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鄰在側》:跨越國界的不對等國力,對緬甸政局及與中泰的關係都舉足輕重

《強鄰在側》:跨越國界的不對等國力,對緬甸政局及與中泰的關係都舉足輕重
2020年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緬甸首都奈比多,由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接待。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其外交政策一向推崇「不干涉別國內政」, 尤其對於譴責威權政府暴力行為三緘其口。所以當中國和俄羅斯在安理會對緬聲明裏抹去譴責政變等字眼時,中國一下成為緬甸國內民憤的眾矢之的,社交媒體上充斥針對中國及其在緬投資的負面情緒

文: 韓恩澤

2021年2月1日緬甸又一次發生軍事政變。這是緬甸在2010年軍政府轉型為民政府之後的又一次軍人攝政。軍方電台宣布,以全民盟去年11月全國大選舞弊為由,宣布不承認選舉的結果,同時號稱緬甸軍方在現有憲法下有權接管,軍委主席大將軍敏昂萊接手主持大局。翁山蘇姬和全民盟的其他政治要員則受囚獄之災,緬甸局勢一下變得空前緊張。

這一次政變其實來的有些突然,之前也沒有什麼徵兆。畢竟,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隨著2010年之後緬甸政治經濟的開放,軍方其實可以說是一個最大的得利者。軍方不僅在政治上控制25%的議會席位,從而保證其否決權。與此同時,軍隊在社會經濟全方位滲透控制,所以緬甸開放後經濟快速增長,對於軍方及其領導人和家屬來說,應該有很多人從中謀取了暴利。所以,當這一次軍方又宣布政變,從而造成了國內局勢大動盪和國際形勢危機四伏, 其原因著實有點令人費解。

估計軍方也沒料到這次政變造成的社會反彈會如此強烈。將軍們本來可能以為時機不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和西方各國都自顧不暇,哪會有多餘的關注力放在緬甸?當然,軍方也沒預料到,緬甸社會的反抗會這麼劇烈。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愚蠢的錯誤,完全誤判了過去十年政治經濟開放造成的社會大整型與變遷。在過去十年裏,緬甸政治逐漸開放,經濟獲得快速增長,在這期間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尤其珍惜現在自由開放的生活,無法接受回到過去的時代倒退。所以當政變發生,整個緬甸社會都加入公民抗議運動,強力反抗軍政府的統治。

RTXECWY1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2021年7月14日,一群婦女在抗議緬甸軍事政變時手持火把。

然而,軍政府的暴力鎮壓日趨血腥。緬甸各大小城市出現巷戰,軍警士兵對手無寸鐵的平民大開殺戮。一場人道主義的悲劇又在緬甸上演,然而國際社會對緬甸政局動盪的回應軟弱無力。媒體關注焦點也放在緬甸最大的鄰國,揣測中國如何出招應對。

中國作為緬甸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外資投資來源,在緬的利益巨大,同時國內對緬外交口又多而錯綜複雜。中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其外交政策一向推崇「不干涉別國內政」, 尤其對於譴責威權政府暴力行為三緘其口。所以當中國和俄羅斯在安理會對緬聲明裏抹去譴責政變等字眼時,中國一下成為緬甸國內民憤的眾矢之的,社交媒體上充斥針對中國及其在緬投資的負面情緒,全民反華浪潮一觸即發。

Kyaw_Moe_Tun
Photo Credit: VOA Burmese
緬甸大使覺莫敦(Kyaw Moe Tun)在聯合國會議出三指反威權手勢。

緬甸反華排華的歷史由來已久。緬甸國族主義的建構從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很強的仇恨排外傾向,再加上中國共產黨在冷戰期間曾支持緬甸共產黨,緬甸內政深受其北邊鄰國的影響。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近幾十年來對緬的經濟滲透支配極其深刻,緬甸國內民眾對於所謂中國對緬資源掠奪也十分反感。的確,緬甸對於應對中國這個強鄰一直是束手無策。此描述也同樣適用緬甸同其另一強鄰泰國之間又愛又恨的關係。毋庸置疑的是,緬甸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也深受其鄰國影響。

本書講述的就是緬甸及強鄰中國和泰國的近現代關係,尤其聚焦中、緬、泰三國交界的邊區,詳盡描繪這三個國家邊區地帶的國家建構及國族建構進程。書中爬梳了各國國家、國族建構差異的歷史發展及當代樣貌,藉此強調跨越國界的不對等國力關係,如何深深影響邊區地帶的政治結構方式,又如何深深影響國家整合和國族認同建構的多樣結果。從後文可以看到,這個國家整合和國族認同建構的過程,對於我們了解現今緬甸國內政局及其與中、泰兩國的關係都舉足輕重。

這片橫跨東南亞大陸和中國西南地區之間的高地,山巒綿亙、人煙稀少,並且民族十分多樣。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這片高地和在此生活的人民遠離中央集權國家。然而,過去受限於山區地形障礙而隔絕於世,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這片高地已成為現代國家滲透的目標。通過現代化的武力、交通和科技,擁有著建立民族國家的雄心,這些國家努力進入這片偏遠區域並鞏固其控制。然而,這些現代化國家和國族建構的進程究竟是如何在這片邊區高地進行的,尚未得到全面的檢視。事實上,很少人關注並比較分析在東南亞高地邊界區域中,不同國家之間的國家和國族建構進程及其變化原因。

