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台灣百年大旱、玉山大火、COP26、四大公投⋯⋯

2021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台灣百年大旱、玉山大火、COP26、四大公投⋯⋯
Photo Credit: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歲末年終,這一年環境發生哪些變化,人類社會又是如何回應?在重大事件中察覺細微的改變,從環境觀點看見真實,環境資訊中心整理2021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讓我們告別一起走過的2021年,迎向嶄新的2022年。

策畫:環境資訊中心;整理:李蘇竣、廖禹婷;設計:劉倩帆

災難

1. 最熱的一個月

今年7月,熱浪接連侵襲多個地方,接連傳出野火、乾旱、熱傷害等災情。

觀測報告指出,自人類開始記錄地球溫度以來,2021年7月打破長達142年的紀錄,寫下史上最熱的一個月。科學家表示,新紀錄再次印證氣候變遷為全球帶來的破壞。

2. 台灣百年大旱

2021上半年台灣陷入「百年大旱」,中部限水202天,農業損失超過80億。政府透過鑿井、海水淡化、再生水等方面「擰出水來」。

然而面對旱災更頻繁的未來,台灣水資源調度勢必面臨嚴峻考驗。

3. 玉山大火求償最高

今年5月,玉山國家公園杜鵑營地森林大火,延燒超過79公頃,焚燬無數珍貴高山林木,也燒出登山亂象。喬姓登山客等5人疑似盜伐林木生火,林務局求償新台幣2.2億元,創下森林大火求償最高金額紀錄。

然而,這場大火造成的生態浩劫,恐怕遠比求償金額更加嚴重。

政治

4. 1218四大公投

因COVID-19疫情延後四個月的全國性公民投票,在年底開出結果。由民間發起的「珍愛藻礁」與「重啟核四」,分別要求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以及擁核人士主張核四啟封、商轉發電,最後皆未通過。

公投之後的路還很長,重大政策的創制與複決,需要更多公民社會的討論。

d9y11j113as2pkncvqypyef9w7p6r3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5. 歐美氣候新局

「歡迎回歸巴黎協定!」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推出一系列氣候變遷行政命令,並帶領這個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重返國際氣候舞台。

同時,歐盟在7月發布大規模的氣候與能源「55套案」(Fit for 55),包括碳關稅、禁售燃油車等社會經濟層面措施,以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2050年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的目標。

6.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

被譽為2015年後最重要的國際氣候會議,也是人類扭轉氣候變遷頹勢的最後機會,COP26大會11月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登場,100多個國家簽訂甲烷協議、森林保護等承諾,全球升溫則維持限制在1.5°C的目標。

儘管延後一年舉辦,COP26仍難以脫離COVID-19陰霾,也替步入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敲響面對氣候危機與轉型的一記醒鐘。

能源

7.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出爐

在外界聲聲催促下,環保署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納入2050年淨零目標,備受關注的「碳費制度」有望在2023年上路,相關細節還要留待子法討論。

因應淨零轉型,環保署也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由原先「減量」的思維,提高到「因應」與「調適」。

8. 2035中火無煤

中火燃煤除役時程延燒到國會。世界第四大燃煤電廠、我國最大發電廠的減煤計畫全國矚目。立法院1月通過主決議,中火將提前在2035年無煤化,老舊燃煤機組除役但不拆除。

台電表示雖然挑戰很大,將會盡全力達成,改善中部空氣品質。

中火增燃氣機組報告書未完整 中市府請台電補正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科學

9. 聯合國重磅報告

聯合國重磅報告指出,2040年全球升溫將破1.5°C,若想實現《巴黎協定》的1.5°C目標,勢必要在10年內大幅減碳,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中研院研究則顯示,台灣年均溫已上升1.6°C,若不積極減碳,本世紀末很有可能將失去冬天。

10. 亞馬遜雨林成排碳源

大家熟知樹木的吸碳能力,但首次有數據證實,巴西亞馬遜雨林反而已成為碳排來源,背後原因就是大量的森林砍伐。

過去一年來,亞馬遜雨林濫伐面積相當於49個台北市,且資料顯示,巴西今年的濫伐面積仍將持續飆升。

本文經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