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空間、網絡等多元化「數位足跡」應用,將為社會學研究帶來哪些刺激?

文字、空間、網絡等多元化「數位足跡」應用,將為社會學研究帶來哪些刺激?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數位足跡的普遍,給了社會學研究許多創新的機會。學者不但能直接觀察到人類的行為紀錄,而且這些紀錄包含了文字、時間、空間、網絡等多樣的面向。多面向的資訊也能豐富社會學理論,例如將種族關係理論加入空間的層次,或深化社會運動理論的線上網絡結構面向。

文:蕭遠(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小時候曾玩過一個叫做《模擬市民》的遊戲,玩家透過在虛擬世界進行不同的選擇,使遊戲角色以不同的方式經歷一生。在遊戲中,人生所有的面向,從生理需求到世俗成就,甚至是飢餓、成就感、金錢等都能以數值化顯現,由玩家進行追蹤。

今日所處的時代,我們不僅是玩家,同時也像是模擬市民本身。日常生活中許多能想到的面向都已電子化,成為我們的「數位足跡」。例如智慧型手錶可以記錄我們的心跳血氧、信用卡紀錄了我們的消費行為、社群網站上打卡紀錄了我們的旅遊與社交。雖然說「數位人生」的概念已行之有年,但人類行為的數位化在近年來急速增長,遠超乎了過往數位人生所能想像的範疇,而此趨勢只會在未來更有甚之。

在社會學當中,數位足跡的資訊爆炸也對於社會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人們使用這些電子媒體的過程中,留下了他們的想法、行動、溝通過程等等。這些紀錄提供了社會學者一個全新的管道來理解社會行為。本文將談談這些數位足跡在社會學的應用,以及使用數位足跡資訊時應留意哪些事項。

多元化的數位足跡應用研究:文字、空間、網絡

數位足跡對人的紀錄相當豐富,社會學者利用數位足跡的方式也相應多樣。本文從三點談數位足跡帶給社會學什麼樣的刺激。當然,數位足跡在社會學的應用相當多元,本文也只能觸及冰山一角。

1. 文字分析:以社群媒體的紀錄為例

自網際網路出現之後,公開的文字撰寫權利就不限於大眾媒體。在網路出現的早期,部落格、網誌就成了一部分人紀錄想法的地方。而在臉書、推特等社群媒體出現之後,公開撰寫的大眾化,又推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每日有數以百萬計的使用者在他們的社群媒體上紀錄自己的生活、發表對時事的看法、或回應他人的留言。

在社群媒體上的紀錄包含了文字、影像、聲音等不同的面向,但由於影像與聲音在分析上較為困難,以文字分析社群媒體資料的研究仍佔大多數。例如在研究社群媒體對於社會運動的研究中,近年利用文字分析方法的研究漸增。由於使用者中有許多人同時是社運的參與者,透過爬梳使用者對社會運動的描述與互動,社會學者更能理解社運的全貌。

例如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推特上#BlackLivesMatter 、#AllLivesMatter的文字,就催化了運動參與者以及反對運動者的集體認同(Ray et al. 2017)。只要檢視使用者是用#BlackLivesMatter或#AllLivesMatter的文字,就能推知這個使用者對於運動的立場。同時,可以透過計算#BlackLivesMatter與#AllLivesMatter在推特上的數量,理解社運與反動社運兩者在社群媒體上的較勁強度。

再舉一例,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時,許多網路的使用者都在推特、連登論壇等社群媒體上發表自己對運動的看法。有學者就針對這些文字的內容,去理解使用者的道德標準,例如對關懷、公平、忠誠的看法等,以及如何用這些道德標準去檢視香港警察的暴力行為(Wang and Liu 2021)。簡言之、這些學者透過文字去測量社會學的概念(例如集體認同、道德標準等),而與社會科學的理論進行對話。

2. 空間分析:善用「地點」的紀錄

另一個數位足跡研究的重心,在於利用數位足跡的「地點」資訊抓取空間分佈的社會趨勢。舉例而言,許多社群媒體都有「打卡」的功能,而在打卡的過程中,將使用者確切的位置記錄下來。這種紀錄精確到經緯度的小數點以下第五位,且同時紀錄在幾年幾月幾日幾分幾秒打了卡。換言之,數位足跡不僅有空間的資訊、也有時間的紀錄。

當然,不僅社群媒體,手機通話紀錄也有基地台資訊、Email郵件也有IP位址,許多數位足跡都含有對於空間與時間的訊息。學者就透過這些資訊抓取社會的脈動。例如在移民研究中,就有學者透過手機通話位址、Email的IP位址等去測量人群移動的軌跡,進而瞭解哪些地區移民率攀升、而哪些地區移民率下降(Blumenstock 2012; Zagheni and Weber 2012)。

更有潛力的是,學者可以透過地點的資訊,整合數位足跡與非數位足跡的資料。在近期研究中,Kennedy等人(2021)為了瞭解鄰里的種族分布會不會影響租屋市場,抓取了美國租屋網站Craigslist上大批租屋廣告的資料。由於租屋廣告包含了房屋地點的資訊(特別是郵遞區號),Kennedy等人就透過郵遞區號調閱政府資料,查詢房屋所在的鄰里的種族分布,進而研究這些廣告的文字是否會根據鄰里的種族分布而進行變化。

如圖一所示,Kennedy等人發現依照鄰里種族分布的不同,租屋文字著重的面向也不同。在主要種族為非白人的鄰里中(Majority non-White),租屋文字更著重交通的面向。同時,在白人為主的鄰里中,租屋廣告更重視「優質鄰里的魅力」(vintage charm)。換言之,Kennedy等人結合了數位足跡的文字資訊(廣告文字)與空間資訊(房屋的郵遞區號),研究鄰里的種族分布與租屋市場的關聯。

圖一:鄰里種族類別與廣告文字主題關聯分析
圖一:鄰里種族類別與廣告文字主題關聯分析。來自:Kennedy, Ian, Chris Hess, Amandalynne Paullada, and Sarah Chasins. 2021. “Racialized Discourse in Seattle Rental Ad Texts.” Social Forces 99(4):14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