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sam tao CC BY 2.0
年節將近,為保障食品安全,台北市衛生局抽驗北市醃漬蔬菜、蜜餞食品及脫水蔬果等三大類年節食品共計100件,發現14件品質檢驗不符規定,其中以醃漬蔬菜添加苯甲酸(防腐劑)、二氧化硫(漂白劑)等化學物質超標的比例最高。衛生局表示,將對違規廠商開罰,並要求產品盡速下架。
北市不合格年貨大抽查,醃漬蔬菜、蜜餞都上榜
台北市衛生局公布103年第一波年節食品抽驗結果(PDF檔),抽查範圍包含全市便利商店、大賣場、傳統市場、休閒零食專賣店、迪化街商圈等零售批發地點。檢驗結果分析顯示(PDF檔),醃漬蔬菜不合格率24.4%最高(11件/45件),違規原因以防腐劑苯甲酸超量為主,其次為蜜餞食品6%(3件/50件),以糖精超量為主;另有6件食品標示不合規定(PDF檔)。
台北市食藥處處長邱秀儀表示,本次檢驗重點為食品中的防腐劑、甜味劑、著色劑、漂白劑及甲醛等含量,其中「家樂食品廠」製造的「酸菜心」屬於累犯產品,去年被檢出漂白劑二氧化硫超標,今年於相同的抽驗地點(頂好超市之致遠分公司)再次查獲不符規定。
防腐劑、漂白劑和人工甜味充斥,黑心年貨危險多
邱秀儀指出,醃漬蔬菜會隨時間顏色變深,為了使賣相好看,商人便添加漂白劑二氧化硫,食入過量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症狀。尤其是氣喘病的患者, 若食用含有超量亞硫酸鹽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之過敏反應,引發哮喘與呼吸困難。
至於多數醃漬蔬菜和蜜餞檢出的苯甲酸,則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劑,添加至食品中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若長期食用添加過量防腐劑食品,將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
此外,不合格食品中也含有超標的人工調味劑,如「糖精」以及俗稱「甜精」的「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鹽」,因可提供食品的甜味,常見於蜜餞、瓜子、碳酸飲料、代糖錠劑、粉末及特殊營養食品等,不過若食用過量,常會引起口乾、胃酸過多,也可能增加腎功能負擔。
衛生局最後表示,違規食品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移送所轄縣市衛生局進行後續稽查與開罰,最高可處製造業者或責任廠商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或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並令違規產品限期回收改正,改正之前不得繼續販賣。
經濟部重視食安,將於春節前完成GMP認證食品審查
此外,經濟部也趕在農曆春節前進行GMP認證食品審查。經濟部表示,截至2013年10月28日為止,通過GMP認證的年貨產品共有3,622項,本月3日已確認其中包括黃豆加工食品類、粉狀嬰兒配方食品類、水產加工食品類、肉類加工食品類、冷藏調理食品類、糖果類、烘焙食品類、調味醬類等8大類、422項GMP認證產品全數合格,民眾可安心食用。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指出,其餘GMP認證產品將會在1月28日前完成檢驗。而2015年新GMP認證措施即將上路,將落實源頭管理、追蹤管理強化的原則,並配合品保驗證制度,與國際接軌,而在正式實施前,廠商可有1年的緩衝期。
北市府提供年貨挑選指南,消費者可參考採納
台北市政府也提醒消費者採購年節食品時,可參考年貨聰明採購法,同時把握以下原則選購,才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1. 不買來路不明之食品,可請業者提供發票或收據。
2. 「三不原則」:(1)標示不清楚者不買(2)過於鮮豔不買(3)有異味者不買。
並善用眼、耳、鼻、口檢查。視覺-注意顏色是否過於鮮豔;觸覺-注意食品脆度,是否有過於潮濕或軟爛;嗅覺-注意是否有霉味、或其他食品不應有之氣味;味覺-注意食品品嚐起來是否有怪味道。
3. 儘量選擇完整包裝的食品,並注意中文標示的完整性(須標示品名、內容物名稱及重量、食品添加物名稱、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廠商地址、有效日期及原產地),並儘量選購標有GMP、CAS等優良食品標示之食品。
4. 散裝即食食品(例如:魷魚絲、牛肉乾、糖果等)應加蓋販售,防止蒼蠅、蟑螂等病媒及灰塵或飛沫之汙染。
5. 留意販售場所環境是否清潔衛生,食材是否與地面及牆面保持適當距離。
6. 留意工作人員處理即食食品時是否配戴手套或使用乾淨器具拿取,預防遭到細菌污染。
7. 不要相信誇大、易生誤解或涉及醫療效能的食品標示、廣告、宣傳單等。
8. 購買冷凍、冷藏之食品時,應購買符合標示上保存溫度之食品(如:花枝丸應放置於有冷凍冰塊或冰寶冷藏(凍)箱中,較能保持產品新鮮度),並且不購買置於室溫過久之展示品。
9. 完整包裝或散裝食品皆應儘早食用完畢,以確保食品新鮮及安全衛生。
10. 除了食品安全衛生外,春節期間餐餐大魚大肉,脂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民眾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飲食均衡,並多攝取蔬菜水果。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