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季風亞洲》:基進伊斯蘭對中國來說是危害,它只會讓美國軍方以獵捕恐怖分子為由更靠近中國海岸

《季風亞洲》:基進伊斯蘭對中國來說是危害,它只會讓美國軍方以獵捕恐怖分子為由更靠近中國海岸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不同於同類談地緣政治或外交政策的書籍,作者卡普蘭親身走訪季風亞洲諸國,深入考察風土民情,也專訪多位關鍵人物,然後以報導文學的遊記形式呈現,目的是帶領讀者走入未來百年人類歷史發展的下個核心。

綜合這些因素,加上中國戰略家從中看到的機會、問題和噩夢,使得印度洋東邊門戶的這個區域,成了未來數十年最關鍵的海域之一。就像一個世紀前美國海軍前進加勒比海海盆並控制該海域,中國海軍也必須前進南海,就算不能控制也要跟美國一樣,在這片海域取得主導地位。因為馬六甲海峽可以比作巴拿馬海峽,同樣是通往更廣大世界的門戶。

在二十世紀中期,荷裔美籍的地緣政治學者尼古拉斯.斯派克曼(Nicholas Spykman)曾指出,綜觀歷史,每個國家都會致力於「周邊和跨海擴張」,以便控制毗鄰海域:希臘試圖控制愛琴海、羅馬試圖控制地中海、美國試圖控制加勒比地區……按照這邏輯,中國也會試圖控制南海。

想像一下,中國看著美國海軍航母和遠征戰鬥群隨意航行於自己的重要後院,它會作何感想?南亞海嘯期間,美國海軍在印尼外海救災,反襯了中國在自身海域的薄弱無能,因為它沒有航母可派往災區提供救援。那次的救援行動進一步在中國權力圈激起一場持續的辯論,他們爭論是否該擁有一兩艘航母,而不是繼續全力發展純粹用來作戰、在救援行動中派不上用場的平台(如潛艦)。在中國看來,其海軍未來在這些海域成為霸主乃天經地義。南亞海嘯救援行動只是更堅定中國在這方面的決心。

談到海上東南亞,立刻浮現人們腦中的,是出沒於菲律賓南部、馬來西亞、印尼一些難以治理的群島上的基進伊斯蘭。對中國來說,基進伊斯蘭是危害,因為它只會讓美國軍方以獵捕恐怖分子為由更靠近中國海岸。

二○○三和二○○六年,美軍在菲律賓執行「持久自由作戰」(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對於這方面的擔憂。為了搜尋親蓋達組織和親伊斯蘭教祈禱團(Jemamiya Islamiya)的恐怖組織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美國特種部隊因此在民答那峨島(Mindanao)建立軍事基地,援助菲律賓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基地南方被圍困的蘇祿群島(Sulu Archipelago)執行反恐行動。

而成效是,美軍從一九九二年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ir Base)和蘇比克灣海軍基地(Subic Bay Naval Station)關閉後,首度重返菲律賓;這也是二戰結束以來,美方首度在菲律賓呂宋島南方部署軍力。對中國戰略家來說,這些全是令人氣餒的消息。我採訪過的一些美國人,對美軍進駐菲律賓的地緣政治意涵倒是直言不諱,他們告訴我,雖然當今的問題是基進伊斯蘭,但是這類部署能讓美軍將來與中國競爭時,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接著還有海盜問題,中國為此困擾的理由很明顯。海盜出沒於這些壅塞又狹隘的群島水域,潛在威脅著中國的海上生命線。近年來,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三國海軍的合作大幅減少了海盜活動,因此這裡的海盜不像印度洋另一端亞丁灣那樣構成大患。話說回來,數世紀來這裡的海戰大多是海盜交戰,一想到東南亞重現海盜活動的後果,中國海軍將領也無法自鳴得意。

如前所述,有一種推測指出,在可見的未來中國將會出資,於泰國的克拉地峽(Isthmus of Kra)開鑿一條運河,一旦運河開通,將成為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另一條連接通道。這項工程的規模跟巴拿馬運河相當,預計耗資兩百億美元。中國古代的水路聯運貨物,就是穿越克拉地峽來到印度洋這一邊再折返。克拉運河對中國來說可能跟大運河一樣重要。

古代晚期全線通航的大運河,可連接華中的杭州跟華北的北京;克拉運河若開通,將為中國提供新的港口設施、煉油廠和轉運倉儲,大體上就是讓北京在東南亞擴張勢力的一個平台。離克拉地峽不遠處,正是坐落於南海的海南島,島上的軍事基地設有潛艦碼頭、地下潛艦庫,中國從這裡向空中和海上投射力量的能耐日益增加。

與此同時,也許你還記得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ubai Ports World)正在進行一項可行性研究,評估於克拉地峽興建一座大陸橋,兩側均設有港口,還有鐵路和公路串聯。對於連接孟加拉灣和南海港口的東西向輸油管網絡,馬來西亞政府很感興趣。

一段時間以來,海上世界的戰略中心已從北大西洋移往西太平洋和大印度洋地區。這股趨勢會隨著三項興建計畫中的一或兩項(若沒有全部)最終落成而加速,繼而對海軍部署模式有同等劇烈的影響。亞洲經濟崛起和中東政治崩解這雙重趨勢,將使印度洋和周邊海域的海戰受到重視,而這些海域的咽喉點也愈來愈容易變成恐攻和海盜的目標。

這些計畫的落實將使中國獲益無窮。一旦東南亞這些水域不再那麼受限或側重於某個海峽,海盜和印度海軍崛起的潛在威脅就會消散;關乎壅塞、汙染和危險貨物的另一個憂慮也會消除。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顯然想成為存在於兩大洋的軍事力量,希望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間有多重通道,緩解其所謂的馬六甲困境。局限於西太平洋的一洋海軍,讓中國只是區域大國,而暢行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兩洋海軍,則會讓中國變成強權,能夠在它可航行的整個歐亞心臟周圍地帶投射勢力。

中國的馬六甲困境有兩個長遠的解決辦法:第一個做法很簡單,就是在兩大洋之間找出另一條海路;第二個是鋪設更多的陸上能源供應管道,從中東和中亞拉到中國,打從一開始就降低經印度洋運到太平洋的碳氫化合物總量。如前所述,這包括利用印度洋港口,最終經由陸路和管線,把石油和其他能源產品向北輸入中國心臟區。事實上,中國抓住機會派遣兩艘驅逐艦和一艘補給艦前往亞丁灣,保護中國船隻不受海盜侵襲,該項舉動引人矚目。這除了讓水兵有境外長程航行的歷練外,也進一步讓中國宣稱在印度洋操練海軍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