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錯誤】網傳「吃泡麵不能喝可樂,險致命」訊息,經查為假訊息

【錯誤】網傳「吃泡麵不能喝可樂,險致命」訊息,經查為假訊息
Photo Credit: TNL/鄭宇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關「吃泡麵不能喝可樂,險致命」的網傳訊息,經請教家醫科醫師,證實為錯誤資訊。如果是腸胃功能不佳的人,喝碳酸飲料容易脹氣、腸胃不適,但症狀會隨時間改善,不至於致死。

文:Uien

節目意見募集中!歡迎點進問卷填寫建議。

網傳「吃泡麵不能喝可樂,險致命」之訊息,並在可疑訊息查證平台「Cofacts真的假的」之資料庫,收到類似訊息回報:

假新聞會議記錄
Photo Credit: Cofacts真的假的
本編輯資料取自「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採 CC BY-SA 4.0 授權提供。若欲補充資訊請訪問 Cofacts LINE bot https://line.me/ti/p/@cofacts

澄清要點

1.泡麵配可樂,是否真的會致命?

家醫科吳醫師表示,可樂或其他碳酸飲料含有檸檬酸、磷酸、及碳酸(Carbonic acid)。 碳酸進入人體內後,因為溫度升高氣體溶解度下降之故,本就會釋出多量之二氧化碳,正常情況下經由打嗝或放屁的方式排出體外。泡麵本身多孔隙,如果和碳酸飲料混合,會因兩者接觸表面積增加而產生溶出多量二氧化碳,這點類似於曼陀珠的實驗。所以網路上可以查找到相當多泡麵配可樂置於密封袋內產生氣體的影片。

不過吃泡麵配可樂與在密封袋內放入泡麵與可樂是不一樣的。喝下可樂之後,因為在口腔、食道、胃壁有非常多的皺褶(表面積增加),再加上人體體溫的關係,本來就會慢慢釋出二氧化碳。也就是說在一口可樂、一口泡麵的狀態下,可樂都來不及接觸到泡麵就已經把二氧化碳釋放出來。

如果是一口氣吃下大量未咀嚼之泡麵,隨即大口大口喝下大量可樂的狀況,加上本身腸胃功能欠佳,那當然有可能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然而這種情況不是常態,甚至可以說是極端,新聞本身不應該用標題黨而將這兩種食物一併食用汙名化。

民眾應保持平常 心,假若本身沒有腸胃疾病,以正常的吃飯速度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2. 為什麼該男子會有不適之症狀?

本身如果腸胃不好,可能容易脹氣,那本身可樂也不太適合喝。一般正常而言,我們人體都會打嗝出來,萬一真有脹氣情形,我們打嗝就能夠緩解。可樂的氣體溶在汽水裡面就是這麼多,打嗝出來就沒事了,它也不會一直使你產氣,打嗝打不完。

碳酸飲料、含氣飲料喝了都容易胃脹氣,特別是胃腸道蠕動較差的人,容易腹脹,會有肚子不舒服、腸胃不適的情形。可樂本身含有碳酸成分,吃泡麵搭配可樂易使胃部、肚子脹氣,導致腹疼、胃不舒服,但隨時間可自行緩解,不至於致死。(新聞說差點喪命,沒有說真的有人因此喪命。)

3. 原文提到的「醫生、專家」皆無確切指稱人者,無具體佐證資料及說法參考

網路上的文章指稱引述「專家、醫師、營養師」但並未特別指稱姓名,大多是一種假冒專業性的內容,所編輯製作的報導大多也含有不實訊息,請民眾審慎參讀。

遇到假新聞...Tips!

1.收到可疑訊息?善用關鍵字查詢訊息

利用「泡麵」「可樂」「醫生」關鍵字,可搜尋到吃泡麵配可樂、有無專業醫師說法等資訊。吃泡麵配可樂會讓胃部、肚子產氣,腹部會感到不舒服,可能疼痛,但不會因此喪命。搜尋具有可靠來源的資訊後,了解該訊息為不實訊息,也不會轉傳給其他人了。

2.食療訊息多以「一起吃會中毒/致命」「吃/喝什麼有保健功效」等吸引大眾點閱、轉傳。在轉傳之前,先做查核,減少謠言散播的困擾

通常為了刺激點閱率,媒體或內容農場會使用誇張聳動的標題,而身為閱聽者的我們,提醒自己先緩一緩,勿直接轉傳他人或傳到其他群組。正視內文後,搜尋相關資料,查詢經認證的第三方查核報告網站(或是傳訊息給Cofacts真的假的機器人查核)掌握真實確切的資訊。

特別是遇到衛生、保健相關議題,民眾之所以會轉傳該則假訊息,出發點大部分是想將這則重要、攸關健康的消息轉給認識的人,提醒彼此。

此類假訊息最常出現「XX和OO不能一起吃」,像是「香蕉不能配牛奶」、「柿子不能配優酪乳」、「螃蟹和柿子一起吃會中毒」、「茄子蘑菇一起吃會毒死」、「洋蔥和蜂蜜一起吃會傷眼」、「世界黑名單蔬菜/垃圾食物」等等都是相當常見的飲食假訊息。

「一起吃」就會特別嚴重或致命的說法毫無根據,而是跟什麼食物搭配都一樣,都建議適量並均衡飲食,不要過猶不及。

對於沒有確切出處的轉傳文章、看似危言聳聽的媒體報導、社群分享的養生資訊,我們可以先保持中立的態度,不管吃的致不致癌、對身體有沒有幫助,先查證再轉傳。民間療法的內容多出自習俗、迷信、傳說故事、宗教信仰(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療效,或僅為自我安慰的心理效果),是還沒被現代醫學經臨床實驗,所驗證過的傳統醫學藥方或治療方式。

3.看到類似議題的假新聞......

吳醫師建議若是像這樣的謠言,民眾可以先檢視自己的腸胃狀況,再檢視過往經驗,在確定消息之前勿盲目轉傳。聽到聳到標題後先冷靜想一想:假若真有致死疑慮(新聞標題中所謂「不要命」),那政府機關像衛生福利部一定會強力宣導,甚至在泡麵包裝袋上可以看到警語「請勿跟OO一起食用」。運用邏輯來判斷新聞真偽也是重點所在。

延伸閱讀:

刺文化系列|蝦子加南瓜吃了會烙賽?編輯親身體驗農民曆上的食物相剋圖!

專家諮詢:晴天聯合診所 家醫科吳昱維醫師

參考資料:

類似假訊息資料查核:

責任編輯:陳韻安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