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Studio886:要趕上中國和香港,附上東南亞語字幕是台劇出海的下一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偶像劇曾風靡東南亞各國,如今影響了已不如韓劇、中劇;另一方面,相比韓國、中國、香港的業者早已將自身的戲劇與節目早已跟Youtube等影音社群系統性整合、再製與向外推廣,台灣才正起步中
台灣的電視台將戲劇節目上傳至YouTube等國際影音平台播放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有沒有想過還能附上東南亞語言字幕,接觸到海外觀眾呢?事實上韓國、中國、香港的電視台或OTT平台早已這麼做,而台灣還在起步中。
Studio886是影視內容投資公司「柒拾陸號原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而董事總經理楊志光正是這兩家公司的創辦人。楊志光接受《關鍵評論網》專訪時表示,手上握有豐富影視資源的香港TVB就是值得學習的對象,TVB早在YouTube推出越南、泰國甚至柬埔寨的子頻道,配上當地語言字幕,「出海」東南亞。
接下來Studio886也將在YouTube上設立各語言頻道,將台灣的影視內容推向東南亞、日韓與南美市場。
台灣影視內容重新連結東南亞
其實楊志光不是台灣人,而是出生於馬來西亞芙蓉市的華人。楊志光家裡是開茶餐室的,從小就被市中心的五家電影院包圍著,母親常讓他寫完作業後,一起去觀賞電影,讓楊志光自小就培養了對電影與影視產業的興趣。

儘管楊志光後來是就讀台大機械系,但大學畢業後,除了第一份工作是在奧美廣告工作數年外,接下來都往音樂與影視產業發展了,包括曾在HTC 、台灣雅虎、華納音樂亞洲辦公室、MTV音樂電視台、台北之音電台、滾石唱片等公司擔任主管。而在2019年成立「柒拾陸號原子」前,楊志光是KKBOX集團的KKTV任內容暨商務長。
「柒拾陸號原子」背後是由KKBOX集團、台灣文策院、日本朝日放送集團共同投資成立的,至今開發了《76号恐怖書店》、《違反校規的跳投》、《追兇500天》等網路劇集作品。楊志光表示,未來這些作品都會上傳到東南亞區域IP的YouTube頻道,讓更多東南亞觀眾接觸到台灣的影視作品。
過去台灣的偶像劇曾風靡東南亞各國,如F4主演的《流行花園》曾掀起「台流」,但近年的影響力已不如韓劇、中劇。楊志光認為,之所以會由他來當推手,也許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東南亞背景吧,因為在台灣的馬來西亞華人,總扮演了協助台灣與東南亞搭接橋樑的角色。多元的背景讓楊志光觀察到,其身邊影視行業的台灣朋友好像都對海外市場沒熱衷度不高,因此覺得自己何不多如多花點力氣將台灣影視內容推向海外。
楊志光指出,同業也認可把影視內容產品「加工」(附當地語言字幕)後輸出海外的想法,但台灣各電視台平時忙著國內市場,無暇顧及海外,而且翻譯字幕也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此也希望Studio886扮演內容整合商(Master Content Provider)的角色。
Studio886的計畫,是協助台灣各大電視台進行資源整合、系統翻譯、社群經營的合作,目前合作對象包括三立電視台、東森電視台、民視電視台、年代電視台、壹電視、大愛電視台、MOMO親子台、霹靂國際多媒體、首映創意公司、影一製作所與史坦利國際傳媒等台灣的影視公司。
分潤方面,由於是採在YouTube上播放影片的AVOD(Advertising supported Video On Demand)模式,因此會與合作方進行廣告分潤。根據Studio886提供的資料,未來該公司將把台灣的戲劇、綜藝、美食、行腳、布袋戲、動畫與紀錄片等影視內容,依據臉書、TikTok等不同社群媒體的特性,剪輯成適合的長度後,翻譯成英語、日語、印尼語、越南語、韓語、葡萄牙語、西班牙等七種語言字幕,上架至全球影音社群龍頭Youtube。
相比韓國、中國、香港的業者早已將自身的戲劇與節目跟Youtube等影音社群系統性整合、再制與向外推廣,台灣的步伐較慢。楊志光指出,如騰訊旗下的WeTV、香港的TVB,早已將內容「出海」,瀏覽數也相當大,尤其東南亞有許多華人,近年也有許多移居東南亞的中國人,影視方面的需求是有的。有了中國、香港業者的先例,也讓楊志光覺得台灣業者走這模式是可行的。

根據Studio886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發布的影片,只有不到10%是來自台灣以外的觀眾,這意味著台灣戲劇與節目在經過轉譯與推廣後,仍有非常大的流量成長空間。楊志光進一步說明,儘管目前台灣有的電視台將完整版的影視內容放上YouTube了,也沒有網域上的限制,但因為沒提供翻譯字幕,使得非中文使用者有閱聽上的難度。
擁抱人口龐大的東南亞與南美市場
走進Studio886在忠孝東路上的辦公室,裡面的員工人數不到20人,那他們究竟要如何為台灣的影視內容製作外語字幕推向海外市場呢?楊志光表示,他們會以AI翻譯軟體,結合外部外語人才補正的方式進行。
楊志光指出,他們與外部廠商合作,以AI翻譯軟體對影視內容輸出字幕後,接著由通曉相關語言的人才進一步潤飾,如讓用詞的語氣更接近影視內容的情境。同時,也會由掌握相關語言的人才當小編進行社群推廣。
根據Studio886現階段的規劃,會將台灣影視內容翻譯成英語、日語、印尼語、越南語、韓語、葡萄牙語、西班牙等七種語言字幕。楊志光指出,之所以會有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是因為這兩個語種是中南美洲國家通行的語言,龐大的人口市場是兵家必爭之地,如巴西的用戶數高居YouTube的全球前四大排名內,更是Netflix在美國以外的海外最大市場。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