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黃文鉅住在太宰治與莊子之間——從互文「間性」理論讀《太宰治請留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讀這本書時,不應該單純以「太宰治的作品」,作為閱讀前的期待,黃文鉅終究不是太宰治,他超越單一太宰治的色彩,而且對於世界的態度也稍有不同。與其一直把他當做太宰治閱讀,不如把他當做當年那個「感情用事」的黃文鉅來閱讀,才會更加精采。
文:程冠培
黃文鉅,1982年出生的台灣作家。他在八年前(2013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essay)集《感情用事》,《太宰治請留步》是他睽違多年後的最新創作,在這本書中仍然可以看見那位「感情用事」的黃文鉅,這一次他將對於世界的掙扎寫入書中,如同太宰治的文學作品,沉溺於世界的最陰暗處,卻又渴望走向極致的烏托邦世界之中。至於黃文鉅是如何掙扎的,就讓筆者來慢慢說明。
一、全書精神
不幸的人,對別人的不幸很敏感。(太宰治:《人間失格》)
黃文鉅以太宰治為書名,除了致敬太宰治,更重要的是他在太宰治本人與作品中,看見了與自己人生相似處。黃文鉅在書中引用了兩次這句話:「不幸的人,對別人的不幸很敏感」,這句話來自於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許多人相信這是太宰治對於世界的遺書,也是他一生的自傳,我想黃文鉅大概也是如此相信的,所以他在《人間失格》中看見了自己,一樣飽受世界黑暗侵蝕的人,想要突破現況,卻又被現實拉回其中,如同黃文鉅在〈太宰主義〉中寫的:
這幾年我真的衰的像太宰治一樣。戀情多舛,學術失格,職場不遇,家破人亡,經濟窘困(死的死,病的病,殘的殘,窮的窮,衰的衰)(〈太宰主義,頁102)。
黃文鉅將自己的不幸,自白似的書寫著,讀者無法得知他的真實情形(畢竟文學是虛構的),但也能從他的文字中找尋到蛛絲馬跡。他將自己視為不幸的存在,所以敏感的他,將自己與一代文豪太宰治聯結起來,他們都是「厭世」的作家,書寫生命的憂愁,但是他們仍然活著,相信中有一天可以解脫。太宰治以極端的手段訊情而亡,尋求解脫;而黃文鉅則是持續書寫生命,他是「感情用事」的作家,文字就是他「感情用事」的足跡,文學不是他治療自己的方法,如他所言:
有時候文學是觀世音,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更多時候文學是觀落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前者以他者為鏡,共存亡,度苦厄。後者以自我為孽,醃七情,釀六慾(〈沒出息〉,頁227)。
文學是他剖析自我,醞釀感情之地。有感情處即有黃文鉅,他也得以繼續面對自己太宰治式的一生。
二、結構分析
《太宰治請留步》共收錄了十四篇散文,全書的結構,按照黃文鉅的分類,可歸納為三輯:
第一部份是「諧瘍」:這一輯收錄了五篇散文,整體看下來以星座作為貴串五篇的關鍵詞,但實則上每篇都可各自獨立閱讀,不受影響。這一輯中,黃文鉅書寫著他閱讀世界的視點,不論是《紅樓夢》的人物星座,還是臉書社群的演算法運算,抑或是韓國人重視外表的文化現象,都成為黃文鉅看待世界的視點,每一件事都是從細微處緩緩談起,再逐漸加深,最後提出他自己代有詼諧色彩的觀點。
第二部份是「人間失禁」:這一輯同樣收錄了五篇散文,各自獨立,唯一的共同點是都極有太宰治的影子。「人間失禁」很明顯改寫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也如同太宰治一樣,他以「厭世」作為他書寫的筆調,整體讀下來惆悵感連綿,但不同於太宰治的地方是,他總在文章最哀愁之處,忽而自我調侃,忽而幽默詼諧,把一切苦悶輕描淡寫帶過,如同他得太宰治式人生一般,雖然哀愁,卻又想盡辦法說服自己,爬出地獄,尋求救贖。
第三部份是「逆行」:這一輯僅收錄四篇散文,卻是最讓讀者感到窒息的情感之處。這一部份,黃文鉅主動揭露自己人生的最地獄處:對人生的迷茫、母親的憂鬱症與情緒勒索、過往情人的離世等,最痛苦之處,展現出超越太宰治的痛苦,不是太宰治不夠痛苦,而是沒有他人的痛苦得以比自身更痛。黃文鉅以此四篇極度窒息感的文章收尾,帶給讀者遺憾的同時,也如同他的書名一樣:黃文鉅請留步,相信讀完的人,一定都想請他留步,繼續將未完的人生繼續完成,繼續逆行。
三、黃文鉅住在太宰治與莊子之間——從互文「間性」理論讀《太宰治請留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論係由後結構主義者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是在分析文本間互相影響情形的理論,並提出一切的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賦予意義的論點。而互文性從現代主義末期開始,關注的部份是「間性」的研究,也就是文本互相影響的「關係」研究。因此本次筆者將從互文「間性」的視點,來談談黃文鉅《太宰治請留步》與太宰治、莊子間的交互情形。
與太宰治的互文「間性」情形:黃文鉅在書名就果斷搬出了太宰治的名號,理所當然可以發現他與太宰治間緊密的關聯。黃文鉅在書中如此行榮太宰治:
太宰治本人自戀又自卑,早年英姿勃發,確實有本錢「色艷群雄」,愈近中年,好女色、酗酒猛又欠保養,已然一副髮稀齒鬆、未老先衰貌(〈為一張臉去養一身傷〉,頁59)。
太宰治被形容為一位「自戀又自卑」的作家,黃文鉅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太宰治在作品中,書寫最「厭世」的人生態度,同時又都極度渴求超越痛苦的美好新世界,因為自卑的內在,而偽裝出自戀的樣貌,渴求眾人的關注,填補自卑的隱傷;黃文鉅的自戀在於他敢於寫出「厭世」,並將自己化為台灣的太宰治,這樣看似自戀的行為,卻也是他隱藏自卑內在的方法,他自卑自己的家庭、工作、愛情,自卑自己的一生,救贖自卑的方法,正是這樣假裝自戀,等待救贖。
也因此他與太宰治的文章風格,也產生類似的效果,同樣虛構著自己自卑而厭世的人生哲學,同樣讓人感到窒息、憂鬱、哀愁。他們兩位作家可以說是超越時空的同一人,黃文鉅確實如翻譯家陳系美所言:家住太宰治隔壁。
與莊子的互文「間性」情形:當所有讀者極盡可能找尋黃文鉅跟太宰治的互文「間性」時,筆者在閱讀《太宰治請留步》時卻也讀到了莊子的味道,後來在書中也確實發現黃文鉅引用了《莊子》,證實了筆者的發現(因為大家都注意到他與太宰治的互文「間性」情形,不用多談,而被大家忽視的莊子,筆者則會多談一點)。
莊子與黃文鉅的「間性」關係,不是單純的引用《莊子》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黃文鉅的散文寫出了莊子的兩個思想特色: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