史誰說了算?捨傀儡花劇名仍陷爭議 《斯卡羅》撕開島國族群認同難題〉)
台灣是座移民島嶼,後經歷荷治、鄭氏、清領、日治、國民政府五個時期,這座島的先民一直處於「被殖民」的狀態,它是個歷史傷痕,至今我們依然在法規上給予原住民族許多就學、就業上各種保障或優惠,即因他們曾經失去的更多;因此處理這樣的題材時,視角更需嚴謹精準,因為它有「侵略/殖民者」及「受壓迫者」這樣的不對等權力位階,而我們不能讓觀眾及下一代感受到,侵略/殖民的行為是正當、合理、可讚揚的。
《茶金》的爭議則在「四萬換一塊」這樣的苛政推給美國是否在粉飾國民黨的作為,然後劇接著看下去,會發現美方一直積極想讓台灣站起來,反國民黨被刻劃為因循苟且的官僚。然而這個對於原著的改動,是否有戲劇邏輯上的必需性,確實值得討論。
台灣歷史充滿傷痕,我們得不斷不斷召喚它
最新發展:
-
為什麼我說《華燈初上》的原聲帶很不行?對比近期韓劇《二十五,二十一》就非常明顯 1年前
-
從人類圖解析《華燈初上》羅雨儂,就能理解為什麼她「敢愛敢恨、拿得起放得下」 1年前
-
為什麼《華燈初上》成功引起廣大共鳴?透過「卡普曼戲劇三角」解析角色心理 1年前
-
【劇評】《華燈初上》總結:從神劇跌落凡間,有種「追了這麼久,我到底看了什麼」的感覺 1年前
-
【劇評】《華燈初上》:很多人都罵第二部渣男江瀚被洗白,但我卻不這麼覺得 1年前
-
《華燈初上》誰是兇手推理解密(下):七個最可能犯案的角色,不少線索直指販毒交易 1年前
-
【劇評】《茶金》:隱晦處理黨國陰影,台灣影視圈的「多力多滋人文主義」可惜了一齣好劇 1年前
Tags:
AI驅動行銷新境界!微軟聚焦Copilot探究人工智慧創變行銷新動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銷人應該把最關鍵的時間,投注在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但是在過去,多數行銷工作者卻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進入AI時代,人工智慧大幅改變行銷模式,想知道如何利用生成式AI提升行銷決策與執行效率?微軟與INSIDE POSSIBLE合辦AI社群聚會「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第一手解密行銷結合AI的使用情境,讓所有行銷人智慧工作、智勝未來!
身為行銷決策者或在第一線作戰人員,是否感覺永遠被時間追著跑?總希望有三頭六臂,同時要發揮創意靈感,又要兼顧數據洞察的雙軌能力,提升自家品牌的各種行銷成效;甚至行銷部門被賦予扮演業績助攻手,創建嶄新的顧客旅程、提供個人化行銷溝通,進而幫助品牌招攬新客、喚回舊客,挖掘更多潛在商機。
然而,要達到上述情境價值,行銷部門卻總覺得使不上力!原因為何?仔細觀察現在行銷成員的工作模式,可以發現行銷成員當前遭遇到幾類困境:
- 數據分析---進入MarTech時代,行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彙整數據分析,並且還要進一步洞察數據來優化決策
- 創意內容製作---需要不斷產製吸引消費者的內容,而且要同時兼顧創意與成效
- 多通路行銷---通路碎片化,行銷人需整合及管理多個渠道的行銷活動以觸及更多潛在顧客
- 廣告成效優化---伴隨數位廣告成本逐年增長,以及行銷資源越來越少,必須以有限預算轉換最高投資報酬率
- 因應變化的韌性--市場及消費者需求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擬定準確的行銷決策更具挑戰
上述難題,我們為什麼可以清楚得知?這些內容,其實我們也是運用生成式AI,透過精準提問來得知相關解答。另外,為了佐證資料正確性,從這些回覆的參考資料來源,我們也從調研報告,確實找到幾項真實的數據。
像是HubSpot最新發布的《行銷狀態報告》(The State of Marketing 2023),裡面就提到,平均行銷人員每天花多6小時在手動工作,相信如果能善用數位工具,甚至是AI解決方案的行銷人員,他們的策略效率一定能贏過那些仍然沒有使用的群體。
翻轉行銷日常!微軟示範Copilot如何成為行銷人的絕佳助手
上述討論在在可以發現,現在行銷人員面臨的難題是相當多面,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難題也將會更為複雜。AI,正是能輔助行銷人克服難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長行銷成效的解方之一。
根據Gartner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所有組織當中,大約會有75%的行銷職能將會結合人工智慧,過往生產型的工作,將會轉行變成更具策略性的活動。意味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這一兩年積極把人工智慧導入到內部組織的行銷流程,從策略擬定到落地執行,以更敏捷且以數據為基礎的方式,來應對未來的商業挑戰。
另一方面,進入注意力破碎加上媒體分眾化時代,根據統計現代人每日平均接觸達4,000則廣告訊息,平均注意力時間剩下8秒。對行銷人而言,根據消費者輪廓進行明確地分眾,並且因應不同分群,設計出最適合的溝通內容以達到精準行銷,這些都能開始藉由AI提供輔助。
像是Dynamics 365 Customer Insights根據顧客過往的搜尋、互動、交易等行為數據,透過AI及機器學習的運算,找出產品喜好、平均購買量、以及顧客終身價值等具有價值的見解;搭配具有相似購買模式的其它顧客經驗這類洞察資料,藉此建立起個人化的顧客旅程,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提供預測性的產品推薦。AI能幫助品牌在不同檔期實踐精準行銷,也讓行銷人可透過分析儀表板追蹤成效,有助於行銷策略的優化。
對此,微軟攜手INSIDE將在12月15日,於台北艾麗共同舉辦INSIDE POSSIBLE AI社群聚會,以「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為主題,從數據洞察、媒體廣告創意、決策效率、乃至於AI衍生的著作權等多維度議題切入,提供行銷領域工作者,一場充滿實戰應用的知識饗宴。
本次活動議程,邀請KPMG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創新服務的林大中,帶來第一手最新2024行銷趨勢;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整合長李致緯、安然科技執行長嚴中健,將分別從媒體廣告提案成功變現,以及行銷打造全新顧客旅程扮演業績助攻手等主題,剖析如何運用AI工具結合預測受眾輪廓、尋找潛在顧客的具體方式。
另一方面,微軟代表的相關講者,會從不同構面演繹AI的使用情境。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陳慧蓉希望翻轉行銷長的思維,講解如何從不同角度理解AI、結合AI;台灣微軟技術專家林毓忻將說明Copilot的重點功能,重塑行銷人的過往工作模式;台灣微軟法務副總經理廖怡苓則從法律議題著手,探究創意工作使用AI生成內容需注意的規範。
不論您是企業C-level決策層或第一線作戰人員,只要渴望掌握最新MarTech行銷應用趨勢、以及希望知道怎麼運用AI,讓工作達到事半功倍,這場「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將是揮別2023、放眼2024的交會時機,最重要的一場行銷盛會。


活動資訊
名稱: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
時間:2023/12/15(五)13:30-16:00
地點:台北艾麗酒店5樓 楓柏廳(110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8號)
活動名額數量有限,點此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