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2025年停售「籠飼雞蛋」,動保團體呼籲政府提出廢籠期程、分級制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雞蛋的產銷機制,仍停留在「以數量、重量計價」的邏輯,只在乎產量卻不在乎生產過程。唯有提供消費者透明的資訊與選擇的權力,才能撼動台灣傳統格子籠雞蛋市場,提高非籠飼雞蛋銷售比例。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提升經濟動物福利、廢止格子籠飼養蛋雞是國際趨勢,台灣家樂福公司率先全台各大通路,於2021年8月4日宣布2025年起停售「籠飼雞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對此表達肯定,指出大型通路的承諾將加速轉型友善飼養的規模與速度,將讓台灣非籠飼雞蛋數量大爆發。
今年約15%雞蛋轉型廢籠,動社:大型通路廢籠承諾意義重大
提升經濟動物福利是重要國際趨勢,歐盟早在2012年全面禁止以格子籠飼養蛋雞,台灣政府至今卻仍未訂出明確政策期程,反觀民間力量持續引領台灣蛋雞飼養轉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社)自2017年起成立「友善雞蛋聯盟」,協助台灣蛋農「廢籠」、轉型友善飼養;2018年起與大型連鎖通路家樂福合作,擴大非籠飼雞蛋市場。2021年8月台灣家樂福公司宣布,自2025年起,旗下所有量販通路、超市將只販售非籠飼雞蛋。
對此,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達高度肯定,「大型通路家樂福做出廢籠的承諾,意義非常重大。」她表示,10年前台灣約99%的雞蛋都是格子籠飼養,在民間努力下,今年已有約15%雞蛋轉型廢籠、友善生產,她表示,家樂福的承諾將加速轉型的規模與速度。
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表示,家樂福身為供應食品的通路,期望用市場機制帶動台灣畜牧產業朝向永續轉型,讓更多蛋農、通路、餐飲及加工業者共同重視人與動物健康一體。
蘇小真指出,目前家樂福的非籠飼雞蛋約佔整體銷售的兩成,未來的市場潛力相當大,尤其疫情使雞蛋的需求提高,非籠飼雞蛋供不應求,「全都賣光。」
蘇小真表示,蛋農轉型非籠飼相當不容易,在動社建立友善飼養標準、長期輔導協助下,許多小型非籠飼蛋農已成為典範,並影響許多大型畜牧業者。陳玉敏則預告,今年下半年到明年間,「台灣非籠飼雞蛋會有很大的一個爆發」。據動社掌握,目前大型業者如大成、卜蜂、勤億等都已積極投入轉型。

引導產業轉型,民間籲政府提出廢籠期程、分級制度
陳玉敏指出,基於公眾健康及動物福利等理由,歐盟除了禁止格子籠,更立法規定所有市售雞蛋必須明確標示屬於平飼、放牧或有機等飼養系統,讓消費者得以在資訊透明、充足的狀況下選擇。
除了蛋雞外,歐盟執委會於今年6月底公告,將於2023年底前提出法案,並在2027年全面廢除所有經濟動物不人道的關籠囚禁飼養方式。
農委會動保科科長鄭祝菁指出,農委會於2015年以來,陸續訂定「雞蛋友善生產定義與指南」、提供轉型友善生產的蛋農低利貸款等。然而她認為,問題的癥結點是消費者需求,「市場有需求生產端就會改變,透過企業界、NGO與學界共同合作,落實消費者的教育與倡議,將使生產端轉型推動的更快。」
對此,陳玉敏批評政府的願景與政策牛步,謹強調民間先行、一切由消費者及市場機制決定,卻未提出全面禁止格子籠的期程,「不論從人畜共通疾病、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都一定要廢除不友善的飼養行為,但農委會卻沒有明顯的政策引領產業轉型,令人遺憾。」
此針對政府仍未強制業者明確標示雞蛋的飼養系統,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家禽專家陳志峰直言,「說要交給消費者選擇,卻又沒有給消費者辨識的依據,是政府的失職。」他強調,政府應建立明確的「分級制度」,要求業者標示雞蛋來自籠飼、平飼或放牧。
蘇小真則指出,由於政府未提供明確的分級制度與標示準則,市面上就有號稱人道、動物福利的雞蛋,實際上卻是來自籠飼,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消費者難免被誤導。

改善動物飼養環境,將是提升食安、預防疾病傳染關鍵
台灣目前飼養約4300萬隻蛋雞,每年約生產81億顆蛋。雞蛋是人們最容易取得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目前仍有85%的蛋雞終其一生活在A4紙張大小、衛生條件差的籠飼環境。
陳志峰說明,籠飼環境將使蛋雞無法展現自然行為、增加疫病風險。他舉例,2019年爆發的「芬普尼蛋」食安事件,就是因為籠飼蛋雞無法曬太陽、洗沙浴,使身上的寄生蟲增加,蛋農為了防治使用殺蟲劑芬普尼,進而導致雞蛋藥殘超標。
蘇小真表示,在芬普尼蛋等食安危機爆發後,僅是把問題商品下架、銷毀,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換而言之,食品安全不能只靠末端檢驗把關,必需重視生產系統的源頭飼養方式及產銷正義。
蘇小真指出,台灣雞蛋的產銷機制,仍停留在「以數量、重量計價」的邏輯,只在乎產量卻不在乎生產過程。她強調,唯有提供消費者透明的資訊與選擇的權力,才能撼動台灣傳統格子籠雞蛋市場,提高非籠飼雞蛋銷售比例。
陳玉敏強調,重視動物福利、轉型友善飼養絕對不只是道德訴求,當動物承受各種不當對待、緊迫折磨,絕對會影響畜禽產品品質,甚至引發食品安全及禽流感等動物疾病傳染問題。
「當動物在不當飼養條件下成為殘弱的個體,病原就容易入侵,當疾病爆發就只能大規模撲殺?」陳玉敏表示,人們若持續漠視經濟動物的處境,未來將面臨龐大的經濟損失和風險。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