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演進的起點:為什麼逛大英博物館,最好先從自然史展廳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簡介十九世紀中葉大英博物館的自然史展廳規劃,並說明當時自然史展廳與館內其他展區所共同建構的進化論敘事。
文:陽寶頤
大英博物館主要奠基者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 1660-1753)過世時將其七萬多件收藏捐贈給英國國會。
這批收藏包含書籍手稿、古董文物以及大量的自然史標本與資料,其中自然史收藏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斯隆作為英國政治家克里斯托・弗蒙克公爵(Christopher Monck, 1653-1688)的私人醫生,隨行遊歷馬德拉群島、加納利群島以及加勒比海島嶼時所記錄之自然植物與昆蟲;二是斯隆向來自英國、蘇格蘭及德國的博物學、植物學及昆蟲學家們所購買的動植物標本。[1]
斯隆的自然史收藏於1759年始展示在位於大英博物館現址的蒙塔古宮(Montague House)【圖1】。蒙塔古宮因年久失修而於1820年代逐步拆除,今日所見之希臘神殿式大英博物館建築由英國建築師羅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 1780-1867)所設計,並於1857年正式落成,但在此之前已有部分展廳(包含新建的自然史展廳)於1840年代逐步完工並對外開放【圖2】。


自然史展廳的格局與陳設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雖有零星變化,但未有顯著異革,直到1881年大英博物館將其自然史收藏移至今日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為止。本文簡介十九世紀中葉大英博物館的自然史展廳規劃,並說明當時自然史展廳與館內其他展區所共同建構的進化論敘事。
大英博物館自然史部門於1837年細分出動物學、植物學及礦物地質學三個分支,這三個分支於1856年正式升格為三個部門。[2]1840至1850年代,一系列的自然史展廳相繼於博物館二樓開幕,同樣位於二樓的還有古物部門的民族誌展廳及部分埃及展廳,一樓空間則主要展示亞述、埃及、希臘與羅馬文明。
根據十九世紀的大英博物館展廳指南,在動物學部門的展廳裡,鳥類、爬蟲類、魚類以及其他哺乳動物的標本陳列於靠牆的展櫃裡或置於其上,而包含蚌類、海星與珊瑚在內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則展示在展廳中央的獨立式展櫃裡或置於其下,部分展櫃內的標本另依據其產地再行分組【圖3】【圖4】。[3]


礦物地質學部門的一系列展廳位於二樓北側,展覽分成兩個部分,其一展示隕石與礦物,其二陳列植物、魚類、爬蟲類以及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及骨骼遺骸。化石展區之展品除依照種類與地域分組,另依照年代從較新的化石排列至較舊的化石。[4]
植物學部門所屬的兩間展廳成立較晚,約於1858年落成。植物學展廳與動物學展廳的起始處相連,其收藏除菌類標本外,另按照進化順序由低到高,展示藻類、地衣苔蘚、蕨類、裸子及被子植物等標本【圖5】。[5]與動物學展廳相似,部分植物學展櫃另按照產地細分標本。

除了自然科學知識之傳遞,自然史展廳也是大英博物館展示人類文明演變的組成部分之一,其教育功能與館內其他展廳的規劃相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誌展廳(Ethnographic Room)。[6]
位於二樓南側、與動物學展廳入口相連的民族誌展廳成立於1845年,展示來自亞洲、非洲、美洲與太平洋群島的衣飾、武器、樂器、宗教塑像等各式文物。這些民族誌收藏首先按照文化地理區域分類,再依歐洲中心觀點中文明發展的次序,從僅為滿足人類衣食庇護等基本需求而製造之用品,排列至體現美感與滿足精神需求而製造的宗教與藝術品。
除了物質排列的順序能夠體現歐洲視角中文明演化的進程,當時其他出版物所推薦的大英博物館展廳參觀次序,也楬櫫了民族誌展廳如何與自然史以及博物館中其他展廳相連,形成特定的參觀路線,並據此再現文明演化。
例如,英國記者威廉・傑羅德(William Blanchard Jerrold, 1826-1884)在其1852年的著作《如何四次逛完大英博物館》(How to See the British Museum in Four Visits)中,建議觀眾首先觀看陳列動植物與礦物標本的自然史展廳,接著是民族誌展廳,再次是埃及、亞述等展廳,最後才是呈現人類文明之登峰造極(various degrees of excellence)的希臘與羅馬展廳。[7]
傑羅德提倡的參觀次序,旨在指引觀眾逐步揭開文明教化的各階段,亦即從動植物標本到呈現野蠻原始生活(barbarisms of savage life)的器具,最後再到希臘羅馬瑰麗的藝術成就。[8]
在此觀看脈絡中,自然史展廳成為大英博物館呈現人類文明演進的起點。這也意味著,在考慮十九世紀大英博物館裡自然史展廳的教育功能時,需要將其置於博物館整體的展示語境中。
備註
[1]MacGregor, 1994: 12-13, 22-24.
