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總理蕭茲二度與習近平通話,梅克爾的「對中務實路線」能否延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試圖在德國新政府起頭,趕緊抓住中、德關係的主導方向,藉著梅克爾尚未人走茶涼前,欲與蕭茲建立如同與梅克爾般的中德領導人交情。
蕭茲當選後對中國態度
12月8日,德國新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正式就職。蕭茲過去曾任德國副總理、財政部長和漢堡市市長。過去曾任副總理(2018 - 2021)的他,對德國先前的中國政策應當熟悉。而財長經歷(2018 - 2021),也讓他了解中國在經貿上對德國的重要性。
此外,先前當過德國漢堡市長(2011年 - 2018年)的蕭茲,當時也相當支持與中國合作。綜上因素,預期蕭茲很有可能延續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中政策的立場,採取「務實」為主的態度。
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於12月5日的報導指出,蕭茲曾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傳話,表示他將延續前總理梅克爾的務實路線,並支持《歐中全面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的簽署。
當時報導引述一位不具名的歐盟外交官透露,即將接任德國總理的蕭茲,10月份時曾透過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向習近平傳話,表示上任後將延續梅克爾的務實路線,而柏林外交圈也證實此事。
蕭茲還表示,他支持歐盟與中國簽訂投資協定,並會約束自由民主黨(Freedom Demoratic Party)和綠黨(Green Party)這兩個聯合執政夥伴。前述兩黨都認為該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報導還透露,梅克爾當時擔心自己的務實路線無法延續。一名德國政府發言人證實,9月大選後,梅克爾曾和勝選的蕭茲討論中國政策。知情人士披露,梅克爾向他表達了對未來中國政策的憂心。
而蕭茲的當選和對中政策路線,或許最符合北京的胃口。《德國之聲》過去報導就指出,由於中國希望梅克爾的中國政策能被延續,相較長期對中態度強硬的綠黨、自民黨,中國更希望社民黨的蕭茲或基民盟的拉謝特能當選,因中國希望德國對中國的政策,能有連續性。
蕭茲接中國習、李賀電
據《BBC》於12月8日的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等多個國家領導人,紛紛向蕭茲出任德國新總理表達祝賀。
據《中國人民網》公布的新聞稿,國家主席習近平除在電話中強調中德間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以及雙邊合作溝通外,他說:「我高度重視中德關係發展,願同你一道努力,以明(2022)年兩國慶祝建交50週年為契機,鞏固並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推動中德關係邁上新台階。」
總理李克強則稱:「中德關係已成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我期待同你建立並保持良好工作聯繫,進一步鞏固政治互信,充實《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內涵,推動中德友好互利合作,再創佳績。」
德外長、防長、海軍司令與總理對中路線有落差?
德國新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同時也是綠黨黨魁的她在12月3日接受德國《日日新聞報》(Die Tageszeitung)採訪表示,她將對中國採取強硬的立場。
貝爾伯克說:「討論氣候變遷和疫情時,中國是夥伴;不過,歐洲是跨大西洋民主聯盟的一員,與獨裁統治的中國處於『制度競爭關係』。德國未來將與民主夥伴追求戰略性合作,捍衛共同價值和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幾年質疑德國經貿上過度依賴中國的聲浪逐年上升。對此,她在受訪時特別強調:「歐洲不應小看自己,可以多利用共同市場這根槓桿,不過前提是德國身為歐盟最大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顧自己的中國政策,而是27個成員國同心協力,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
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特(Christine Lambrecht)上任後外國訪問首站,即造訪立陶宛,探視駐紮在這個波羅的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的部隊,這也是她上任後首度海外訪問。
蘭布雷特這次來訪,正值俄羅斯在與烏克蘭接壤的邊界部署數萬軍隊,立陶宛和另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對地區安全感到擔憂。
另外,在德國是否抵制北京冬奧的立場上,貝爾伯克表示不排除抵制。她指出:「我們應更密切觀察這場奧運。各國政府有不同應對方式,我們肯定會在接下來幾週內討論。」這也意味著,德國還未敲定是否抵制冬奧的立場。
12月初公布的《聯合執政協定》中,在對中關係的架構中,《執政協定》提到:「我們希望且必須在夥伴、競爭及制度性對手的結構下,建立對中關係。在人權和國際法基礎上,我們在任何可能的領域尋求與中國展開合作。我們希望在與中國日益增加的競爭中,擁有公平的遊戲規則。為了在與中國的制度性對手關係下,實現我們的價值和利益,我們需要建立一致歐盟對中政策框架下,內容廣泛的中國戰略。」另外,內容也強調德國與歐盟的對中政策,要與美國進行跨大西洋的協調,與同理念的國家合作,以減少戰略依賴性。
其中引起台灣關切的內容提到:「台海現狀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及在兩岸均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改變,在歐盟『一中政策』下,我們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再者,《執政協定》中又說:「將中國尤其在新疆地區的侵犯人權行為納入討論話題。在香港的一國兩制原則必須再次得到實踐。」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