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實行一年半,台灣政府對香港人應該做得比「口頭支持」還要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霧谷晶策》建請我國立法院,在民意背書且香港民主自由急遽惡化的情況下,應即考慮修改現行法規,以實際行動「撐香港」。
香港國安處動員超過200人,清晨突襲《立場新聞》
據《BBC》報導,12月29日清晨6點,香港警察國安處動員超過200名人員,持《港區國安法第43條實施細則》發出的法庭命令,搜查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的獨立新聞媒體《立場新聞》辦公室,查抄大量文件資料。
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證實,警方以《港區國安法》凍結6100萬港元(約782萬美元)資產,為香港國安警察歷來凍結最大筆資金。此外,他在同一個記者會指出:「調查仍然進行中,所有被捕人士將通宵扣查,不排除更多人被捕;警方亦正通緝在逃人士,但會上並未透露相關名單。」
根據《端傳媒》報導,被捕者包含總編輯林紹桐、前董事周達智、吳靄儀、方敏生、何韻詩,《立場新聞》副採訪主任陳朗昇則協助調查。而總編輯林紹桐在被捕後辭職。
以上幾人紛紛都因涉嫌違反「刑事罪行條例」第9及第10條「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被捕。在此次追捕前一日(28日),「蘋果日報案」的黎智英為首等7人,再多被加控一項「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則是自香港尚為英國殖民地時,就存在的法規。
此外,《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亦在大欖女懲教所再次被捕,因她涉於《立場新聞》發表煽動文章。陳沛敏、黎智英及其他蘋果高層先前被控「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現在再被加控一項「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目前,她還押懲教所。
李桂華警司稱,資料顯示《立場新聞》自2020年7月《港區國安法》實施起,至2021年11月刊登多篇煽動性文章,目的包括「引起憎恨或藐視香港特區政府」,內容也牽涉「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請求外國制裁香港」。他也特別提到《立場新聞》在英國倫敦有辦公室,並質疑:「為什麼資金可以充裕到在英國開分社?」警方會特別調查《立場新聞》的資金來源,以及英國分社營運的真正目的,是否勾結外國勢力等情況。
《立場新聞》2021年下半年多次遭到香港政府的批評和施壓。實際上,早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前兩週,《蘋果日報》(即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等人就紛紛被逮捕,位於香港的《蘋果日報》也在數日後即停止運作。
「香港不平靜的一年」,香港民主、自由逐漸暗淡
1997年香港主權以「特別行政區」回歸中國,各界將香港譽為「言論自由堡壘」。然而,不到兩年,香港的言論自由在國際社會以及台灣眼前,快速地崩塌。
2019年香港因抗議「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爆發數月的「反送中運動」。隨後,中共中央和港府為了控制國內反對聲浪,大幅修訂香港政治和法律制度,打壓異議人士。
細數《港區國安法》上任以來,眾多泛民主派人士被捕入獄,亦或流亡海外。過去一年半以來,著名民主派人士像是黃之鋒、周庭、林朗彥等人就相繼被捕。而羅冠聰、鄭文傑、張昆陽等人,則各自流亡英、美。
在《港區國安法》和北京推動的「愛國者治港」新的立法會選舉制度下,香港過去有限的自治也被剝奪。2021年12月19日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就顯現港人對「港人治港」的失望。由於民主派「缺席」及新選制,令港人對選舉較往年冷感。2021年僅30%的投票率,創下自1991年立法會直選以來的最低紀錄。
與2016年的58%投票率相比,現僅有約當時的一半。另外,總席次90席的立法會,有89席都為親北京的建制派當選,也表示香港立法會再也不單純是為香港人民發聲的立法機構。
此外,港人集會結社自由、言論自由也逐漸在中共的施壓下消失。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數個支持泛民主派的工會和組織在2021年解散。香港最大教師工會「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21年8月時,基於當前政治氛圍宣布解散,隨後香港最大獨立工會「香港職工會聯盟」也在10月解散。
民主派的「民間人權陣線」(簡稱「民陣」),2019年曾組織數場大型抗議活動,但在遭警方以《港區國安法》調查後,也於8月宣告解散。另外,過去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維園晚會已連續兩年被禁。並且,置放於香港大學描繪天安門受難者扭曲身軀的「國殤之柱」也遭拆除,而其他大學也移除其支持民主或紀念「六四」的象徵物。

布林肯領銜譴責中國打壓香港媒體自由,國際社會相繼替香港發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12月29日透過國務院的聲明稿,替香港發聲。
布林肯說:「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以及透過獨立媒體獲取訊息的管道,對繁榮安全的社會至關重要。這些自由使香港能成為世界金融、貿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國和香港政府透過噤聲獨立媒體,而破壞香港的可信度和生存能力。」他強調:「一個無懼面對真相的自信政府,才能擁抱新聞自由。」
美國多位議員也譴責中國對於香港媒體自由的壓迫。美國共和黨籍的聯邦參議員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 R-TN)12月29日在推特上表示:「我們必須與民主、香港和那些為了維護自由,與中共抗爭的人站在一起。」
此外,同為共和黨籍的聯邦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 R-FL)同日也在推特上譴責:「香港的另一間獨立媒體倒閉了。中共就是這樣對待那些熱愛自由的人,中共在摧毀民主並壓制異議人士,迫使人們生活在恐懼中。而熱愛自由的國家,必須譴責這粗暴的威權主義。」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