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記者的西安版「方方日記」:所有人都低估了封城將帶來的災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西安持續封城之際,有120萬人口的河南禹州因出現3起確診無症狀案例宣佈全面封城。專家表示,中國持續執行「零容忍」的防疫政策,目的是為了避免國內疫情影響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
文:William Yang
在西安1300萬居民的封城進入兩週之際,中國河南省擁有120萬人的縣級市禹州,也因通報三起新冠確診病例,週二(1月4日)市政府下令全面封城,所有市民必須「足不出戶」,執行居家避疫。
根據禹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公佈的消息,3起確診案例是透過核酸檢測確認的三名無症狀感染者,當地官員於週日(1月2日)半夜前發布公告,下令全市居民即刻「居家隔離、足不出戶」,各單位人員必須依據單位證明出入,並組織志工為村中或社區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此外,該市還要求公車、計程車等各式大眾交通工具全面暫停營運,而體育場館、各旅遊景點、休閒娛樂場所跟餐飲機構也暫停開放。該市各類學校全部進行線上教學,全城也執行人員只進不出、中心城區人員不進不出的作法。
禹州市也警告,該市將對隱瞞情況、不遵守疫情防控規定,造成疫情傳播或擴散的人員,嚴格追究其法律責任。事實上,不少專家認為中國政府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便在疫情防控上採取零容忍的防疫策略,一旦各地傳出零星疫情,在地官員往往是以全面封城的方式來防止疫情擴散。
由於距離2022北京冬奧開幕僅剩約一個月的時間,專家認為中國在西安與禹州等地採取「零容忍」的防疫政策,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避免國內疫情影響奧運。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告訴德國之聲,中國政府延續「清零政策」主要有兩個政治目的。
他說:「立即的政治目的是二月要登場的冬季奧運,中國政府不希望有國內疫情影響它執行冬季奧運。另一個政治目的是,中國政府對內跟對外都需要維持其合法性,而它們達到該目的的唯一作法便是保護人民。它對內必須透過控制疫情傳播顯示他們的執政能力與合法力,對外他們需要改變國際上對全球疫情的論述,強調中國並非疫情的始作俑者。」
西安頻傳侵權行為
在河南禹州成為最新執行全面封城的中國城市之際,封城滿兩週的西安持續傳出有民眾在社群網站上分享各種急迫的情勢。為了實現陝西省書記劉國中週一(1月3日)宣佈的「社會面清零」,西安近日出現多批的「千人大轉移」。
中國澎湃新聞週二(1月4日)在報導中指出,近日出現的確診病例中,有十幾例的活動軌跡與西安航空學院的兩個校區有關,所以該校區約2000名師生,上週便被分流到陝西省安康的四個縣市集中隔離。中國衛健委5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月4日總共通報了41起新的本土確診案例,其中西安的本土確診案例有35例,與前幾天相比,相關數字已大幅下降。
而1月4日,微博上有一起男子因請求政府協助進行集中隔離未果,導致一家六口全數感染新冠的事件,也得到各界廣泛討論。根據媒體報導,該名男子是西安市雁塔區的一個確診案例,他原先應該被列為B類的密切接觸者,但卻一直被當地疾控人員以C類的次密切接觸者對待,要求在家進行居家隔離。他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後,尋求多個政府部門協助進行集中隔離,卻不斷遭「踢皮球」,最終雖然他順利得到救治,但也導致一家六口全數染疫。
在該新聞的相關帖子下,不少網民留言批評西安當局處理疫情的方式。一位網民寫道:「這是中國社會的恥辱,也是為官者警醒,更是人性的博弈,也是個人渺小的告知!」另一位網民則表示:「我們個別地方的不作為,踢皮球,不重視,無疑是在給這座文明的城市抹黑,在給千萬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添堵!」
雖然有部分網民在網路上發言質疑或抨擊西安政府防疫政策的執行,但專家認為願意發聲的人仍屬少數。人權觀察的資深中國研究員王亞秋告訴德國之聲:「在中國社群網站上發聲的都是極小一部分的人,因為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不會到網上去發聲,因為它知道上網發聲可能受到懲罰。基本上會上網發聲的都是已經受不了,覺得需要發聲。」
她表示,因為當地沒有問責政府的機制,所以在當地政府受到壓力時,它才會意識到他們必須回應,但大部分時候當在地官員著重在達到「清零」的目的時,人民的權利是否受到壓迫,對他們來說並不那麼重要。
獨立記者寫封城日記
雖然公開質疑地方政府的聲音仍屬少數,但住在西安的中國獨立媒體人江雪仍在週二(1月4日)發表了名為《我的封城十日誌》的長文,內容記錄了她在封城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她在文中提到,由於封城的消息來的非常突然,所以不少人都低估了他們可能面臨的窘境。
她在文中寫道:「那時候,我們還沒想到,這場『封城』,會如此倉促不堪,朝著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這個夜晚,那些被堵在家門口的人,超市裡搶購的人,孕婦、病人、考研學生、建築工人、城市流浪漢、路過西安的旅遊者……可能都低估了這場『封城』將為他們帶來的災難。」
江雪也提到,日前一名小夥子因肚子餓出門買饅頭卻被防疫人員圍毆的情況。她評論道:「畫面上,白花花的饅頭灑了一地,我彷彿聽到自己心碎的聲音。打人的人,面對自己的同類,這寒風裡買回一點食物的人,怎麼能下得去手?是哪怕最微小的權力,也會讓人變異嗎?是在有權者眼裡,暴力才是成本最小的解決方式嗎?」
旅美的中國維權律師滕彪告訴德國之聲,其實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後,中國政府在各地封城的過程中,便出現出現大量侵犯人權與剝奪民眾自由跟尊嚴的事,其中包含把人綁在樹上公開羞辱還有在體育場上公開批評。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