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季風亞洲》:基進伊斯蘭對中國來說是危害,它只會讓美國軍方以獵捕恐怖分子為由更靠近中國海岸

《季風亞洲》:基進伊斯蘭對中國來說是危害,它只會讓美國軍方以獵捕恐怖分子為由更靠近中國海岸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不同於同類談地緣政治或外交政策的書籍,作者卡普蘭親身走訪季風亞洲諸國,深入考察風土民情,也專訪多位關鍵人物,然後以報導文學的遊記形式呈現,目的是帶領讀者走入未來百年人類歷史發展的下個核心。

文: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第十五章 中國的兩洋戰略

(前略)

這裡將來也許會合為一個世界,但目前仍是兩個世界,馬六甲海峽仍是一個偉大海洋文明的終點和另一個的起點。中國以內陸大國之姿趨向印度洋,在沿岸國家例如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和緬甸尋找出海口,因此與印度發生潛在的衝突;中國面向西太平洋有很長的海岸線,這使得它和美國之間也面臨了潛在的衝突。

因此,讓我們把目光從印度洋移往西太平洋。中國海軍在中國戰略家所謂的「第一島鏈」上,只看到了麻煩和挫折,第一島鏈北起日本和琉球群島、朝鮮半島的「南半部」,中接台灣,南至菲律賓、印尼和澳洲。以上各地除了澳洲外,全是隨時會發生動亂的起火點。可能出現的局面包括:北韓瓦解或南北韓爆發戰爭;就台灣問題與美國開戰;可以想見的海盜或恐怖活動,阻撓中國商船隊進入馬六甲海峽和印尼其他海峽。

為了東海及南海海床可能蘊藏的豐富能源,中國與鄰國也有領海爭端。在東海,中國與日本有釣魚台(尖閣列島)的主權之爭;在南海,中國與菲律賓和越南就南沙群島的一部或全部皆有主權紛爭。特別是釣魚台的爭議,北京政府確實從中得到好處,隨時視需要藉此在國內挑起民族主義情緒,但在中國戰略家眼裡,這幅海景是非常嚴峻的。

中國從太平洋海岸望向第一島鏈,看到的是一道「逆向長城」,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恆淑的話說:這是美國的盟國所布下一條嚴明的防線,等同以日本、琉球群島、南韓、台灣、菲律賓和澳洲為守衛塔,潛在防堵中國進入太平洋。中國戰略家看到這幅圖景,對其海軍被這樣圍堵非常惱怒。

以南北韓為例,如果兩韓統一,起碼在地理上而言對中國不利。朝鮮半島從亞洲大陸遠遠延伸出去,控制著中國東北的海上交通,更明確地說,把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渤海夾在它腋下。此外,統一的韓國會是民族主義的韓國,對於歷史上曾占領過它的強大鄰國(中國和日本)懷有明顯的矛盾感情。短時間內朝鮮半島的分裂對中國有利,因為雖然北韓政權令人摸不透而使北京頭痛,但它在中國和南韓這個活躍、成功的民主政體之間形成緩衝。

至於台灣,則說明了世界政治的基本事實:在道德問題表象之下往往是權力問題。各方討論台灣問題都是從道德角度出發,不問其主權的歸屬就地緣政治而言至關重大。中國談到台灣,都說是鞏固它的固有疆土,要為全體中國人的利益而統一中國;美國談到台灣,說的是維護民主典範。

但台灣還具有別的意義:用已故麥克阿瑟將軍的話來說,台灣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占據中國凸出海岸的中心點,像美國這樣一個外來大國,可以從台灣向中國沿海外緣「輻射」力量。如此一來,沒什麼比台灣實質上的獨立,更能讓中國海軍謀略者發愁。在這逆向海上長城的幾個守衛塔中,台灣可被比作最中央、最高的一座。台灣如果回到中國懷抱,海上長城及其代表的海上鏈條就斷裂了。

中國渴望擁有一支真正的藍水海軍,或者說海洋海軍,就像美國曾擁有過的。為了建立一支藍水海軍,美國首先不得不藉由向西部擴張和移民拓荒,以此鞏固北美大陸的溫帶地區。假使中國成功鞏固台灣,那麼其海軍不僅能突然間在第一島鏈居於有利的戰略地位,同樣戲劇性的是,它的國家能量也會大大釋放出來,向外輻射的力量將達到目前所無法想像的程度。

當台灣問題轉向對中國有利的一面,那麼中國將會如霍姆斯和吉原恆淑所設想的,更無所拘束地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尋求海軍大戰略(假若中國能在最西邊省分新疆,更有效地鞏固漢族對說突厥語的維吾爾穆斯林的控制,也會更鼓舞它在泛海洋領域內的海軍行動)。

中國決意拿下台灣的可能影響,起碼在象徵意義上,類似一八九○年印地安戰爭的最後重大戰役——傷膝河大屠殺(Wounded Knee Massacre)。「蠻荒西部」在那慘烈事件後被兼併,美國軍事開始熱切向海洋聚焦,並於十餘年之後開始修建巴拿馬運河。雖然「多極」這個形容詞被大量用來描述全球局勢,但唯有台灣和中國大陸合併在一起,才是這種多極世界真正出現的標誌。

中國奮力不懈地試圖從各方面(主要是經濟方面)突破美國主導的第一島鏈。像菲律賓和澳洲這類國家會把中國視為首要的貿易夥伴。以菲律賓為例,美國從百餘年以前在那遺留的事物有:戰爭、占領、長達數十年的政治干預和大量的經濟援助。而今中國正竭力推動雙邊關係的發展,幾年前甚至向菲律賓提供了聯防協定,其中包括一項情報共享協議。

因此你不得不想像未來的情況:日本重新發展武備,南北韓統一而且民族主義高漲,台灣就作用上而言與中國是統一的,而菲律賓和澳洲在名義上親美,但因為貿易加上中國經濟和軍事持續崛起相關的其他現實,所以傾向中立。結果,隨著美國力量逐漸衰落,而中國在所有海防前線突圍,西太平洋情勢更加不穩定。

在這種局面裡,向東,中國開始計畫突破由美國領土關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形成的第二島鏈。實際上,中國已經在整個大洋洲地區快速發展自己的利益,與許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島國廣泛加強外交和經濟聯繫。

但中國海上利益最顯著的區域在南方,也就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會處。這片南海及爪哇海的複合海域,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半島、菲律賓南部數千座島,以及特別是印尼群島所掌控;中國通往石油豐富的中東及非洲的海路交通,在這片海域的風險最高。這裡有基進的伊斯蘭、海盜和崛起的印度海軍,況且印尼各海峽都是嚴重壅塞的地理瓶頸,卻是中國大部分油輪和商船隊的必經之路。這裡還有許多中國想開採的重要油田,因此一些分析家判斷,南海將變成「第二個波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