[2]Gunther, 1978: 99.
[3]British Museum, 1856: 1-39.
[4]British Museum, 1856: 40-80.
[5]British Museum, 1877: 58-71.
[6]「民族誌」(ethnography)一詞強調「對比辨異」的觀看方式,它與德文Völkerkunde同義,用於指稱對於不同人種文化的研究(the science of peoples)。該詞彙的盛行也與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有關。不同於以往奉基督教神學權威為認知圭臬,啟蒙運動將知識之傳遞與累積回歸到人本身,堅信透過有組織的分類、收集、展示與研究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物與人造物,真理便能浮現。參見:Bouquet, 2012: 64.
Tags:
南投縣13鄉鎮農特產品──烏溪線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南投縣位處台灣中部,為台灣唯一不臨海的內陸縣及地理中心,也是海拔落差最大的縣市,海拔由高至低最高相差3000餘公尺。得天獨厚的多層次海拔亦孕育出多樣化的農特產品,例如花卉、竹藝品、香蕉、甘蔗、紹興酒、紅茶、高山茶等等,本文將再深入介紹「北南投」各鄉鎮的鄉鎮與農特產品,若有興趣不妨來南投晃晃吧!
南投縣位處台灣中部,為台灣唯一不臨海的內陸縣。縣內不只有台灣最高峰「玉山」、最大湖泊「日月潭」、台灣最長河流「濁水溪」之源頭,更是台灣海拔落差最大的縣市,從450到3600公尺,最高相差3000餘公尺。多層次的海拔亦孕育出南投農業多樣化的農特產品,例如花卉、竹藝品、香蕉、甘蔗、紹興酒、紅茶、高山茶等等。
南投13縣,依地理位置分為:
烏溪線:埔里鎮、國姓鄉、魚池鄉、仁愛鄉、草屯鎮、中寮鄉
濁水溪線:南投市、名間鄉、鹿谷鄉、竹山鎮、集集鎮、水里鄉、信義鄉
以下介紹「烏溪線」各農業鄉鎮與農特產品:
南投農業特色-埔里鎮
埔里鎮為盆地地形,四面環山,海拔約在380到700公尺之間,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冬不嚴寒、夏不酷熱、而且雨量充沛、少強風。因地理環境優越,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水質甘美,成為埔里鎮農特產品發展沃土。其中以香菇產量冠全縣與全國,香菇碩大甘美,為南投縣農產品外銷重點之一。另外,還有多樣花卉、紅甘蔗、夏季蘿蔔和百香果;新鮮青翠的茭白筍及各種野菜;香Q美味的米粉、香醇紹興酒、有「藥王」之稱台灣金線蓮…等等。讓埔里鎮成為兼具觀光與農業的新市鎮。
埔里鎮農特產品:紅甘蔗、茭白筍、百香果、香菇、蘿蔔、米粉、紹興酒、金線蓮
南投農業特色-國姓鄉
國姓鄉,因明末清初,鄭成功軍師劉國軒率兵肅撫,命名為「國姓」;戰後也依此改置「國姓鄉」。國姓鄉山多平原少,不適合耕作,故農民收入有限。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鼓勵民眾改種花卉水果,本縣梅樹種植面積約占全台的一半,產量冠全國。其中青梅栽植面積更超過1000公頃,占全縣第二位。居多客家人以獨特手藝醃製青梅,打造知名的「國姓梅」特產。另外柑林枇杷亦享譽全國,全盛時期,產量曾達全台70%。另外,在中潭公路旁的興起觀光草莓園。國姓枇杷和草莓產量近年來已躍為全國第二位,其他農特產品,多樣味美,深受消費者肯定。
