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城市論壇-中】邁向疫後年代的綠色復甦:公私合作、永續經濟模式,勢在必行

【韌性城市論壇-中】邁向疫後年代的綠色復甦:公私合作、永續經濟模式,勢在必行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桃園市政府與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於2021年12月13日共同舉辦了「韌性城市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疫後城市永續經濟、民主人權發展、與國際合作進行深度討論,盼透過各國經驗分享一起克服全球面臨的疫後挑戰。

全球疫情自2020年爆發以來,嚴重衝擊人民福祉與生活水準,不僅讓120萬以上的人口深陷貧窮,損失超過250多萬個就業機會,更使百萬餘人苦於飢餓。在國際經貿領域,2020年的外國直接投資較前年減少約40%,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面臨龐大的債務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經貿交流在過去兩年來不甚活躍,氣候變遷的問題並未因此好轉,溫室氣體持續增加,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已較前工業化社會高出1.2°C,距離《巴黎氣候公約》制定的升溫上限只剩0.3°C,讓2020年成為世界史上最暖的年份之一。這些相互交織的議題顯示,疫後時代的發展難題正在面臨複合式的多重災難,以及隨之加劇的全球資源分配不均等結構性挑戰。

有鑑於此,桃園市政府與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共同合作,在聯合國辦理第26屆氣候變遷大會之後,緊接著舉辦「韌性城市論壇」,期待以桃園及台灣經驗為根基,推動國際領袖、城市與治理經驗的對話平台。本次國際會議的第一場系列論壇「從永續經濟共築綠色新生活」,便以「永續」為核心視角,期盼跳脫既往的「防堵」概念,以「共生」思維建構更具韌性的都市發展方針。

正如聯合國發布的《2021永續發展指標報告》(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21)指出,在疫後時代拯救更多生命並重建更好未來的關鍵,正是透過資訊科技與相關基礎建設,打造彰顯永續發展價值的創新方案。本場次邀請政府代表、國內外學者及企業代表探討:當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國際城市正面臨哪些環境、治理與社會的挑戰?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是否必然相互牴觸?假如不是,我們該如何在確保環境永續的前提下,促成進一步的產業轉型與成長?資訊科技與新興虛擬平臺又將如何協助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維繫和諧關係?而當氣候危機的大規模影響早已超過單一國家的邊界,我們又該如何向彼此學習,並提出更具制度性的跨國合作機制?

從城市經驗共創全球韌性夥伴關係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徐遵慈主任於開場指出,全球供應鏈的永續發展和智慧城市的綠能發展,以及國際城市的互助合作等三大面向,是建立疫後韌性城市的關鍵。根據徐遵慈的觀察,桃園在上述的產業、科技與跨國交流領域都奠定了值得參考的典範。就區域經貿而言,台灣企業在若干年前布局東南亞的原因在於國外的低廉勞動力。徐遵慈指出,台灣企業近期也更加關注在當地落實綠色經濟的新目標。這項觀察也值得我們持續思考,桃園及台灣經驗如何在新南向政策中進一步彰顯永續經濟與綠色生活的新興價值。

桃園市高安邦副市長接續從桃園的過去挑戰、當前轉變與未來展望,精確指出桃園城市治理與發展的特殊性。在高安邦看來,桃園不僅是台灣的六都之一,更是亞太地區極其重要的經貿中樞,為了讓擁有超過一萬間製造業工廠的桃園能夠成功轉型為永續發展的綠色城市,桃園在近年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的普及化。桃園市的太陽能裝置容量已在2021年達到三年來的新高,更即將啟動生質能源運轉,預計每年可向台灣提供兩億兩千萬度的電力;桃園市也透過沿岸環境科學中心及智慧水災警訊系統等技術,以科學方法更詳實記錄、檢測及分析不同尺度的環境變化。這些產業的轉型經驗,讓桃園得以成為首座生態物流主席城市。

