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籍投票可行嗎?──面對恐懼,共同思索台灣民主的下一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在籍投票不應該使選舉舞弊更為容易,也不應該減損台灣人對當前選舉制度的信任,更不能使境外勢力可以透過入侵等方式竄改選舉結果。
文:林雨蒼
在台灣公投過後,民進黨大安文山區議員擬參選人趙怡翔拋出「公投不在籍投票」的說法,卻慘遭許多人反對,一時之間,不在籍投票又進入許多人的眼中。不在籍投票在台灣是否可行?這是一個值得大家一起深思的題目。在此我嘗試提出不在籍投票有哪些可能,也提出我的看法,歡迎大家一起參考。
台灣雖然一直都有舉辦選舉,但之前在國民黨獨裁時期的選舉一直有舞弊的嫌疑,包含做票、買票、或是開票時停電等等,不公正的做票也曾引發中壢事件,許多民眾包圍當時的警察局,還有便衣憲兵臥底在抗議群眾中帶頭縱火燒警局與消防局。
台灣人對選制的看法是防弊優先
目前台灣的選舉制度,就是在這種對政府不信任中所產生的制度。除了嚴格控管印製選票與配發的數量外,當天投票完就直接開票,並開放民眾一起觀看開票,也避免做票與舞弊的可能。台灣目前確實做到可以讓民眾信任,也難有舞弊空間的選舉制度。
所以,我想無論對公民投票支持與否,各方應該都同意,不在籍投票不應該使選舉舞弊更為容易,也不應該減損台灣人對當前選舉制度的信任,更不能使境外勢力可以透過入侵等方式竄改選舉結果。
台灣的《公投法》第25條規定,主管機關辦理全國性公民投票,得以不在籍投票方式為之,其實施方式另以法律定之。因此,今年9月,行政院就提出了《公投不在籍投票法》草案。這個「不在籍投票」草案,採的是移轉投票的方案。公投之前,選舉人要去登記自己要投票的投開票所,這樣當天才能前往領取、投票。
這樣的作法有個比較麻煩的風險。如果這樣的移轉投票用在區域選舉,若台北地區有某個投票所僅有一名台東選舉人,則他所投下的選票等同於被迫亮票。雖然這樣的狀況已經發生於平地與山地原住民上,但能避免還是要盡量避免。因此,行政院版的《公投不在籍投票法》草案,僅能用於全國性公投,而不能用於與總統或地方選舉合併辦理的公投上。
如果要避免被迫亮票,或許我們可以嘗試改變投票方式,比如在投票所設立投票機,使用投票機來投票。投票機有獨立的網路,較可以避免入侵與竄改,但這樣的作法在資安上還是要強化以避免駭客入侵,並要有完整的稽核方式。
至於有些人倡議的網頁投票,我個人認為風險更高。一方面,網頁投票被入侵與竄改的機率更高,而且可以使用自己的電腦設備在不特定地點投票,也讓一些人可以使用他人eID等方式「幫忙」其它人投票(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會幫忙別人報稅了),我個人認為風險較高,可行性不高。

通訊投票暫不用考慮
有些國家會採用通訊投票的方式進行,但通訊投票受限於郵務作業,會導致花上更多時間來開票,而無法達到台灣目前當天投、當天即開票完畢的作法,會減損大家對於投票制度的信任。因此,對此我也不認為可行。
不過,一路以來主張辦理不在籍投票的國民黨所期待的並非移轉投票,而是通訊投票,尤其是讓海外的人可以通訊投票。原因在於,海外的僑胞,或是在中國工作的台商,多支持國民黨,這樣的通訊投票可以增加國民黨的票數。對於這樣的討論方式,我認為僅是基於投票結果的輸贏,而非讓更多人享有民主的權利,我認為出發點是很有問題的。
如果僅是讓海外僑胞能享有民主的權利,因此在海外大使館設立投票所,當天投票、開票,或許可行。但是國外時區與台灣不同,可能開票時間會出現落差。另外,如果要討論國外通訊投票,就會涉及「在中國的台商能否投票」的問題。這是國民黨最主張開放的一點,但這也是我個人認為絕不能開放的部分。
中國嚴格控管網路通訊,還能竄改封包使用「大炮」(Great Canon)的方式狙擊境外網站。從中國當地所流出的郵件與網路訊號,都很可能遭到中國官方竄改。若是投票地點在中國,就更難保證投票者是否遭到中國官方威脅而非自願投票。因此,中國當地的通訊投票,無論是郵寄或是到特定地點投票,我都認為是對台灣民主的巨大風險,萬不能接受。
集思廣議討論可能的弊端,而非完全不討論
不在籍投票有很多種類,我想透過網路,針對不同的情境加以討論、防堵,或許我們有機會找到比較好的不在籍投票方式。不過,在網路討論的過程中,我看到許多網友反對進行這樣的討論。
有個說法是,「現在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為何要討論這個?」但事實上如果細究他們的想法,他們只是認為這個議題一旦討論就可能會開放,進而造成他們不樂見的結果。我認為,如果擔憂議題可能會失控,那就更應該參與討論,引導大家一起看見自己的擔憂,一起解決問題,無法解決的話就說服大家不要改變,而不是阻止大家進行討論。
有些人認為,沒有回去投票者就是沒有意願參與,為何要替他們多想?但我個人認為,許多人受限於工作地點,以及長距離移動所需的時間與金錢成本,確實並不容易行使投票的公民權利。無法有時間、金錢參與投票,並不等同於沒有意願投票,這樣的說法很有問題。
而且,通常這樣的人們屬於社會中較弱勢的階層,若他們一直都無法行使公民權利,也可能造成他們持續被公民社會排斥於外,而更難得到政治人物的關心。我相信,在不減損國人對於投票的信任、選舉也不會被竄改的前提下,若能讓他們有更簡便的方式投票,依然是好事一樁。

我看到有許多人擔憂不在籍投票的原因,在於擔心中國與國民黨可能從中舞弊,甚至擔心移轉投票開放之後,就會開放通訊投票。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擔憂確實存在,我也同樣擔憂舞弊會發生,但我們不能因為恐懼就轉身逃避。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