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並不是古文不該讀,而是別把古文當聖經,因為古文有自己的時代氣質,更有自己的時代侷限,因此我們不應該讓那些詩書禮樂來同化我們,而是讓我們去同化它們。我們不該忘記曾經有人用這種形式、這種意象、這種文法去寫一種心情,它們,更應該是我們靈感的來源。
在開始之前,先做一個非常個性的定義。以下討論的古文,泛指白話文運動之前的一切文學體裁。
要討論古文的得失,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世說新語》裡曾經有一個故事: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大意是,東晉的政治家謝安有一次與自己的晚輩在一起聊天,謝安問在座的兒孫:「《詩經》裡哪一句話寫得最漂亮呀?」,謝玄回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安說不對,應該是「訏謨定命,遠猷辰告」,最有深意。
故事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但到底雨雪霏霏和遠猷辰告哪一句寫的比較好,這是價值觀問題,而不是審美問題。
中文的審美,就是價值觀的審美
從古至今這麼多首詩,這麼多文章,怎麼留下來的就這幾篇呢?
這就是詩詞歌賦的一種作用,它承載著價值觀,是統治階級教化底層民眾的工具。南宋的大詩人劉克庄也曾說過,古詩最大的作用主要是教育後輩:「敬之敬之,命不易哉」;「棠棣之華,鄂不韡韡」;「載馳載驅,周爰咨諏」;「之子於征,有聞無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都是很典型的統治工具。
現在還有多少人在學《楚辭》?沒必要學,因為它的想像力太豐富,我們悲慘而無聊的一生並不需要這些文學養分。
「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啊!好美!」
「啊!不學無術!」
說來受到知識份子稱頌的古文不外乎幾類:忠臣孝子、兄友弟恭。了不起再加上一群失意官員的長吁短嘆,文人騷客的古今之思,或者對歸隱田園的浪漫嚮往。
因此,不難想見,在那個蔣委員長費盡心思宣傳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年代,為什麼台灣人必須要學「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算故鄉明明就在腳下;也不難明白為什麼國文課要盯著《出師表》,一邊搖頭晃腦一邊朗誦「臣亮言......」
因為對統治階級來說,多幾個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諸葛村夫(X)丞相(✓),肯定是有好處的。
有趣的是,華夏文明的語言系統裡似乎沒有任何一首稍微負面一點的詩詞歌賦:要麼風花雪月,要麼峨冠博帶。對於執政者來說,他們樂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是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最多還能容忍歸去來兮的陶淵明,反正他也不對政權穩定造成什麼影響。
要是誰敢像彌爾頓(John Milton)一樣在《失樂園》(Lost Paradise)裡陰沉說一句:「地獄為王,勝過天堂為奴」(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這種思想一定會被無數的謝安們懷著巨大的恐慌撲滅。
在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電影《異形:聖約》裡,生化人大衛就秉持著這種人生信條。但華夏文明的價值座標系內,沒有這種對世界另類解釋的空間。
大家都喜歡「日日花前長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的馮延巳,王國維認為這是一種政治菁英日夜為國操勞的美。
至於《木蘭辭》,就更對統治階級胃口了。如果每個子民都「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那該多好?最好國家有難,人民都去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不會去追問為什麼要打仗,更不會問為什麼不是皇帝自己上去和敵人肉搏。如果每個人都像花木蘭一樣為國戍邊十餘載,不但不居功,還不抱怨,更不會去質疑與鄰國的戰爭是不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無能導致的,那簡直完美。

迷戀古文的結果,就是思考的同質化
有很多的思潮,是在古文裡找不到的。
國難當前,知識份子的理想就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義無反顧、飛蛾撲火的去拯救那所謂的「文化」,而不再去思考這個文明本身有沒有問題、這個制度有沒有問題、這些年來的信仰有沒有問題......文學最後變成對性格的約束,對審美能力的閹割,變成一座四面環山的盆地,一群士大夫與知識份子逗留其中喃喃自語,陶醉於千百年來詩書禮義人文典則的空靈迴響。
古文自然有很多種了,不過顯然教育部希望學生觀摩的對象,都是比較光明偉大正確的文章。
相信我,思考不一定是古人的強項。說學古文中全部是大道理的人,大概率讀書的時候大腦處於休眠狀態。
顧炎武的《廉恥》很重要,因為他告訴了我們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問題是沒有人去質疑過那個「禮」和「義」是誰設定的標準。
方苞的《左忠毅公軼事》很重要,因為他告訴了我們不可以輕生而昧大義,但同樣的,沒有人去思考過為什麼「不辜負朝廷」就是大節。或者說,大節真的重要嗎?當一個政權腐敗到極點的時候,作為讀書人,我們有沒有只選擇去愛身邊人的自由?這就是中文的一種思想浪漫。儒家很浪漫,但也僅只於浪漫而已。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種書,在古典的語境裡屬於誹謗師長。這種「出格」的文字,下場通常會是縣令一拍驚堂木:拖下去,先打二十大板再說!華夏文明的詩詞結構是非常男性威權主義的,不光女詩人少,女人寫出來的東西還會被挑剔。像是唐朝名妓薛濤小時候就展現了不凡的文學天賦,然而當她的父親看到她寫出「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這麼出色的詩句後,反而怏怏不樂起來。
因為任何一個足夠敏感的人都意識的到這句詩代表了什麼。果不其然,薛濤日後成為了她在詩裡描述的樣子。
最新發展:
-
頂大入學越來越不採計國文,學者談「文言文到底有沒有用」 4月前
-
台師大調查:75%民眾自評國語文能力程度好,21.4%對求學階段國文課印象不好 4月前
-
國文課本中的正能量:重新思考〈母親的教誨〉、〈紙船印象〉與〈背影〉 11月前
-
「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我們來看看英國中學教育和考試有多少「古文」 11月前
-
討論大學國文必修該不該廢除,先想想「學習語言」的意義是什麼? 1年前
-
重讀《正氣歌》:文天祥身處惡劣環境,仍憑藉心中正氣展現出頂天立地的不凡氣度 1年前
-
高中國文教學有用還是無用?無法量化的技能未必不是「無用之用」 1年前
-
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辭典公開徵求台灣新興流行語,「484」「超取」「浪浪」都考慮納入 1年前
-
從學測國綜反思古文教學:教十五篇,考另外十五篇怎麼辦? 1年前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