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公視紀錄片《極樂世界2-老,是這樣》:「獨居老人」一定是負面和貶義、需要被解決的社會問題嗎?

公視紀錄片《極樂世界2-老,是這樣》:「獨居老人」一定是負面和貶義、需要被解決的社會問題嗎?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銀髮平權,一個幾乎完全沒有人關注的議題,比同性平權,或身心障礙者平權要還要冷門,因為我們總以為老人就由政府照顧就好了啊!老人哪來那麼多問題和想法?

文:宇凡

公共電視的《極樂世界2-老,是這樣》紀錄片中,67歲的陳綏英對著提問的企編說,從來沒有想過自己60歲以後的生活會是這樣,「我本來以為自己就是在家裡幫女兒帶孩子啊!我們家裡頭的老人都是這樣過的,怎麼會想到有其他可能!」

相依為命的女兒在陳姐60歲那年因病過世,留下陳姐開始「獨老生活」。然而房東卻突然通知要把房子收回去,請她盡快搬家;接掌女兒的網路事業也不容易。

「找工作、找房子都很困難啊!」找工作還算幸運,四處碰壁之後,她透過朋友介紹,最終在一家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廚師負責午餐,「但和我所學完全沒相關,我以前做會計,做菜是興趣,怎麼都沒想到竟然有一天會靠當廚師賺錢!」

說到找房子,那就更心酸了!「房仲根本就不願意接我們的生意,因為大家都不願意租房子給老人;要買,也沒那麼容易,就算我也是首購族,能拿到的貸款額度和成數都很差啊!」

你覺得陳姐的故事在台灣是少數嗎?陳姐其實已經符合「獨居老人」的定義。

英文的獨居老人是The Elderly who lives alone,直白翻譯就是「獨自居住的老人」,是相當中性的說法;然而中文的「獨居老人」,卻隱含著負面和貶義的意涵,總讓人想到弱勢老人居住在一個陰暗破敗的房子中,孤苦無依的樣子。

就連政府機關社福單位的出版品或網站,也直接把「列冊需關懷的獨居老人」簡稱為「獨居老人」,而且認為獨居老人是一個「問題」,需要被解決。這就難怪我們只要一聽到獨居老人,腦海中總是出現如此不堪的畫面。

但獨居老人的面貌真的是如此嗎?老,真的是這樣嗎?《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一書中指出,近10年來,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個百分點;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包括瑞典等北歐國家,1人戶比例均達40至45%以上,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獨居比例甚至高達七成以上。

在台灣,長者獨居的宅數也是爆炸性成長。內政部2021年10月公布「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65歲以上的住宅數達62.7萬宅,比10年前的33萬宅幾乎是翻倍成長。其中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也從10年前的22.6萬宅增加到47.7萬宅,量增一倍。

從許多例子可以發現,我們知道,獨居,未必就代表孤獨;老人,也不ㄧ定就是弱勢。沒有進步的是這個社會現存的系統架構和我們對於變老的想像。但身分證上的那個數字限制了這個社會關於老的想像,也限制了他們可以好好生活、在這個生命階段做自己的可能。

即便他們依然有能力自力更生,也想要努力奉獻社會,卻經常找不到工作、租不到房子,就算是首購族,也拿不到好的貸款成數;除了年齡之外,如果本身還有身心障礙,那挑戰就更大了。

患有小腦萎縮的阿港伯,不讓身體的退化限制,努力想要自己獨立生活,照顧農活,經營民宿,只要可以都自己來;一輩子都在高雄永安度過人生的花邊阿嬤,因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仙角百老匯而終於有了夢想,也學會不管幾歲,都要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有夢最美。

銀髮平權,一個幾乎完全沒有人關注的議題,比同性平權,或身心障礙者平權要還要冷門,因為我們總以為老人就由政府照顧就好了啊!老人哪來那麼多問題和想法?

透過三個獨居者的案例:67歲的陳姐、68歲患有小腦萎縮獨居花蓮的阿港伯,以及來自高雄永安社區的88歲花邊阿嬤,公共電視台《極樂世界》製作團隊,嘗試用中性客觀、不卑不亢的視角與觀點,忠實呈現銀髮者的多元樣貌和平權議題。

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正在看著他們的故事,但這難道不是你我的故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