20211213-230

桃園市副市長高安邦。/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循環台灣基金會紀維德(Guy Wittich)董事從常民生活出發,對照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治理經驗,指出各國及各城市都面臨同樣挑戰,因此必須攜手擘劃全球永續發展願景。紀維德指出,阿姆斯特丹推動2020到2025年的全市循環經濟策略,希望透過營建業、生質能源與產品消費等產業合作,在大幅降低碳排量的同時,也輔助全國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使用永續建材(如能夠封存二氧化碳木材)的房屋建設將能促使阿姆斯特丹與全球城市發展更長遠的合作與相關產業改革。紀維德的分享明確體現,深植於特定城市的發展經驗,能夠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影響力,也制定全球性的整合策略,藉此應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

20211213-229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紀維德(Guy Wittich)。/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執行委員會(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Export Administration Operating Committee)金美英(Kim,Mi-Yong)前主席進一步將永續經濟的探討提高至國際合作層次。金美英強調,全球資源分配的變動往往影響了國際政局的競逐,打造供應鏈韌性將是疫後年代的發展重點。美國總統拜登近期亦發布行政命令,要求各政府機關檢視半導體及大容量電池等產品的供應鏈趨勢。台灣作為上述產品的領頭國家,自然有許多能夠貢獻國際社會之處。然而,金美英也指出,當前供應鏈及技術保護的全球法規還有待建置與強化,避免經驗分享導致的惡性競爭。如此一來,疫後循環經濟才能透過更強健的產業政策站穩腳步。

20211213-247

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執行委員會(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Export Administration Operating Committee)金美英(Kim,Mi-Yong)。/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東南亞創新行動,邁向綠色復甦前景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資訊科技與數碼經濟機構(Selang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Economy Corporation)楊凱斌執行長則以當地新創企業為例,分享社會關懷、商業模式與永續發展等價值,如何催生新一代的馬來西亞永續經濟。作為封城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必須解決的難題除了公衛醫療,還有糧食安全。馬來西亞社會農業中心與雪蘭莪州國立大學研究中心一起推動都市農會的智慧轉型,確保糧食供應鏈安全無虞;馬來西亞新創團隊也積極研發將河川廢棄物轉換成原物料的方法,希望能大幅改善水資源汙染問題。最後,為了有效利用能源,馬來西亞更透過物聯網技術,監控電池的使用狀態並延長電池壽命,並結合經貿與能源兩大議題,串聯產業界、學術界與公部門資源的協力模式,成功拓展與歐盟的跨國合作,值得有志投資東南亞並發展長期合作的企業與國家借鏡。

馬來西亞社會經濟與發展智庫(Research Director of Research for Social Advancement)郭艾薇政策主任以東協為架構,為本場討論提供了宏觀視野。郭艾薇指出,東南亞是人口成長非常快速的區域,總人口超過六億六千萬人,半數以上人口住在都市,都市人口亦即將在2050年超過六成。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等環境變化,東南亞城市更是首當其衝。根據郭艾薇的觀察,東協目前已發展出兩項重大計畫,包括「東協智慧城市網絡」與「東協氣候變遷氣候報告」,皆強調透過新興資訊科技與平台,建設能夠抵禦氣候變遷的基礎建設。展望疫後未來的韌性發展,郭艾薇認為台灣的能源轉型歷程是東南亞值得參考的經驗,更重要的是,疫後復甦必須兼顧綠色復甦。為了達成此目標,台灣與東協各國必須制定更具體可行的方案,透過各國城市的集體參與及行動,才有可能落實此一願景。

20211213-288

由左至右依序:馬來西亞社會經濟與發展智庫(Research Director of Research for Social Advancement)政策主任郭艾薇、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執行委員會(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Export Administration Operating Committee)金美英(Kim,Mi-Yong)、桃園市副市長高安邦、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螢幕為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紀維德(Guy Wittich)。/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延伸閱讀

本文章內容由「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