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免術換證」對社會的衝擊(上):國外有男跨女進入女廁強暴學生,誰真正需要法律保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大眾所認知的跨性別者,是像利菁、劉薰愛或《丹麥女孩》,對自己原生生殖器官感到不安,尋求醫療手段的變性人(Transsexual)。然而實際上,依據國內外跨權倡議團體的主張,跨性別(Transgender)是個傘式術語(umbrella term),這個傘式術語沒有明確的邊界。
文:Jasmine(上班族)
自2021年9月底北高行以109年訴字275號判決,准許一名保有男性生殖器官的跨性別者,不進行變性手術即更換身分證性別為女性開始,到近期未經手術的男跨女吳宇萱免術換證案進入釋憲程序,免術換證制度對婦女安危與權益的衝擊也在社群網路引發討論。
隨著吳宇萱免術換證案進入釋憲,國外的self-id制度隨著跨權倡議團體的推動,似乎即將被引進台灣。此制度提倡一個人的法定性別,應由其性別認同決定,無需經任何醫療要求,例如性別重置手術、荷爾蒙治療、精神鑑定等,即可變更法定性別。
誰是跨性別者?
過去大眾所認知的跨性別者,是像利菁、劉薰愛或《丹麥女孩》,對自己原生生殖器官感到不安,尋求醫療手段的變性人(Transsexual)。然而實際上,依據國內外跨權倡議團體的主張,跨性別(Transgender)是個傘式術語(umbrella term),這個傘式術語沒有明確的邊界。
在傘式術語下,跨性別者包含扮裝者(Cross-dressing)、變裝皇后(Drag Queen),幻想變性性興奮者(Autogynephilia)、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的雙靈人(Two-spirit)等,皆可被不同論者歸入跨性別大傘底下。
這一方面凸顯了「跨性別者」根本無明確定義及共識,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假若這些不確定邊界的族群均為跨性別者,對於僅是因為興趣或性慾而穿上異性服飾,實際上沒有性別不安的族群,是否有必要使其能輕易換證取得女性身分,進一步合法大方地進入女性空間、與婦女取得同樣的法律保障?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有精神科鑑定把關。然而,相關倡議團體的終極主張是「不手術、不吃藥(荷爾蒙藥物)、不精神鑑定」的自由換證,意即「性別認同」存在於內心。精神鑑定僅能診斷出「是否有性別不安」與「心理狀態可接受不可逆醫學處置」,並不能診斷出「心理性別是男是女」。
依據各方資料,性別不安的診斷視醫師而定,短則兩個月即可取得證明,且近年來取得相關證明標準有逐漸寬鬆的趨勢,台灣精神醫學會並已經發出聲明表示「不建議直接由精神科專科醫師開立診斷證明,即可變更性別」。
那麼,在不需手術,也無需精神鑑定等醫療判斷介入下,如何區別出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跨性別者,而誰又是打算利用制度漏洞佔便宜或侵犯女性的人?
寬鬆的性別變更制度,將導致生理男性得以輕易取得法定女性身分,並得以在進入單一性別空間後,以其法定女性身分主張合法使用,消滅單一性別空間。在外國,已有保有陰莖的生理男性進入女廁強暴女學生、甚至分發入女監並強暴女囚室友的事件。
誰是跨性別者?誰真正需要法律制度保障?攸關法律與社會制度的改革,跨性別者的定義不容含糊帶過。
免術換證將重新定義性別與社會制度?
台灣現行法律與社會制度,如性別工作平等法中的生理假、公職人員選罷法的婦女保障名額,均以「法律性別=生理性別」設計,例如後者的婦女保障名額,是為了在立法時納入不同性別的觀點考量,例如生理用品是否免稅,生理性別很大程度影響對議題的思考方向。
此外,犯罪研究跟犯罪統計、運動賽事的分組亦受性別劃分影響,生理女性運動員如在國際賽事取得亮眼成績的郭婞淳、戴資穎、鄭怡靜、方莞靈等女性國手……靠辛苦訓練取得榮耀改善人生,然而無論歐美甚至台灣,皆已有男跨女之運動選手,以先天的身體優勢取得遠優於生理女性的成績,排擠年輕女性選手的未來。
Big thanks to #liaThomas for saving women’s sports by showing just how preposterous it is for a strapping athletic young biological man to compete with biological women.
— End the Mandates (@weRessential) December 9, 2021
Margin of victory, 40 seconds.#saveWomensSports pic.twitter.com/AFAZlH5QWt
社會制度方面也有針對女性所給予的銀行貸款、獎助學金等,而醫療現場問診、投藥、器官移植、急救等醫療處置時,醫生對於原生性別的掌握與否,也對患者的救治效果產生極大影響,免術換證所影響的絕對不只是身分證的一個欄位,而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變動。
不想當男性,就等於成為女性嗎(反之亦然)?如果對於男性生殖器官沒有不安,那麼想成為「女性」,是想成為怎樣的女性?實際上的女性有著各種不同面貌、性別氣質、興趣與個性,也有多數女性為自己的身材外貌焦慮所苦,除了共同的XX染色體以外,至多是在社會中被同樣以「女性」、「有女性性徵者」對待──無論她們願不願意。
筆者並非認為跨性別者的痛苦較為次要,只是跨性別者與生理女性成長過程中,面對的困境並不相同且無法比較,並不適合僅以「依據個人性別認同」重新分配身分證所定義之性別。
政府與立法者應謹慎以對,避免生理女性的權益被排擠
社會制度、社會性別與法定性別,在大多數時候都與生理性別密不可分。筆者以為,可以嘗試的方向是第三性制度,例如身分證登記第三性、設立性別中立空間等。在台灣社會多年來,鼓勵無論生理男女,都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性別氣質與性傾向,漸有成果的此刻,將一切多元性別強硬塞入以生理為基礎發展成的二元框架內,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實際上,對生理器官沒有不安,但不想被傳統「男」「女」社會性別定義的人,筆者以為這正是性別教育中,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目標:生理男性並不一定要短髮、陽剛、不能穿裙;生理女性也並不一定要長髮、化妝、柔弱,而是讓每個人在其生物性別外,可以展現自己想要的面貌。
現今跨運似有為追求個人自我認同,而拒絕正視先天生理差異的傾向。筆者認為指出生理差異與客觀造成的負面後果並不是歧視,在滿足當事人自我認同之餘,是否排擠另一族群權益、降低犯罪門檻、造成人身安全疑慮,甚至是否會在醫療現場造成負面影響,值得政府與立法者深思。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