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外星人」柯文哲 企圖改變台灣的藍綠生態系

政治「外星人」柯文哲 企圖改變台灣的藍綠生態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進黨對柯文哲是否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台北市長仍舉棋不定。今日《中國時報》報導,民進黨計畫下星期三會將增設所謂「柯文哲條款」讓非民進黨人士納入初選民調。對此,民進黨發言人張淳涵表示對此一無所悉,一切都得等候下週中執會開會結果。

人民對政治冷感 ,卻驅動了公民社會

台灣行之有年的藍綠惡鬥,使得台灣人民對政治反感,但近期遍地開花的社會運動,卻標誌了台灣在公民社會的成長。從2010年-2012年反國光石化運動、2012年的反士林王家拆除運動、反媒體壟斷運動,到2013年309反核四運動全台約有22萬人上街遊行,同年的「凱道萬人送仲丘」則有25萬人參與。

這些活動都拒絕政黨涉入,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這是近年來最能代表台灣公民社會的聲音。

換言之,人民沒有政治冷感,反而更加透過公民權利參與公眾事務。而柯文哲的無黨籍身分,對厭惡藍綠政爭的台灣選民而言,無疑是個救贖。

少扣政治帽子,多做點「對的事」

在台灣,政治劃分習慣非藍即綠,但耿直敢言的柯文哲,卻求只問是非。當前總統陳水扁女婿趙建銘陷入特權爭議,柯直言「這不是一個人包庇造成,是很多人都放水」,表示台大畏懼權勢,「矮了身子、失了志氣」。2010.11.26直轄市市長選舉前夕,連勝文遭槍擊,當有傳言指出槍擊造假時,柯以創傷部主任和深綠立場表明此事為真,替槍擊爭議設下停損點。

柯文哲在接受「呼叫政府」的專訪時提到:

「這個社會雖然都了解對或錯的差別,但常常會是對的事沒有辦法做,而錯的事情卻一直做下去,所以如何去建立一個『讓對的事情可以去做』的環境,我認為才是重要的。」

也就是在台灣實踐「對的事」變得很困難,如食品安全、土地正義到工業廢水污染等環保議題。而對一名尚未受政治染習的資深醫生而言,少了點「人的事」之後,或許真能多做點「對的事」。

民進黨的人才培育出現斷層?

去年11月《時報周刊》做的台北市長選舉民調,在一對一PK情況下,柯文哲首次以39.1%的支持率超過連勝文的33.5%。柯文哲並拋出「在野大聯盟」概念,期望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為藍綠對立的台灣政壇注入新思維。

媒體將柯文哲從政所引起的關注稱作「柯文哲現象」,反映出民進黨內部人才隱憂與本位主義,也說明民進黨並不是國民黨外的唯一選項。蔡英文表示民進黨內決策應有最大彈性,適當回應社會需求,讓台北市有共同接受的人選。黨主席蘇貞昌也說不一定只有民進黨黨員才叫人才。

目前,民進黨表態參選台北市市長選舉者有前副總統呂秀蓮、律師顧立雄、立委許添財和台北市議會副議長周柏雅,但至今柯文哲仍舊是不斷被提出討論的人選,並獲得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謝長廷和許信良的支持。而幾個台派本土社團包括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中社、台灣南社、台灣東社、台灣客社、台灣青社等,日前也發表聲明表示柯未必要入黨參選。

柯文哲民調遙遙領先民進黨參選人,是柯始終掌握發言權的主因。而民進黨候選人只能以「外星人」暗諷,或讓「兩個太陽說」的黨內窘況不脛而走,似乎也突顯民進黨目前仍受困於權與位的斡旋。

柯文哲2013年在TEDx Taipei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