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河《老謝的台灣紀行》:少了中國遊客,多了安適寧靜,其實這才是日月潭的底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集結老謝60多年來有時走路、有時吃喝下,真性情暢談寶島美好山林及飲食的作品,精選出最能帶領你我感受台灣特殊魅力的37篇文章。 一起隨著老謝笑談人生的腳步,窺見在地經濟的新契機;一起從台灣人獨有的情感與土地文化,重新愛上這座島嶼,品味彼此共享的最美風景。
文:謝金河
【南投.魚池:日月潭的寧靜與舒坦】
我喜歡日月潭的湖光山色,喜歡山湖景致中的恬靜之美。
任何遊客來到日月潭,我都會推薦兩種活動。第一種是清晨起個大早,最好在六點前後,沿著水社親水步道散步或跑步。若是住宿水社碼頭附近,可以沿著湖畔向東行。早起人少,除了空氣清新,湖畔美景也盡收眼底。如果再把步道拉長,還能直上馬路,從雲品酒店前的步道往前走,繞一圈回來,再從文武廟下階梯,沿著步道走回來,全長約十公里。
這是上午的早課,運動回來沖個澡,吃一頓豐盛早餐。第二種則是下午的活動,租一輛性能較好的腳踏車,來個環潭之騎,全程近四十公里。
騎上單車,可以飽覽環潭全景。從日月潭大飯店的方向騎過去,一路上都有指標。後半段要騎上公路,往慈恩塔那一段是上坡,考驗不小。到了伊達邵碼頭之後,下坡居多,再看到文武廟時,距離目的地已不遠。如果腳力不錯,兩個多小時即可完成。
傍晚時分,行人通常很少,倘若天空飄著小雨,整個日月潭將變得更美,也充滿詩意。潭邊常有水鳥出沒,有時棲息在孤枝上,動也不動,可以跟牠們對望很久,頗有元曲作家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蕭瑟蒼茫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潭上的退休人生
一位認識三十多年的證券業老友,曾邀我去他的私房平台釣魚,那是我從未有過的經驗。過往來到日月潭,總是跑步或騎車;這回多了水上活動,感覺很新鮮。
這位老友是南投當地人,當年日月潭開放釣魚執照時,他也申請了兩張,一到假日就在潭上的船塢渡假。在我的朋友中,有人喜歡騎重機,有人偏好開跑車,有人熱愛騎馬,像他這樣鍾愛釣魚、樂當漁夫、又有空間可揮灑的實在不多。
我還故意損他,認識了那麼久,現在才告訴我有這種好玩的,實在很不夠意思。我在潭面上盡情玩了一個多小時,以前不敢泳渡日月潭,這回增加了一些信心。
夕陽西下,我們在船塢上享用晚餐,餐桌上有總統魚、奇力魚和紅魔鬼魚。來過日月潭無數次,這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由衷佩服這位老友能在日月潭享受如此美好的退休人生!
少了中國遊客,多了幽靜
每次來到日月潭,看到的盡是熙來攘往的人潮,自從中國遊客變少之後,川流不息的人潮就不見了。
中國遊客大量湧入日月潭時,朝霧碼頭和水社碼頭經常塞滿遊覽車,他們大排長龍等著搭船遊潭。現在,不論水社碼頭或對岸的伊達邵商店街,處處顯得冷清。對照過去中國遊客蜂湧而來的盛況,伊達邵商圈失去了大量人氣,這是過去衝刺中國遊客數量留下的後遺症,店家因此抱怨連連。
可是,少了中國遊客之後,日月潭多了一份安適的寧靜。其實這才是日月潭的底蘊,對於喜歡享受幽靜的本地遊客而言,此時正是最適合前往日月潭渡假的好時機。或許,我們應該趁著這樣的情景,重新思考日月潭的旅遊新定位。
以前曾經跟著幾位好友飛往北海道旅遊,住在鶴雅別莊鄙之座,窗外就是阿寒湖。阿寒湖與日月潭有幾分相近,清早起來沿著湖邊跑步,感覺就是暢快舒服。來到阿寒湖的遊客,幾乎都是為了享受悠閒與寧靜,這種恬靜感縈繞心頭往往特別久。多年過去了,我對阿寒湖依然印象深刻。
日月潭或可仿效阿寒湖,將服務品質做得更細膩,商家產品也要更豐富,甚至將湖畔步道打造得更宜人。如此一來,日月潭將會更具吸引力,所有想在日月潭歇歇腳的旅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與舒坦。
找回台灣的魅力
二○二○年總統大選前,我曾到日月潭一遊。晚上七點的水社碼頭顯得格外寂靜,以往專門招待中國團體遊客、以日月潭總統魚為號召的餐廳也門可羅雀,讓我聯想到江蕙和施文彬的〈傷心酒店 〉:「冷淡的光線,哀怨的歌聲,飲酒的人無心情……」
中國遊客變少了,對於過去依賴中國遊客帶來生意的店家衝擊很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觀光產業若要仰賴政治施肥,本來就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例如二○二○年日韓交惡,南韓前往日本的遊客就少了將近四成;中韓發生薩德飛彈爭議時,中國遊客到訪南韓的人數也掉了三成,觀光產業真的對政治議題相當敏感。
其實,二○一九年來到台灣的外籍旅客,超過了二○一八年的一千一百萬人次,但是中國遊客團和自由行受限後,衝擊最大的是長期仰賴中國遊客的景點。所以,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正是思考如何提升台灣觀光產業的好機會。
我個人認為,想要全力發展觀光,純粹依靠景點是不夠的,還要搭配美食、文化和娛樂。像澳門只有六十五萬人口,二○一八年的到訪旅客人次卻有三千五百多萬,二○一九年甚至高達將近四千萬人,憑藉的就是博奕產業和美食娛樂。日本也看出了博奕產業的商機,已發出三張執照,米高梅和金沙集團都宣布要投資一百億美元,台灣只能眼睜睜看著日本展翅高飛。
將台灣觀光產業的前景單押在中國遊客上,風險實在太高;不過,想要提高全世界遊客來台觀光的意願,必須確實改善基本面。例如,日月潭若是多幾家更具特色的美食餐廳,或是高質量的夜間娛樂,一定可以吸引更多人潮。
蔡英文總統的第二任期後,中國遊客只會變少不會變多,我們一定要化危機為轉機,努力思考推進觀光產業的策略,才能確實提升台灣的觀光魅力,讓更多人體會日月潭的底蘊與美景。
【南投.魚池、信義:聞涵碧樓事,登水社大山頂】
每年我都會找幾個假期,到日月潭小住一、兩天。我喜歡沿著湖畔快走,一邊捕捉湖邊景色,同時感受不同節令的變化,尤其是大清早天色微亮的湖光倒影。相較於廬山溫泉區的千瘡百孔,日月潭的山光水色真是優雅美麗。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