國姓鄉農特產品:青梅、枇杷、草莓、柑橘、蜜汁楊桃、芭樂、甜桃、無子檸檬、波羅蜜、蜜釋迦、香蕉、香菇、茶葉、鹿茸
南投農業特色-魚池鄉
魚池鄉位於南投縣中央,山明水秀、環境如詩如畫。台灣知名景點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即位於魚池鄉。因海拔、溫度、濕度適合紅茶種植,品質極佳的日月潭紅茶,國內的阿薩姆紅茶即取自當地,成為國內最重要的農茶產地,其相關的觀光茶廠近年亦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除此之外,香菇、金線蓮、蘭花、檳榔、茭白筍、金針花、茄子、絲瓜、椪柑……等等,也是本鄉重要的農作物。本縣茭白筍產量為全國第一,太空包香菇產量全國第二,金針菜、茄子、段木香菇則佔全國第三。若有遊客來魚池鄉觀光之餘,記得品嘗本鄉多樣且味美的農特產品。
魚池鄉農特產品:日月潭紅茶、金針花、香菇、蘭花、茄子、金線蓮、椪柑、絲瓜、檳榔
南投農業特色-仁愛鄉
仁愛鄉位於本縣東北方,面積1,273.5平方公里,為南投縣的第二大山地鄉。東面有中央山脈與花蓮縣相毗鄰,北邊有白狗大山、八仙山等高峰,群山綿延、溪流縱橫、美不勝收。高海拔的優越自然環境,孕育當地獨具特色的農產品,例如溫帶水果種類和產量豐富,尤其以蘋果、梨和李子的產量分居全國第二、三、四位;另外,高冷蔬菜、溫帶花卉、高山茶、冷水淡水魚-虹鱒、以及原味十足的香檽米、放山雞等,皆為國內名聞遐邇的南投特色農產品。
仁愛鄉農特產品:鯝魚、虹鱒、土雞、水蜜桃、新世紀梨、蘋果、李子、高山茶、高麗菜、翠玉白菜、山芹菜、結球萵苣、咖啡、香糯米
南投農業特色-草屯鎮
草屯鎮舊名「草鞋墩」,早期為鹿港進入內山地區門戶,因其挑夫、商賈、拓荒者雲集,到此換棄舊草鞋,久而久之,草鞋成墩,故稱「草鞋墩」。草屯位處「副熱帶季風氣候區」,除東部少部分高海拔區,冬季溫度較低外,大致為冬季涼爽乾燥,夏季高溫多雨,利於生產農作物及各項經濟活動。草屯最重要的農作物當屬稻米、菸葉和檳榔。稻米種植面積為南投之冠,占半數以上;菸葉面積居全國第二位,而草屯鎮的種植面積即佔全縣六成,菸酒公賣局台中菸葉廠半數原料來自此地。
草屯鎮農特產品:稻米、菸草、檳榔、荔枝、薏仁、葡萄、火鶴花、香蕉、蜜釋迦
南投農業特色-中寮鄉
中寮鄉位處南投縣中央,四面環山,山坡地佔大部份面積,故為「平地的山地鄉」。耕地多為傾斜山坡地,水利不便,耕種則以旱作為主。中寮鄉香蕉為本鄉最重要的農作物,亦是南投縣最大產地。昔日因香蕉外銷黃金時期沒落後,竹筍、龍眼、檳榔、茶樹及柳丁等作物起而之。當下龍眼種植面積達1500公頃以上,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荔枝栽植面積亦佔全縣第三位;近期大力開發文旦作物,栽植面積冠全縣,並已建立相當口碑。最近中寮鄉積極栽培新興果樹,如茂谷柑、甜柿等,因品質優異,市場價格相當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為前景看好的重點培育水果。
中寮鄉農特產品:香蕉、茂谷柑、甜柿、龍眼、柑桔、荔枝、文旦、二尖茶、竹筍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