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猶如一把雙面刃,最終藍綠對立與極化政治操作中成為「三輸」結局

公投猶如一把雙面刃,最終藍綠對立與極化政治操作中成為「三輸」結局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來公投議題即是用來解決政黨功能不足、議會角色錯位及政府失靈等問題,然最終卻助長政黨對立,陷入反中與親中路線之競逐撕裂台灣社會內部。

日前台灣公投結果於18日揭曉,由於未與全台性大選合併舉行,在公投與大選脫鉤情況下導致投票率僅有約四成一,低於台灣選舉一般高於七成以上投票率,可以推論出無論是藍綠皆難以動員廣大中間選民,站出來選擇用腳投票。

值得關注是,此公投四案其同意票並未跨越25%的過關門檻,同意票均低於不同意票,最終同意與不同意票比例為48:52,其差距縮小化。國民黨試圖以「四個同意」,正面對決執政的民進黨所倡議「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然卻功敗垂成全部慘敗,重創新任黨主席朱立倫的政治氣勢與聲望。

然此,是否危及2022年國民黨地方選舉,進而波及2024年總統大選,實仁智互見、莫衷一是。國民黨內部傳出恐產生骨牌連環效應,不利於未來選情;但民進黨籍前總統陳水扁則認為不會有「那麼嚴重」。從此次四大公投議案運作,瞭解台灣政治發展之隱憂。

首先,公投議案「四個同意」與「四個不同意」投票,被簡化成藍綠政黨對決及政權保衛戰。觀察此次國民兩黨公投議題之操作,雙方確實有意塑造政權爭奪戰,累積每一場小戰役的獲勝成為大戰役的成功,最終取得政權。

10月初,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從江啟臣接任國民黨黨主席後,兩岸路線從「憲法九二」回歸「九二共識」後,並乘勝追擊發動成功罷免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從投票前各家民調公布結果顯示,四大公投議案除有些調查對「重啟核四」民調結果顯示不同意高於同意外,至少三項議案將獲同意通過;若再投入成功罷免扮演民進黨側翼角色林昶佐立委,將利於提升國民黨政治聲勢。

然而,上述其中由國民黨自行提出議案,僅有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民間團體則提出珍愛藻礁及重啟核四。國民黨將公投視為對蔡英文及民進黨政府之不信任投票,甚至迫使行政院長蘇貞昌下台,銷弱民進黨政治態勢,這對國民黨政治聲勢有所助益。

從民進黨的正副總統皆投入政治宣傳反對四議案,顯然是將不同意公投議案視為政權穩定,及避免蔡政府提早跛腳之保衛戰戰略,甚至拉高至全國性競選態勢,並投入府院黨資源及進行大規模政治動員。

其次,藍綠政治區域結構呈現「北藍南綠」政治格局。民進黨在公投議案投票結構凸顯「北弱南強」的弱點。北部選民結構傾向泛藍政治聯盟主張,「四個不同意」主張在北台灣幾乎全面潰敗,通過掌握南台灣政治版圖,發揮以「南部」有餘補「北部」不足效應。

然而,公投票之總數屬於全國性加總,可以「南票北補」,但2022年縣市首長卻選舉無法「截長補短」。換言之,由於中間選民缺席,公投投票率大抵是藍綠基本盤;若是民進黨在北部各縣市長選舉輸掉,等同失去此區域地方治理經營之權,這將產生「藍地方包圍綠中央」政治態勢。

4大公投案投票(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再者,公投議題欠缺理性辯論,陷入模糊焦點及親中、反中路線意識型態爭辯。此次四項公投議題,其中兩項為公民團體所倡議,第17案「重啟核四」及第20案「三接遷離」(珍愛藻礁);另兩項為國民黨所提出,包括第18案「反萊豬」及第19案「公投綁大選」,涉及領域內容涵蓋能源、環保、食安、選務領域。然民進黨以「模糊焦點,轉移視線」策略,將四項公投議題無限上綱至政黨對決層次及親中、反中路線之纏鬥。

例如國民黨僅提出兩項,卻概括為將全部議案轉化為國民黨所支持及運作;蔡英文在臉書中將「反萊豬進口」案改為「禁止美豬進口」,事實上美豬不等於萊豬,限制美萊豬進口非美豬進口,從而操作為親中及反中、親美與反美路線分歧。此外,也把「三接遷址」案變改為「停建三接」,藉此產生誤導民眾投票取向之效應。

最後,公投嚴重撕裂台灣社會。民進黨對從政黨員祭出績效獎勵方案,分為A+、A、B、B+四個等地,依據不同績效,給予相異獎勵。評比標準包括說明會舉辦場次及出席人次數、宣傳廣告牌懸掛數、市場或徒步掃街次數、移動電話簡訊發送數、社群平台貼文與其他催票行動等九項。且一再宣傳若投票四案皆通過,國民黨親中遠美路線將再起,藉此挑起反中意識及國族認同感糾紛。

這四項議題是否同意之投票,不僅陷入兩黨對決及非理性爭辯,也掉入「抗中保台」、「倚美抗中」與「遠美親中」之路線分歧。本來公投議題即是用來解決政黨功能不足、議會角色錯位及政府失靈等問題,然最終卻助長政黨對立,陷入反中與親中路線之競逐撕裂台灣社會內部。

觀察此次公投投票率僅有41%,與既往台灣選舉動輒70%以上投票率,迥然不同。這顯示無論泛藍或泛綠聯盟皆進行極至集體動員,然而大量中間選民卻因公投無綁大選而降低政治參與投票率。此顯示極化之藍綠政治權力競逐格局,導致中間選民相對政治冷漠,最終流於少數決定多數,公共政策合法性及正當性或有所不足。

從此次四大公投議案獲得不同意比例高於同意比例,這顯示台灣社會因透過公投集體政治動員,不僅未能進行政策理性辯論,以展開政黨良性政策溝通;反而流於親中及反中路線爭執及相互標籤化,這絲毫無助於建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卻適得其反撕裂台灣整體社會和諧、族群凝聚及國族認同。

公投猶如一把雙面刃,一旦潘朵拉盒子打開,一種政治幽靈瀰漫,既能展現公眾集體意志,也會分化社會凝聚認同。但在藍綠對立與極化政治操作中,台灣社會恐怕已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最終藍綠及中間選民陷入三輸狀態,導致社會斷裂。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