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溺於「謎片」無法自拔?新創公司REMOJO號稱90天內幫助你脫離「慾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有想戒斷「手機成癮」的APP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都只是「阻止」我們去接觸網路,對REMOJO的創辦人來說,擺脫色情網站的方法,要從「阻隔」與「扶持」雙管齊下,而且相同地架構,還可用於解決一系列現代人的成癮性和強迫症。
新創公司REMOJO的創辦人以前喜歡看謎片,看到自己都覺得很後悔,想要重新振作起來。但這個問題不像想戒菸或戒酒,可以大方侃侃而談,於是他上社交網站Reddit討拍尋求慰藉。這才發覺和他同樣想法的人真不少,一下子發現了商機,潛在客戶高達130萬人。正所謂「謎海無涯,回頭是岸」,沒想到一上岸就讓他挖到了「金礦」。
創新點:用AI阻斷來源,用「問責夥伴」相互打氣,90天內徹底改掉「壞習慣」
現有想戒斷「手機成癮」的APP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都只是「阻止」我們去接觸網路
在這網路發達的時代,人們上網的時間愈來愈多,加上iPhone等智慧型手機的普遍,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瀏覽網頁,或透過社交媒體與朋友交談。平均而言,我們每10分鐘看一次手機,一天查看手機96次,每天消耗在手機上面的時間超過13個小時。但你是否想過,如果能減少上網及看手機的時間,把時間花在其他用途,你的人生會有什麼改變?
現在已經有許多APP可以協助人們控制上網的時間,做好時間管理。例如一款名為「專注森林」(Forest)的APP,藉由對種樹的成就感及責任感,鼓勵人們短暫離開手機誘惑。使用時先將臉書、Reddit等會讓你分心的網站列為「黑名單」,然後打開「專注森林」種下一顆樹苗,接著關閉手機開始做事,30分鐘後樹苗就會長成大樹。但如果你在30分鐘內因受不了而進入黑名單上的網站,則這棵樹就會枯萎而無法長大。
還有一款名為「Flat Tomato」的APP也有很多人用,它本質上是一個「番茄鐘」,規則很簡單:每工作25分鐘得到一個番茄,之後休息5分鐘;每得到4個番茄,便休息15分鐘。這款APP在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接受媒體訪問,提到自己採用「番茄鐘」的方式來工作後,更是聲名大噪。
但這些APP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都只是「阻止」我們去接觸網路,沒有問我們為什麼會「手機成癮」,沉迷在網路上面,以及沉迷在哪些網站上?所以當31歲的英國人Jack Jenkins想要戒除網路成癮時,他沒有選擇戒除網路,反而先上Reddit的主題討論區(Subreddit),和網友們討論他的問題。
結果發現和他有同樣困擾的人還真不少,在Subreddit上有130萬人。他們都渴望與Jenkins交談,並分享人物故事和訊息,以及他們多麼渴望找到解決的方法-戒掉色情片。
Reddit基本上是一個電子佈告欄系統(類似我們的PTT),論壇上面的鄉民在2021年因為不滿放空機構嗆聲說「買GameStop股票是輸家」,於是號召散戶投資者團結起來軋空投資大戶,造成放空機構損失慘重,史稱「遊戲驛站軋空事件」,被視為是一場「史詩級」的軋空。
Jenkins在Reddit上也同樣感受到鄉民強大的支持力量,讓他驚覺到問題的嚴重性和潛在的商業機會。於是在發現有這麼多潛在客戶後,他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並且在2019年成立了解決問題的平台——REMOJO。

擺脫色情網站的方法,要從「阻隔」與「扶持」雙管齊下
瀏覽色情網站,看色情片,現在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很多公司怕員工上班「分心」,都設有過濾軟體,避免浪費公司資源;201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也發生過現場直播新聞時,卻意外拍到員工正在看色情片的糗事,足見這個現象的普遍性。
Jenkins說,瀏覽色情網站基本上是所有35歲以下男性的「壞習慣」,雖然不至於上癮或毀了生活,但多少會影響到學習成長。有些人可能有嚴重的成癮性,以至於可能每天看 3-7 個小時的色情片,而這就會嚴重影響到生活。
REMOJO協助人們擺脫色情網站的方法是從「阻隔」與「扶持」雙管齊下,這個方法來自於Paula Hall博士,她是研究色情和性成癮方面的先驅之一。Paula Hall認為克服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信心、決心及毅力,因此不能只靠阻隔來源,還要在治療的過程中,透過互相關心,相互幫忙,一起渡過難關,協助人們建立自信心。她用這些原則建立了她的治療模型,REMOJO也依這些原則設計了他們的APP。
(Paula Hall博士在TEDx的演說)
REMOJO讓用戶可以在他們的智慧手機上,自己設定要阻隔的色情内容。這些內容不限來自於色情網站,還可以包括社交媒體,或是來自於其他媒體上的色情內容。當定義好什麼是色情內容之後,REMOJO便透過人工智慧識別色情內容,執行過濾及阻隔的作業。這個軟體未來還會加入視覺和音頻的檢測,以便用戶如果想要觀看色情內容時,能即時進行干預與攔截。
除了斷絕色情來源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改變用戶的思維及行為模式,讓他們從心裡,徹底的戒掉想要看色情影片的企圖。這就牽涉到行為改變的課程,例如舉辦「認知行為療法」課程(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ourses),簡稱CBT課程。還有,建立廣泛的相互扶持的社群關係。
REMOJO的APP提供一系列的課程及學習途徑,包括播客採訪、引導式冥想,以及匿名造訪線上社群。用戶還能透過APP建立自己的「問責夥伴」(Accountability Partners),這個「問責夥伴」是指在用戶決定要進行改變時,幫助他,並且指導他的人。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