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從南非屠圖大主教的環保遺願,喪禮從簡,採「水葬法」溶解遺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全球城市地區的墓地變得越來越稀少而昂貴,水葬法變成明顯吸引人的選擇。倡導水葬法的人說,水葬比傳統火葬消耗的能源少五倍,排放的溫室氣體更減少了約35%。
編譯:Yi-ching Kuai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屠圖大主教辭世,採環保水葬法溶解遺體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屠圖大主教(Desmond Tutu)在2021年節禮日(12月26日)去世,享嵩壽90歲。他以其樸素的生活方式而聞名,留下指示要喪禮從簡,不要鋪張。
屠圖對環境保護充滿熱情,發表無數演講並撰寫了許多關於必要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的文章。2007年,他寫了一篇題為〈致命的自滿〉(This Fatal Complacency)的文章,談到了氣候變遷對南方世界(指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的開發中國家)和貧困社區的影響令人擔憂,因為彼時北美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尚未面臨極端氣候造成的影響。
除了要求死後遺體葬法要環保之外,屠圖還有其他囑咐,確保葬禮和他在世時一樣簡樸。他的遺體安放在一個簡單的松木棺材中,他的基金會「屠圖大主教智慧財產信託」表示,這是應他「最便宜」的要求找到的棺木。
比火葬更溫和更環保
屠圖的遺體採用一種被認為是比火葬更環保的「水葬法」(aquamation)處理。透過「鹼性水解」(alkaline hydrolysis),將遺體置於加壓金屬圓筒艙中,浸入水和氫氧化鉀之類強鹼的混合液中,然後加熱到150攝氏度左右三到四個小時。
這個過程會把除骨頭以外的所有東西液化,骨頭在烤箱中乾燥並粉碎成白色粉末,最後放入甕中交給死者親屬。
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北美火葬協會(CANA)的說法,水葬法有時被稱為無焰火葬。
美國研究員菲利普・奧爾森(Philip R Olson)說,這種方法最初是在1990年代初期開發的,作為一種丟棄實驗使用的動物屍體的方法,亦因其有效且衛生,在狂牛症流行期間用來處理牛隻。
在2000年代,美國醫學院用鹼性水解來處理來處理捐贈的大體,後來才進入殯葬行業。
隨著全球城市地區的墓地變得越來越稀少而昂貴,水葬法變成明顯吸引人的選擇。倡導水葬法的人說,水葬比傳統火葬消耗的能源少五倍,排放的溫室氣體更減少了約35%。
從南非解放運動中崛起的道德巨人
屠圖出生在約翰尼斯堡西南方160公里的農業小鎮,父親是校長,母親是家庭幫傭。在成為英國國教牧師之前,他原本是打算培訓成為教師。他在成為神職人員後四處旅行,獲得了倫敦國王學院的神學碩士學位。雖然直到1970年代中期,他才在南非解放運動中作為一號人物脫穎而出,但他產生的影響卻不可限量,從此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人物。
1984年,激情、感性、有魅力且善於表達的屠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為支持撤資運動發聲,因而遭受種族隔離政權支持者的憎恨,認為他是叛徒、煽動問題的人。撤資運動始於1960年代,目的在於抵制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但直到1980年代才大規模開展。1986年,美國以聯邦立法的形式推行了撤資行動,據信,該行動迫使南非政府開始就種族隔離問題進行談判,並最終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
面對敵人,屠圖不僅靠著機智和打不倒的鬥志逢凶化吉,還深受大眾的敬愛。1986年,他被任命為開普敦大主教,成為南非聖公會的領袖。
屠圖一直與現今的執政黨非洲民族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保持距離,非洲民族議會是解放運動的先鋒,現在已經在南非掌權了20多年。他拒絕支持非洲民族議會的武裝抗爭,以及對於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領導人的無條件支持。
不過,屠圖倒是贊同曼德拉的多種族社會願景——在多種族社會中,所有社群共同生活,沒有仇恨或歧視——還創造了「彩虹國家」(rainbow nation,又譯彩虹之國)一詞來描述這一願景。
擔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為受害者落淚
在1994年南非首次自由選舉之後,成為南非總統的曼德拉要求屠圖擔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的主席,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是對種族隔離時代侵犯人權行為的聽證會,充滿爭議且情緒化。
擔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被描述為「屠圖職業生涯的高潮」。放眼全球,南非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亦被譽為是為治癒深刻歷史創傷首開先河。
然而,屠圖卻為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經歷感到非常痛苦。來自白人右翼、一些主流自由派和非洲民族議會的猛烈批評,讓屠圖覺得悲傷和困惑。日復一日聆聽可怕證詞也給他帶來了深深的情緒壓力,直到電視機前的觀眾看見這位堅強、機智的神職人員將頭埋在手中哭泣。
密友曼德拉形容:「屠圖的聲音將永遠是無聲者的聲音」
1990年代後期,患有前列腺癌的屠圖開始花更多時間陪伴他60歲的妻子、4個孩子和無數的孫子。他繼續批評非洲民族議會,導致2013年曼德拉的國葬時他最初遭到排除在外。屠圖無法出席引發了公眾強烈抗議。屠圖後來說他「很受傷」。
就算生病了,屠圖對世事仍然相當關心,並積極利用他德高望重的身分來改變現狀。2015年,他發起了一份請願書,敦促全球領導人在35年內建立一個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世界,並得到全球超過30萬人的支持。請願書將氣候變遷描述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道德挑戰」。
他還公開反對烏干達的反同性戀法律,並支持安樂死。
住在索韋托(Soweto)屠圖家附近,亦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曼德拉,曾經這麼形容這位密友:「時而強硬,時而溫柔,從不害怕,很少不幽默」。他補充說:「戴斯蒙・屠圖的聲音,將永遠是無聲者的聲音。」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