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廟跨年發生大批信眾踩踏事件,造成至少12死20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度知名的毗濕諾女神廟(Mata Vaishno Devi Shrine)是印度教著名祈福勝地,昨晚卻在大批信徒湧入寺廟祈福時,發生致命踩踏事故,造成至少12人死亡、20人受傷。
跨年夜不平靜,位於印度西北方的查謨與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格德拉(Katra)的一座著名毗濕諾女神廟(Mata Vaishno Devi Shrine),在迎新年時發生憾事,湧入大批群眾在廟裡發生踩踏事件,導致至少12名信徒喪生、20人受傷。
「爭吵推擠」成為悲劇主因
印度媒體《India Today》報導指出,此次踩踏事件發生在12月31日,由於當時有人發生爭吵,導致人們相互推擠,隨後發生悲劇。
當地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療官員杜特(Gopal Dutt)告訴《India Today》,傷亡人員來自德里(Delhi)、哈里亞納邦(Haryana)、旁遮普邦(Punjab)等地區,目前均已送往醫院。
That is how people were rescued from #STAMPEDE spot at #Vaishnodevi #JammuAndKashmir pic.twitter.com/KUGkd41jU5
— Ajay Jandyal (@ajayjandyal) January 1, 2022
在這起事件中,遇難者多為30歲左右的年輕人,其中8人被確認是:26歲的Dheeraj Kumar、35歲的 Shweta Singh、24歲的Viney Kumar、24歲的Sonu Pandey、38歲的Mamata、35歲的Dharmveer Singh、38歲的Vaneet Kumar和30歲的Arun Partap Singh。
其中一名信眾對美國廣播公司《ABC》表示,踩踏事件發生在信眾們進出通往神殿的路線之一的大門附近,他描述當時情況:「在其中一個大門附近發生了一些事,我發現自己被一群人圍住了。我窒息倒下,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又站了起來。」
他還說:「我看到人們在屍體上移動。這是一個可怕的景象,但我設法幫助營救了一些受傷的人」。
印度總理莫迪:政府將提供120萬盧比給喪生民眾
印度媒體《India Today》報導稱,警方展開救援行動後,疏散大批民眾,並向外界強調局勢已經得到控制。
針對本次悲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和查謨與喀什米爾邦的邦長辛哈(Manoj Sinha)宣布,向在本次事件喪生的民眾親友提供總計120萬盧比(新台幣44萬元)的慰問金,於今(1)日下令最高級別的調查。
莫迪在推特上對此事件表示哀悼,他指出120萬盧比的慰問金,其中100萬盧比來自於當地地方政府;另外,傷者也能夠獲得5萬盧比,以及地方政府的20萬,共計25萬盧比(新台幣9.25萬元)慰問金。
An ex-gratia of Rs. 2 lakh each from PMNRF would be given to the next of kin of those who lost their lives due to the stampede at Mata Vaishno Devi Bhawan. The injured would be given Rs. 50,000: PM @narendramodi
— PMO India (@PMOIndia) January 1, 2022
《ABC》報導指出,在印度宗教節日期間,致命的踩踏事件相當普遍,因為大量人群推擠所致。報導稱,有時人數更可能達到百萬計,聚集在幾乎沒有安全或人群控制措施的小區域。曾經也發生過在2011年,印度教信徒於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的一個宗教節日上,發生踩踏事故導致100多名信眾喪生。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12 dead in stampede at Vaishno Devi shrine in Jammu, Rs 12 lakh ex gratia declared for victims' kin(India Today)
- 12 dead in stampede at popular Hindu shrine in Kashmir(ABC News)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莊貿捷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俄烏戰火後的危機!台灣天然氣10%缺口 中油準備好應戰了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天然氣被國際視為最佳橋接能源,台灣也計畫將燃氣發電佔比調升至50%、燃煤降至30%、綠能提高至20%,以完成2025年非核家園之能源轉型目標;然而台灣天然氣幾乎全仰賴進口,若要提高燃氣發電配比,勢必要增加氣源購置,並確保原料能穩定輸入。
氣候快速變遷、全球暖化劇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巴黎氣候協議》主張各國政府應減少碳排、調整能源配比,以逐步朝向100%再生能源發電的綠色未來。天然氣被國際視為最佳橋接能源,台灣也計畫將燃氣發電佔比調升至50%、燃煤降至30%、綠能提高至20%,以完成2025年非核家園之能源轉型目標;然而台灣天然氣幾乎全仰賴進口,若要提高燃氣發電配比,勢必要增加氣源購置,並確保原料能穩定輸入。
經濟部統計台灣天然氣進口比例,分別是澳洲約32%、卡達約25%、俄羅斯約10%。適逢今(2022)年3月中油與俄簽約供氣合約期滿,也因俄國總統普丁宣布「不友善國家」須以盧布購買天然氣,中油表示將不會與俄羅斯續約,現貨氣將採機動性購買,由不特定國家作為供應替代方案;然而,不指定氣源又想隨時找到符合的供貨量、熱值與船期安排來購買,供氣真能唾手可得、穩定無虞?外界都在熱切關注。
綜觀國際天然氣進出口趨勢,澳洲東部新興煤層天然氣(Coal Seam Gas,簡稱CSG)出口量持續成長,70%輸出至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多國市場,使澳洲仍坐擁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寶座。傳統天然氣是由不透水岩石覆蓋的多孔砂岩地層中取得,氣體透過浮力經氣井移動至地面,無需抽取,但隨蘊藏量下降,需要由非傳統天然氣來補足。過去CSG熱值低,且技術未臻純熟、用水量高、恐有污染風險而無法量產;如今技術革新,能夠利用壓力變化來取得吸附於煤質基中的天然氣,同時用水量少,不致消耗澳洲珍貴的水資源,且鑽井成本比傳統多孔砂岩層天然氣低廉許多。
為供應出口所需,澳洲東岸的傳統天然氣儲量面臨枯竭窘境,未來5-7年須倚靠昆士蘭州內超過85%的大型CSG庫存,來支持生產量能,轉換為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簡稱LNG)滿足外銷需與其國內市場需求。澳洲政府也正擴大天然氣運輸管道佈建與效能,將北部與東部市場連接,並開發更多氣田,強化天然氣現貨供應力。我國雖然與澳洲簽約購置天然氣,但大多與西澳地區供應商交易,未與東澳產業締結合作關係,少了對新興氣源的探索,十分可惜。
對於俄羅斯「斷氣」解方,亦有增加卡達進口之呼聲,但中東區域局勢不定,恐對氣源供應造成嚴重影響。美國於1984年將伊朗列為恐怖主義國家,而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鄰近國家也因伊斯蘭教派立場分歧,與伊朗對立,其友好國卡達也遭受波及,與多國失去外交關係,被施以經濟與交通封鎖,天然氣出口風險極高。已有烏俄戰爭作為前車之鑑,中東長久以來政局動盪,只怕危機一觸即發,造成台灣氣源將出現更大的缺口。
當亞洲國家紛紛採買東澳LNG,台灣進口澳洲LNG卻僅限於西部、尋找隨機氣源現貨氣供發電使用,不僅錯過購置先機,更難保充足貨源。東澳天然氣在國際間炙手可熱,但中油是否已準備與東澳廠商發展堅實合作關係、入手穩定氣源未雨綢繆、深化與澳洲經貿交流?除了深思熟慮,也須儘速展開東澳天然氣採買計畫,才可確保燃氣供電原料充沛、穩健能源轉型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