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磯谷廉介的餘孽:香港淪陷80周年,一段建制派不想讓你知道的黑歷史

磯谷廉介的餘孽:香港淪陷80周年,一段建制派不想讓你知道的黑歷史
日本派任的「港督」磯谷廉介|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中共曾經誓言打倒的香港封建、買辦、地主以及惡霸勢力,今天全部都被中共接收了過去。漢奸成了建制派,黑社會成為愛國份子,這就是當前香港政治的寫照。

「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本佔領時期,在港人的集體記憶中恐怕是20世紀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時刻,這點很難得成為香港各派人馬的「最大公約數」。

無論是過去的港英政府,今日的特區政府,還是建制派、民主派以及本土派的支持者,無一例外都對當年出兵佔領香港的日軍持譴責態度。唯一的爭議,僅止於誰是香港抗日的中流砥柱而已。

香港的特區政府、中聯辦以及建制派將所有抗日的功勞,都歸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民主派為了與建制派的論述相抗衡,反倒承襲了過往港英政府的立場,更加強調英國、加拿大以及印度等大英國協軍人的貢獻。本土派則從本土港人的立場出發,將香港抗日的重點放在華籍英軍以及東江縱隊麾下的港九獨立大隊上。

華籍英軍與港九獨立大隊雖然分屬英軍和共軍,卻都是由本土香港人組成的抗日武裝。他們在香港本土派的論述中,並非是為了保衛大英帝國或者中國共產黨而從軍,而是為了保衛香港這塊屬於全體港人的共同家園。從香港本土派的角度出發,與其去爭到底英軍還是共軍誰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倒不如將80年前港人保鄉衛土的精神傳承下來,去對抗中共這個當今的「外來勢力」。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香港人,並不是只有參加港九獨立大隊或者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的抵抗者而已,還有不少人打從太平洋戰爭一開始就選擇成為日軍的合作者。由於日軍在香港三派人馬的論述當中,扮演的都是「壞人」,因此沒有任何一方願意歌頌當年的合作者,甚至還如同瘟疫般的避之唯恐不及。

80年前的今天,正好是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Sir Mark Young)向日軍酒井隆中將投降的日子,拉開三年零八個月的序幕。這些被當今建制派、民主派與本土派異口同聲譴責的合作者,是基於什麼原因在80年前做出與日軍合作的決定。這些當年的合作者,是否在日本投降後被港英政府清洗殆盡,還是透過另外一種方法生存了下來?就讓本篇文章告訴你。

建制派漢奸_1
Photo Credit: 香港二戰退役軍人會
與加拿大軍隊並肩作戰的華籍英軍

響應大東亞共榮圈

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的簽署,正式宣告香港被割讓給英國,這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不平等條約,也是百年國恥的開端。將《南京條約》予以廢除,從英國手中收回香港、九龍與新界等殖民地,便成為了孫中山投身革命的一大動力。許多在香港飽受英國統治者或印度軍警歧視的華人,亦基於同樣的理由支持孫中山推翻滿清。

除了何東等極少數歐亞混血精英家庭外,絕大多數的華人不被允許與歐洲人住在同一區域,甚至還不能在海拔788公尺以上的山區建造高級住宅。華人占香港總人口的98%,卻沒有與英國人平起平坐的投票權,就連今日西方國家享有的言論自由都沒有。面對港人的不滿情緒,港英當局一律以鞭刑伺候,其手段比起今日的特區政府可能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直到1880年,才有律師伍廷芳獲港督指派擔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此為華人在香港參政的先聲。然而真正能進入港府當官的港人,不是洋人買辦就是歐亞混血兒,多數來自富裕家庭,稱得上是香港歷史上第一批的建制派。非歐亞混血或買辦家庭出身的港人,只能把擺脫「次等公民」的希望寄託在中國國民黨或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上。

這是為什麼當國共兩黨在1925年6月發起「省港大罷工」的時候,能獲得廣大底層港人支持的原因,中國的革命也從此與香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此國民黨與共產黨一樣,都成為了港英政府打壓的目標,此一政策即便在蔣中正實施清黨之後,都沒有任何的改變。國民政府向英美靠攏之後,慘遭港英政府打壓的國民黨人內部也出現了路線之爭。

較年輕的國民黨人支持蔣中正的政策,把日本軍國主義視為頭號敵人,並且主張與英美合作。資深的國民黨人因為從清末以來就有遭受港英當局打壓的慘痛歷史,傾向於支持汪精衛的「大亞洲主義」,期望能藉日軍之手剷除西方在東亞的殖民統治。所以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就已經有《華南日報》於香港成立,鼓吹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

建制派漢奸2
許劍虹提供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對華籍英軍的宣傳攻勢

配合日軍的「第五縱隊」

當駐廣州的日本陸軍第23軍,在1941年12月8日對香港發動侵略時,他們得到了一批香港人的配合。以「勝利友」、「和安樂」、「和洪聖」、「和群英」與「和利和」為代表的香港洪門幫會人士,即所謂的三合會(Triad)。三合會同樣有支持孫中山革命的光榮傳統,光是黃花崗起義的72名烈士當中,就有68人為三合會成員。

身為香港治安的亂源,三合會長期是港警壓制的對象,這讓本來就民族情緒強烈的他們,對英國存在著比日本更高的敵意。他們趁日軍第23軍集中火力攻擊英軍九龍「醉酒灣防線」的機會,組織「第五縱隊」在市區引發動亂。左手臂綁白布條,高呼「勝利」口號的三合會份子襲擊旺角、油麻地與官涌等地區的雜貨店與商場。

三合會起初以港警為攻擊目標,但慢慢的就連一般平民也成為他們洗劫的對象,凡是不乖乖交出手中財物者都可能被當場砍斷手臂。「醉酒灣防線」全面瓦解後,英軍從九龍撤退。12月11日,「第五縱隊」人馬闖入尖沙嘴的第一高樓半島酒店,升起象徵大日本帝國的太陽旗。第23軍司令官酒井隆中將,就是在看到半島酒店上的太陽旗之後,放心將部隊開入市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