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噴火51年,土庫曼總統下令關閉奇景「地獄之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土庫曼總統列舉了環境和經濟問題,天然氣多年來一直在燃燒,損害了環境和當地居民的健康,另外也讓土庫曼失去可以銷往國外的寶貴商品。
中亞國家土庫曼境內一處被稱為「地獄之門」的天然氣坑,自1971年起在卡拉庫姆沙漠(Karakum Desert)中燃燒,至今已經51年,成為當地知名的觀光景點。不過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Gurbanguly Berdymuhamedov)近日下令將火勢撲滅,「地獄之門」即將關閉。
土庫曼境內、偏遠的卡拉庫姆沙漠中,有一處24小時不間斷在燃燒的火坑。此天然氣坑寬70公尺、深20公尺,2018年,該國正式將其更名為「卡拉庫姆之光」。
Cit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ncerns, President Gurbanguly Berdymukhamedov appeared on state television Saturday telling officials to put out the flames at the Darvaza gas crater in the middle of the vast Karakum desert. | via @AFP pic.twitter.com/Ks47uI7mOi
— The Philippine Star (@PhilippineStar) January 9, 2022
火坑燃燒的原因未知,當地地質學家認為,這是在1971年蘇聯鑽井作業時發生崩塌、造成天然氣坑,面對不斷噴出的高壓天然氣,地質學家為避免甲烷擴散而將氣坑點火,自此該處一直連續燃燒,原先估計很快就會燒盡,未料燃燒長達50年,至今仍持續吐出火焰,黑夜中便形成美麗又有如地獄入口的景象,因此又有「地獄之門」之稱。
В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е потушат газовый кратер, горящий более 50 летhttps://t.co/MVBdmCsxLd pic.twitter.com/z2z6nmcKIv
— Turkmenportal (@turkmenportal) January 7, 2022
由於這項奇特的景色,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不可能的冒險》其中一集「火焰之坑」就是以地獄之門為主角。探險家喬治・科羅尼斯(George Kourounis)在2013年進入地獄之門,成為了第一個踏足這個氣坑底部的人,並在充滿天然氣的高溫環境發現有微生物,這有助於闡明生命是否能在宇宙其他類似環境中生存。雖然此天然氣坑處偏僻,但每年仍吸引不少旅客慕名而來。
土庫曼國家電視台報導,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在內閣會議上指示,想辦法撲滅天然氣坑中的大火。總統列舉了環境和經濟問題,天然氣多年來一直在燃燒,損害了環境和當地居民的健康,另外也讓土庫曼失去可以銷往國外的寶貴商品。
別爾德穆哈梅多夫表示:「我們正在失去寶貴的自然資源,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可觀的利潤,並將其用於改善我們人民的福利。」
土庫曼擁有世界第四大的天然氣儲量,主要銷往俄羅斯和中國。俄羅斯曾是土庫曼天然氣的主要進口國,直到2010年被中國取代。2021年初,中國國有企業中油開始在土庫曼建設大型天然氣井。
長久以來,土庫曼只有一條蘇聯時期修建的天然氣管線,最主要就是為了服務俄羅斯及其他盟國。土庫曼未來也希望通過阿富汗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出口天然氣。不過,土庫曼-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TAPI)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已經停滯多年。
「地獄之門」雖然是土庫曼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但這個中亞國家的旅遊業並沒有蓬勃發展,每年外國遊客不到萬人,可能也是別爾德穆哈梅多夫下令撲滅的主要原因。
不過,總統曾在2010年下令專家尋找滅火方法,但仍無法將火勢撲滅。總統指示,在必要時引進外國專家來解決這個問題。
#Turkmenistan, Darvaza
—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Jakiruiux) November 20, 2021
Darvaza is a gas crater in Turkmenistan, which locals and travelers call the door to hell and the gate to hell for its very frightening appearance. In the 70s, geologists discovered a gas accumulation near the village of Darvaza and started drilling a well pic.twitter.com/355nayXBJP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Turkmenistan plans to extinguish vast gas crater fire dubbed ‘Gateway to hell’(The Guardian)
- Turkmenistan plans to close its 'Gateway to Hell'(BBC)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影音】整理數十萬張空拍影像,就像一場馬拉松: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影像為環境發聲」是齊柏林畢生在做的事,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要接力做下去的事。打造一座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讓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資產得以傳承世代,「數位典藏」計畫需要你我一同支持響應。
2017年,《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匆匆離開這個世界,留下無數珍貴空拍影像資產;這些跨越1990年代到2017年、長達25年台灣自然與人文地景變遷的真實紀錄,不只保留了台灣之美,更在學術研究、環保倡議和環境教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然而,龐大的影像素材需要經過「數位典藏」才能被有效應用,因此「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承接數位典藏的使命,讓齊導畢生的心血,能夠世代傳承,發揮永續的影響力。經過兩年的摸索,基金會最終研擬出最合適的數位典藏計畫,不只將齊導作品數位化、分類歸檔,更要建置線上影像資料庫,並將繼續記錄台灣的使命傳承下去。
根據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統計,齊柏林導演在空中拍攝超過2500小時所累積的影像,約為10萬張空拍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上千小時的空拍影片;要為如此龐大的影像資料建檔與整理,勢必耗費許多金錢、時間與人力。不過,只要能集結眾人之力,這一場數位典藏人員及專業志工接力的馬拉松,將會是美麗而撼動人心的一段旅程。
「數位典藏」做什麼?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意思是將有保存價值的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諸如攝影、掃描、影音拍攝、全文輸入等)與加上屬性資料等詮釋資料(Metadata),建立數位檔案的形式,作為永久保管儲存。
而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可分為三大工作線,分別為:
- 傳統底片組:挑選底片→掃描成數位檔案→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 數位照片組:挑選照片→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 空拍影片組:挑選影片→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除了要將齊導留下來的影像作品數位化歸檔,數位典藏計畫還包括改版建置「iTaiwan8影像資料庫」,也就是建設完整的線上影像資料庫系統,讓齊導作品更便於靈活運用,也能讓更多世人看見。
飛行2500小時累積的空拍影像,怎麼整理?
- 整理底片/數位掃描
數位典藏組專員詹宇雯的工作,是負責整理傳統底片。即便存放在防潮櫃中,傳統底片仍面臨逐漸老化褪色的壓力,需要與時間賽跑進行數位化保存;然而大多未經篩選的10萬張底片,有些因為直升機震動導致些微的畫面模糊,也有因飛行路線連續較重複的地景構圖,而詹宇雯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精挑,並標註定位和勘誤照片資訊。
「整理底片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人工出錯,因為以前留下的資料可能是齊導或其他志工整理出來、用手寫的,貼紙可能貼錯或資料寫錯。」詹宇雯說起某次經驗,當時有一張台北車站的照片被貼了很多年份,為了找出正確年份,她試圖辨識照片裡招牌跑馬燈上的氣溫、股市市值等資料,交叉比對推斷出正確年份。雖然偶有這種偵探辦案一樣的趣事,但大多數時候是耗費專注度與眼力的過程。
完成底片挑選的階段,接著進到底片掃描數位化。然而,這步驟並不容易,除了整體的影像品質控制與檔案管理,齊柏林導演留下的底片最遠距今至少11年,老化褪色的底片容易出現色彩偏誤,須進行色彩還原,再修掉畫面上的髒點、存成解析度高的數位影像才算完成。

