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宣布成立Sony Mobility進軍電動車市場,運用影像感測器優勢發展4級自動駕駛系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索尼 (Sony )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展」(CES 2022) 表示 ,為發展電動車業務,將於春天創設名為「Sony Mobility」的新公司,並且發展4級自動駕駛系統。
索尼(Sony)於1月6日在2022年消費電子大展(CES 2022)投下震撼彈,宣布成立新公司Sony Mobility,進攻電動車市場,並運用索尼在影像感測器及電玩娛樂產業的優勢,目標發展4級自動駕駛系統,激勵股價大漲逾4%。
索尼宣布以自己的品牌製造電動車
氣候變遷成為全球首要面對的問題,為了減少碳排放,各國紛紛開始制定燃油車的銷售禁止年限,英國於2020年11月率先宣布2030年禁止燃油汽車。根據勤業眾信報告指出,電動車市場未來十年會以29%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成長。
電動車已經成為智慧型手機後最重要的產業。昨(6)日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索尼向外界展示,一款全新的全輪驅動七座電動SUV原型車,引起現場媒體注目。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早在2019年索尼已經向外界展示過一款電動轎車,當時他們說並不打算販賣該款電動車,僅是向外界說明「影像感測器」(CIS),未來可以應用於自動駕駛系統。
不過,報導稱,索尼正在計畫以自己的品牌製造電動車,不僅是向其他車商提供技術而已,該公司表示,將在今年春季成為一家名為Sony Mobility的公司。
2020年9月,索尼執行長吉田憲一郎(Kenichiro Yoshida)已經透露對電動車產業濃厚的興趣,他說:「多年來一直感覺,索尼生產PlayStation遊戲機和其它電子產品的公司應該製造一些『能夠動』的產品」。
如今,田憲一郎在昨日的CES正式坦言:「我們相信,索尼作為一家具創造性的娛樂公司,在重新定義移動領域方面佔據優勢」。報導稱,和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電動車活動部件較少,更依賴軟體控制,讓索尼更容易進入產業。
自動駕駛成新藍海,影像感測器是關鍵
台灣影像感測器大廠從業人員告訴《關鍵評論網》,影像感測器對於電動車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電動車除了在動力、機械結構上和傳統汽車不同以外,內在軟體、自駕系統,更是各家廠商著墨的重點。
而要讓自駕系統完善,必須要靠影像感測器輔助。他強調,影像感測器有4個主要零件構成,分別是鏡頭、濾光片、畫素設計還有光電二極體,要讓零組件(光電)互相輔助運作,技術含量非常高,而索尼正是這個技術的領導者。
台灣經濟部技術處發布報告指出,自動駕駛可分為6種等級(0至6級),跨越了第3等級以上才算進入自動駕駛的門檻,5級則是進入到「完全自動」,不需要靠人為輔助,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
報告稱,以台灣自製的電動巴士而言,是以「車為主,人為輔」的高階自動駕駛車(3至4級間),只需要按照預定的路線行駛,自駕車的普及領域,可能會先落地於公共運輸上,而採用的感測數量大約為15至20個。
影像感應器成為索尼邁向電動車產業的重要基礎,昨日索尼展示的原型車中安裝了40個影像感測器,他們強調,最終目標是提供4級自動駕駛。消息公布後,周三索尼股價在東京市場,收盤上漲3.7%。
延伸閱讀:
- 瑞典Northvolt電池超級工廠接300億美元訂單,「一條龍服務」叫戰特斯拉、力拚亞洲6大電池廠
- 福特118年來最大單筆投資,攜手韓國SK集團在美打造114億美元電動車電池工廠
- 豐田10年90億美元打造電池工廠,目標年賣200萬輛電動車,台廠供應鏈備戰搶商機
- 蘋果發展Apple Car接洽中國電池大廠,電動車產業成中美角力戰場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站穩拉丁美洲,再強攻印度市場,目標2030年市占率達40% 2月前
-
Sony與Honda合資推出電動車AFEELA,並與遊戲大廠Epic Games合作在車內打造虛擬世界 2月前
-
比亞迪今年前3季登全球電動車銷售冠軍,但特斯拉的淨利是其7倍 5月前
-
比亞迪電池和車用晶片垂直整合成功,疫情期間銷售三級跳,有望挑戰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7月前
-
(更新)國際鎳價單日飆漲111%,創下35年來最大漲幅,重擊不銹鋼、電動車產業 1年前
-
跟進美國制裁:日本限制影像感測器出口,精準打擊俄羅斯無人軍武生產 1年前
-
歐洲去年電動車銷量首次超越柴油車,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年底完工,將進一步搶攻市佔 1年前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