今天,當我們看著緬甸與中國和泰國的邊界時,可以發現中、泰明顯各自鞏固了邊境主權,並跨越邊境將其經濟和文化影響投射到緬甸一側的相鄰地區。中、泰的國族建構也相對成功,因為越來越多邊境民族認同自身為中國公民或泰國公民。而緬甸政府則持續面臨族群叛亂、地方武裝遍布其邊疆地帶的狀況,民族建構進程也屢受衝擊。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橫跨共同邊境的國家和民族建構之不同?為何緬甸政府無法在其領土內完全壟斷暴力?為何中國西南或泰國北部並未發生國家分裂的情形?

i08kht7nzs288suzldbjcbx7c3vhsf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6年的彬龍會議(Panglong Conference)。彬龍會議源自1947年簽署的《彬龍協議》,內容為緬甸各少數民族地區享有民主國家的各項公民權利與特權。

拙著《強鄰在側》英文版於2019 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表。書中提供了一個歷史比較論述,聚焦討論在中國和東南亞邊境高山地區的國家及國族建構進程。該書旨在闡述一個理論性問題,即國家和國族的建構應被視為跨越國家邊界的一個互動性過程,與現有主要關注單一國家之研究不同,論述的是一個國家和國族的建構如何跨越邊界影響他國,以及被他國的建構過程所影響。本書對中國、緬甸以及泰國邊境之間國家和國族建構的現代歷史,進行了豐富詳盡的介紹。同時,也旨在消除隔離中國研究與東南亞研究的障礙,且強調中國和東南亞如何緊密連結。

近來中、美關係的平衡日漸打破,大國競爭也越演越烈。雖然現時中、美競爭焦點聚集在香港、台灣和南海,但東南亞其實一直都是中、美競爭之前沿陣地。所以,了解東南亞的歷史和現狀都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為中、美角逐做好準備。

從二戰結束開始,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殘軍兵敗雲南入侵緬甸,在1950和1960年代長期占據緬甸東撣邦。因毒品和軍火貿易而臭名昭著的金三角就可以追溯到這段不光采的冷戰歷史。在美國中情局的支持下,通過台灣和泰國的供給,國民黨軍隊駐紮緬甸對中國大陸西南邊疆不時進行武裝騷擾。在緬甸,國民黨軍隊的入侵加強了緬甸軍方相對於平民政府的力量,為接下來數十年的軍事統治奠下基礎。

冷戰期間的東南亞同時還充斥著很大規模的共產武裝革命。在國際共產主義和反共產主義的對抗衝擊下,東南亞的中南半島首當其衝成為美國武力介入的戰場。與此同時,很多當地政府也面臨國內武裝起義的威脅。從馬來亞到泰國,從菲律賓到緬甸,各個國家都有本國的共產黨得到國際共產,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支持,進而反動威脅其政權的軍事行動。

就是因為在這樣錯綜複雜的大國競爭關係下,我們才需要理解解釋東南亞國家的內政外交時,為什麼需要著重考慮到冷戰期間國際地區的戰略角逐。缺乏對中國和東南亞關係的了解,很多時候就無法解釋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關係和國內政策的制定。

RTS2YU5O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2020年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緬甸首都奈比多,由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接待。

不同於美國,中國和東南亞互為鄰里,也有很長的互動歷史, 尤其是華人下南洋的移民歷史,使中國與華人華僑及當地國家之間的關係既密切又複雜。雖然地理位置那麼接近,然而中文學術界對東南亞的研究並未具有規模及深度。從政治學到國際關係,從歷史學到人類學等,大部分中國大陸及台灣和香港學者,往往視角落在中國本身或其他大國(例如,歐、美、日、俄),反而對自身周邊的這些「小國」缺乏興趣與了解。這也表現在現有教育研究體制下, 對東南亞國家語言和歷史文化教學的欠缺。

同時,很多對於中國邊疆研究的著作,焦點大部分其實也只侷限於中國境內,現有的文獻著作很少突破邊界,把中國和其他鄰國放在一起。拙著正是在此突破了中國研究的侷限,把視角帶到中國和鄰國在邊疆的互動上,以一個跨邊境的敘事方式,做出理論和方法上的貢獻。

本文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書籍介紹

本文為《強鄰在側:中泰邊區博弈下緬甸的國家命運》中譯版序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作者:韓恩澤

翻譯:林紋沛

一國的失敗,往往是他國成功所造成的結果。

拉咱像個平凡無奇的中國城鎮。

主要流通的貨幣是人民幣,手機網路也是中國的網路。

拉咱隸屬緬甸領土,緬甸國家主權卻並未觸及此地―為何如此?

本書講述緬甸及其強鄰中國和泰國的近現代關係,尤其聚焦中、緬、泰三國交界的邊區。書中爬梳了各國國族建構差異的歷史發展及當代樣貌。本書突破傳統以單一國家的研究焦點,超越國界的限制,採取「鄰域效應」為理論視角,強調跨越國界的不對等國力關係,如何深深影響邊區地帶的政治結構方式,以及國家整合和國族認同的建構。對於現今緬甸國內政局及其與中、泰兩國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嶄新的理解途徑。

強鄰在側_FC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