- 建立屬性資料
所謂「建立屬性資料」,其實就是為影像添增各種描述紀錄的資訊,有了這些資訊,龐大的影像資料才能被有效率的搜尋、管理。數位典藏組副組長陳宣穎表示,以齊導拍攝的影像為例,包含:拍攝主題、地點及詮釋地景的關鍵字都屬於此範疇;而其中投入最多時間的便是「定位」和「建立關鍵字」這兩項任務。
「定位」指的是找出拍攝主體所在地點和座標,有時可透過既有的飛行軌跡紀錄來推測,但更多時候是在沒有軌跡紀錄的狀態下,憑藉地理知識及照片上的蛛絲馬跡判讀位置。如果影像拍攝年代久遠,或是地景變化很大,就需要運用更多歷史圖資或佐證資料去搜索、推論。
「我們要一張一張照片判讀,建立屬性資料。像是早期的傳統相機沒有定位功能,常常看到照片中只有一大片山稜線,此時我們就要仔細比對地圖、衛星影像,想辦法查找,盡可能貼近正確。」陳宣穎說。
「建立關鍵字」看起來似乎相對輕鬆,然而事實上,光是決定有哪些關鍵字可以使用,就是一門功夫。第一步必須辨認影像中的景物,例如一塊農田種植的是什麼作物,就必須蒐集其他資料輔助判斷;其次,由於空拍照片尺度不一,在畫面中佔比多大的景物需要設立關鍵字,也需要經過討論訂定規則;最後,還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依據一般人的搜尋習慣設立關鍵字。
因此,在建立屬性資料的過程中,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也特別諮詢多位專家,共同研究規劃出適合台灣空中影像的關鍵字建置邏輯,並以此基礎進行分門別類、校正檢核,確保影像被妥善歸納及運用。

- 影音資料典藏
相較於照片整理,動態影片的典藏工程更為多元複雜。首先,要針對近千小時空拍影片進行盤點,接著進行特殊格式轉檔與備份,再逐步建立邏輯編碼、標示檔案管理方式,以推動後續屬性資料建立。
「影片整理最大的兩個挑戰,其一是影片內容橫跨的範圍很大,導演可能是台中起飛、屏東降落,因此要去判斷每個影片節點的地景定位;其二是飛機上升的垂直範圍很大、晃動又劇烈,有時候會遇到『果凍效應1』致使內容失真。」影音製作組專員鄭宇程說明,由於各時期的影片拍帶檔案格式、影像內容品質、影片時長都不同,大大增加了管理建檔難度。

加入數位典藏的馬拉松,傳承接棒台灣之美
從一步步定義操作流程、統一色彩管理語言、購置影像處理設備等,到培訓志工與實習生、讓人力支援一步到位、避免巨量資料的協作過程中出現錯誤,都是數位典藏計畫的範疇。多元內容創意部副總監王俐文表示,「數位典藏」四個字說來簡單,但過程繁複龐雜,需要所有人一致的專注、耐心、細心、以及熱忱。
「iTaiwan8影像資料庫」作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的目標之一,改版上線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除了完成龐大影像資料的典藏,更大的挑戰是要繼續記錄台灣,讓影像不會只停留在2017年。
「透過影像為環境發聲」是齊導畢生在做的事,也是基金會要接力做下去的事。而數位典藏計畫,就是齊導生命的延續,也是基金會動力的源頭。要打造一座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並不容易,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亟需各界的支持,共同建置屬於台灣最美的影像資料庫。讓我們一起守護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資產,讓土地脈動的珍貴影像得以傳承世代,發揮更多價值。
註1:果凍效應(rolling shutter)是數位相機CMOS感光元件的一種效應,當使用電子快門來拍攝高速移動的物件時,原本垂直的物件拍攝出的畫面卻為傾斜甚至變形。(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