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青創在社宅3:悉心呵護社造種子,「青創計畫」幕後團隊如何推動延續與傳承?

青創在社宅3:悉心呵護社造種子,「青創計畫」幕後團隊如何推動延續與傳承?
Photo Credit: 原典創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青創計劃」就是一個在社宅內的大型社區營造,而原典創思團隊接下了主持這個計畫的沉重棒子,如何組織制度、人員培力、計畫執行,分秒鐘都考驗著這個「只准成功」的幕後團隊。

文:原典創思

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在世界各國都供不應求,尤其是仍在社宅剛起步、衝刺數量階段的台灣。台灣地價最貴的首都台北市,社宅中籤率往往更是下探個位數。

但若是選擇徵選入住的《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以下簡稱青創計畫),可採提案服務社區住戶的計畫,爭取入住機會,不用再一味仰賴籤運。因此吸引各路身懷專才的民間高手前來申請。

青創計畫是全世界首創的「社宅內的社區營造」,起初一面執行一面滾動式調整,是場無法預設的社會實驗。執行數年以來,備受好評,也成功地「擾動」社宅,開創出不同以往的居住文化。未來,青創計畫更將在台北市數十處社宅遍地開花。

一套計畫順利運作,需要有人來成就。若將這群「社造種子」放入社宅內,種子無法自行開花,需要有人為種子澆水、施肥,如建立評選機制、篩選出合適者、輔導執行與修正計畫、審核計畫執行成效、協助與政府部門間的溝通,而原典創思團隊就擔起了這個角色。

挑戰重重中成長的青創計畫

對於手把手帶大青創計畫的輔導團隊來說,現今三歲多的青創計畫,就像個開始有些獨立行動能力的幼兒,最初只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當時標案下來時,所有運作機制都還是零,只有一個很概略的大架構,細節都沒有。」第一線主導青創計畫的原典創思執行長施汎昀回憶。這套青創計畫是世界首創,於是從零開始的原典創思團隊,一步步地捏出青創計畫的雛形,隨計畫進展即時調整、修正,「我們從中學習錯誤,再複製好的版本到新的社宅基地,滾動進行。」

從第一個社宅開始摸索,到第四個社宅基地──東明社宅,青創計畫才開始進展到比較完整的狀態。2021年開放入住的第五個社宅──明倫社宅,原典更籌組培力工作坊,在社宅開放入住前,即召集青創夥伴,進一步說明青創計畫,以便在他們入住時,更能順利上軌道。同時,原典也嘗試,將其他社宅的青創夥伴邀請為明倫社宅輔導團隊的協力夥伴,借力在第一線經營社區關係的青創夥伴的執行經驗。

可以說,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積累,青創計畫一次次地升級、超越自己。

「雖然不敢說青創計畫一定擾動到所有社宅住戶,但整棟社區的人至少知道青創計畫,社宅周邊的里長也想找青創夥伴合作。」 原典創思負責人劉柏宏說。實驗性質濃厚的青創計畫,長出了結合台灣在地文化的獨特樣子。

「我們跑完第一個三年(社宅是三年一簽),現在是第二個三年。」施汎昀回憶並肯定青創現階段成果,「起初我想像的青創計畫跟現在發展是一致的。」

1641450147401
Photo Credit: 原典創思

外界回首青創計畫成果,容易誤以為順遂輕鬆,但從優化青創計畫到現今實際發揮效益的過程,其實遭遇不少大小挑戰。

青創計畫中的繁瑣細節,陪著青創夥伴從無到有建立社區關係的輔導團隊最有感。除了主導社宅的例行事務,還有主辦入厝活動、每年一次的跨社宅聯合交流會,協助各式行銷宣傳。劉柏宏笑稱,「負責青創計畫的同事常是白天跟都發局開會,晚上跟青創夥伴開會,週末再去參與青創活動。」一旁的施汎昀補充,「有時同事晚上十二點可能還在處理青創夥伴LINE上提出的問題。」

另外,劉柏宏指出青創計畫伴隨著許多行政工作。「以前做社造,不用那麼多書面或記錄,只看實際社區關係;現在除了關係,還要把實際關係變行政記錄,並檢核這些表現。」也因為採取甄選制的青創夥伴不用抽籤入住,青創計畫又是公部門資源,因此計畫發揮的能量效益更需要被記錄、考核。

如何成功藉由青創計畫捲動社區也是一大考驗。青創夥伴提的計畫都有一定水準,但如何吸引住戶參加,非有一套成功公式可學習。都只能仰賴青創夥伴與輔導團隊一次次地執行,從執行中汲取經驗,檢討並優化。

輔導團隊成員怡禎觀察,傳統社造像是擾動當地老居民,由當地風俗、在地文物營造生活文化;來自各地的青創夥伴,則像是帶著東西來到社宅,培養出自己的東西。不同的組合更是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相較之下青創計畫較不可捉摸,挑戰度也更高。

「以前我們做台北社區規畫師算交棒了,但現在這支青創計畫的棒子更重了。」劉柏宏形容青創計畫的社造難度高,過往傳統社造具有社區關係,只要找到關鍵人物,媒合平台,大致就事半功倍;但社宅組合不是社區,而是複雜度更高的社群,經營關係也得從零開始,不是教了就會,也需要時間。

「社造可以失敗,過一陣子再做也沒關係;但青創計畫失敗,政策就沒了。」劉柏宏回憶這一路推動青創計畫,只容許成功不容失敗的潛藏壓力。

青創計畫的延續與傳承

青創夥伴的社宅居住期限與一般戶相同,都是六年為限。儘管青創計畫未來會繼續執行,然而當六年年限一到,重新換過一批執行計畫的青創夥伴,勢必會影響計畫的執行。

「第一批青創滿六年離開,再換另一波青創進來,以計畫需要延續性來說,連結會斷。」施汎昀與劉柏宏指出,青創夥伴住愈久,懂愈多,社區關係也建立得愈多,「但依照現在規定,六年一到就要搬走,關係就會斷掉,很可惜。每次都要重新找人,對行政部門也是負擔。」

「我現在在倡議,青創夥伴中取20%-30%可以續住,當青創夥伴有目標,會願意做,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劉柏宏說。但在社宅完工量還不多的現在,為了有更多人可以輪流住到社宅的公平性,原典創思與相關團體的倡議還未被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