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疑加嚴飛機落地規定:達美航空飛往上海班機起飛6小時折返、長榮華航減少去浦東載客班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架從西雅圖飛往上海的達美航空班機,在飛行約6小時、至俄羅斯邊境上空時,機組人員廣播宣佈因入境政策的改變,飛機必須返回西雅圖。其中,有些留學生乘客已經退租原本的公寓、賣掉車子,因此在飛機返回西雅圖時無家可歸。
美國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日前有一架飛機,從西雅圖飛往上海的途中折返,機組人員在機上指出,是因中國入境政策發生變化,乘客的健康碼(一種二維條碼,為中國用來確認個人健康狀況的電子通行證)失效,因此必須返回西雅圖。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指出,一架預計在12月21日從西雅圖飛往上海的達美DL287班機,因一名老人哮喘發作、延遲起飛,後又推遲10個多小時,乘客才在22日搭上另一架DL9891班機啟程。
然而,飛機在飛行約6小時、至俄羅斯邊境上空時,機組人員廣播宣佈因入境政策的改變,飛機必須返回西雅圖,最終這架飛機在12月23日又降落在西雅圖機場。
有中國留學生向《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表示,部分乘客是來自美國的其他城市,尤其有些學生已經退租原本的公寓、賣掉車子,因此在飛機返回西雅圖時無家可歸。甚至有留學生面臨簽證到期、在美國非法居留的狀況。
達美內部人士透露,起飛後才知道中國改變入境政策
根據《美聯社》的報導,飛機折返的原因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因應疫情的清潔新規,達美航空在聲明中指出,機場的要求會大大延長飛機落地的時間,而這對航空公司的營運是不可行的。雖然目前仍不清楚新規定是什麼,以及浦東機場改變制度的原因,但隨著西安疫情爆發以及6週後北京冬奧的到來,中國的旅遊限制又變得更加嚴格。
不過,一名要求匿名的達美航空內部人士向《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透露,航班是在起飛後才知道中國臨時改變入境政策,除了更嚴格的消毒措施外,外國的空服人員在飛機落地後也必須和乘客一樣,在中國接受2週的隔離。
對此,根據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的報導,浦東機場的一名經理表示,並不知道中國的防疫政策對航班造成了什麼具體影響。一名自稱搭乘這架飛機的乘客向《環球時報》指出,他猜測機組人員不想再花3小時進行消毒,因為消毒程序可能會讓他們的飛行時間超過美國聯邦法律的規定,並迫使他們停留在中國、無法飛回美國過聖誕節。
中國駐美大使館則要求達美航空保障旅客權益,並提醒要前往中國的旅客,必須謹慎選擇航空公司、密切注意航班變化,因為近期有多個從美國飛往中國的航班被延誤或取消。
班機停留時間多5.5小時,長榮、華航紛紛停開浦東去程班機
除了引發爭議的達美航空外,根據《中央社》的報導,長榮航空從26日到明(2022)年2月3日會暫停松山、高雄飛往上海的載客飛機,返程則正常載客。
在長榮宣布以後,中華航空也在27日發出聲明,為了配合浦東機場的防疫新規,執行客艙加強消毒清潔作業,1月松山到浦東的去程航班調整為每週三、六、日共3班載客,高雄到浦東的去程航班調整為每週六1班載客。至於桃園到浦東的去程航班,即日起到明年1月底前都取消載客。
台灣航空業者向《中央社》證實,浦東機場有機艙消毒的新制。一名台灣航空業主管指出,浦東機場從24日起實施極為嚴格的消毒措施,上海當地的防疫人員將登機、實施地毯式的消毒,這會讓班機在浦東機場的停留時間,從2個小時延長到7個半小時。
這名主管解釋,由於作業時間大幅延長,中午以後飛往上海的班機,若要返回松山、高雄,就會超過晚上11時的禁止起降時間。而桃園機場夜間沒有禁航時間,因此較不受影響。
延伸閱讀:
- Omicron肆虐耶誕節:義大利、法國確診人數連3天創新高,美國取消近千架次航班
- 美國31日起解除非洲8國旅行限制,南非政府「嘗試與病毒共存」宣布終止隔離措施
- QRcode將取代小黃卡!歐盟承認台灣版數位疫苗證明,下週開放申請,打高端是否被認可?
新聞來源:
- 上海機場加強機艙防疫 華航桃園飛浦東取消載客至明年1月底(中央社)
- 浦東防疫新制 長榮航空北高飛上海暫停載客到明年2月3日(中央社)
- 達美飛上海航班中途返航,因中國臨時更改入境政策(法國國家廣播電台)
- Delta: Flight to Shanghai turned back because of COVID rules(美聯社)
- Chinese Consulate General in San Francisco lodges solemn representation to Delta airlines after flight returns halfway to China(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12-30 Omicron肆虐多國:法國單日確診逾20萬例,國會提前「疫苗通行證」法案審查
- 2021-12-29 南非研究感染Omicron可提升對Delta免疫力,美國發現打完疫苗者症狀輕微
- 2021-12-28 中國疑加嚴飛機落地規定:達美航空飛往上海班機起飛6小時折返、長榮華航減少去浦東載客班機
- 2021-12-28 研究:如果持續執行COVID-19校園篩檢,可以有效圍堵病毒嗎?
- 2021-12-28 Omicron惡化勞工短缺問題:美國CDC建議無症狀患者隔離天數砍半,出關後配戴口罩5天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