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鎖定全台287家企業排碳大戶徵收「碳稅」,鋼鐵業支持、水泥業呼籲配套措施

環保署鎖定全台287家企業排碳大戶徵收「碳稅」,鋼鐵業支持、水泥業呼籲配套措施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環保署加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今(23)日舉辦民間研商會議表示,目前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產業涵蓋: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等,業者多持正面態度,且呼籲政府要有相關配套。

歐美國家對相關「碳稅」(Carbon Tax)制定領先,台灣為了跟上國際趨勢,環保署加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於12月23日表示,目前先針對287家排碳大戶徵收,未來分階段擴展到其他業者,並且尋求跨部會合作,已接觸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待後續政策出台,而業者多持正面態度,且呼籲政府要有相關配套。

碳費有進展,鎖定全台287家企業

在經濟理論上,碳稅是一個污染稅,與過去以法令、規範來明確禁止、限制污染者不同。碳稅是藉由「市場機制」找出減少污染的最有效方法,而這種稅法除了能鼓勵節能外,還能使得再生能源更具市場競爭力。

碳稅的概念草創於歐洲,並在近年極力推動下,已成為各大企業的共識。歐洲執行委員會於今(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將對五大能源密集產業課徵碳稅。

五大能源密集產業,包含水泥、肥料、鋼鐵、鋁以及進口電力。CBAM規範碳密集產業若進口到歐盟,必須要有憑證,預計2023年1月1日生效,並且設下3年過渡階段,2026年起開始正式實施。

台灣以貿易出口為命脈,且為了跟上國際潮流,必須開始制定相關法規。環保署加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今(23)日舉辦民間研商會議表示,目前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

環保署指出,全台共有287家企業,排放量占全國近8成,產業包含電力、鋼鐵、石化以及水泥等,未來優先徵收,且分階段擴展到其他業者,再進一步與各界討論碳交易機制。

但徵收對象或費率未在母法訂定,遭到環保團體、專家學者砲轟。綠色和平組織告訴《聯合報》,碳稅費率「不是靠喊價決定」,要有模型研究為基礎,若定價無法造成減碳誘因,淨零碳排承諾將跳票。

碳費將跨部會合作,後續徵詢民間意見

《聯合報》引述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表示,除了環保署徵收碳稅外,財政部也應修法,徵收碳稅、能源稅及碳邊境稅等;且碳稅總額也要每年遞增,例如:每公噸收取300元,每年成長1成,達到國際水準。

《關鍵評論網》詢問環保署內部人員表示,針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工作仍持續進行,推動徵收碳費機制,如費率、減免、補助甚至獎勵等,都在徵詢各界意見,提供產業競爭力。

內部人員指出,去(2020)年已經針對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召開了多場會議,且邀請民間團體座談。他說,後續費率及減免與獎勵作法也會徵詢經濟部意見。

關於母法訂費率問題,他對此解釋,費率關於環保、產業等綜合性問題,必須要積極尋求社會共識,才能夠加速減碳的工作。而亞洲鄰近國家,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中國近年來已實施碳定價,台灣要必須加速應對,確保產業優勢。

287家企業遭納入碳費名單,各家業者告訴《經濟日報》。其中中鋼表示,全球追求碳中和已經是趨勢,鋼鐵公會多次宣導,業界普遍有心理準備,國內徵碳費可以加速接軌國際;台泥、亞泥也表態支持,但應有配套措施。

水泥業界強調,政府先訂定時程、目標及做法,才去談碳費機制,民間企業才能配合政府要求去落實;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則鼓勵供應鏈一起做,且呼籲政府要加緊腳步,讓台灣早日有本土碳權交易平台,跟上國際趨勢。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於今年10月宣布相關的碳關稅政策,針對高碳排的鋼鐵進口;而英國、日本和加拿大也開始相關的政策擬定。報導引述世界貿易組織(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這些碳稅補貼、政策,將會造成貿易的不當歧視。報導稱,加劇了一種風險,可能造成部分國家落於巨大的風險之中。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