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臨場藝術」跨界、斜槓興起,背後原因或許是因為藝術家們的「貧窮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錢的跨領域是跨在形式,而真正的貧窮,不斷累積成了真正的跨領域。在台灣有無數個貧窮的藝術家,也同時有著無數簡單又現實的故事,這些人可能正結束了一天勞累的工作,正在趕回家並準備開電腦趕工下一件藝術創作。
戲劇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作者進大學至今不斷地被問到。從廣義的介紹歌仔戲與舞台劇的不同,解釋幕前與幕後工作的差異,到幾乎於爆氣地吼叫著——進戲劇系不等於要當明星的經驗!我們不停地從環境從藝文生態甚至到自身,思考著「表演」是什麼。
而在表演藝術的生態中,跨界展演成了近十年的間的主流創演形式。單一體材的戲劇與舞蹈,開始與新媒體、科技實驗等領域合作,而美術系統的錄像、視覺藝術者也將現場表演的元素帶進展場。
今日我們可以在美術館欣賞現場表演,也可以在劇場看到大量的錄像作品,形式與場地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而這樣的「跨」似乎正靜悄悄地形成了新一代觀眾,對於表演形式的普遍認知。
2021年12月中旬,作者參與了藝術家李文皓的臨場藝術作品《白蘿蔔蝦皮炒肉絲》,這是一個可愛並帶著些許無奈自嘲的小品,本文將從臨場藝術談起,討論台灣目前「跨界」的生態,並聊聊藝文從業人員的生活現況。

臨場藝術
在參與演出之前,我與多數人一樣對「臨場藝術」(Live Art)一詞感到陌生。在我過往的印象中,這是一個類似於行為藝術的表演形式,開始於英國,並通常伴以前衛大膽的風格傳達較激進的概念。
《Introduction: the what, when and where of live art》文中提到,臨場藝術用於描述英國文化機構中的各種表演實踐(也包含一些歐洲的單位)。在英國,臨場藝術是融合現場表演與多媒體,並基於「時間線」的演出;而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和臨場藝術這兩個詞之間的主要區別爲——表演藝術有傳統的形式,臨場藝術則和涵蓋有較廣的範圍 [1]。
臨場藝術因其特殊的時間性(time-based),作品中的時間通常會等同於觀眾當下的感受,演員所有的行動與情緒是即時且直接的。
The 'time' of live art - its present, live time and its durational time - present challenges to lived and regulated time. [2]
這類型的表演通常會跳脫傳統的鏡框式觀賞方式,偏好於較為開放的場地。在台灣,美術館可能是最常進行臨場或行為藝術的場域,因這類型的表演,通常會含有大量的政治與意識形態訴求,在社會運動的現場也很常見到行為藝術的呈現。
而本次李文皓則選擇將臨場藝術作品《白蘿蔔蝦皮炒肉絲》,以售票的舞台劇商業模式展現。從看到宣傳頁面的第一刻起,「台灣小劇場風格」的主視覺,配上了一段非常不劇場,可以說是很視覺藝術感的文案,我就在這到底是一個行為藝術(但要收錢),還是一場solo單人演出的疑惑中,觀賞了這一段難以界定,卻又無比真實的表演活動。
而最初想要寫本篇文章的動機,也源於這樣曖昧不清的呈現風格。
首先,前文提到臨場藝術通常基於真實環境的時間,本次表演基本上遵循了這樣的邏輯,是以主角烹調「白蘿蔔蝦皮炒肉絲」這一道菜為主體,但有趣的是,又與多數的行為藝術不同,本次的「腳本」其實是有分段的;若以文本而言,所謂的「時間線」如同戲劇表演一樣有著場景的轉換。
在煮菜活動的前後,李文皓加入了幾段生活中細瑣的小事,包含宣告當天菜價、講述作品概念、分享求職經歷等等,這些非線性的場景其實會將整部作品的時間切碎,形成一段又一段的戲劇剪影,而打斷臨場藝術中,觀眾與表演者一同感受當下時間的特殊型態。
而有趣的是,本次作品在時間的感受上並沒有被分割,在那幾段非線性的片段中,創作者很巧妙的將時間的元素放入。以開場的宣告當天菜價為例,雖然這一段與之後的戲劇文本並不直接連貫,但因觀眾聽到的就是真正當天的菜價,在心理上對作品產生了拉入現實的當下感;此外煮水、朗讀與切菜,這些規律又細碎的動作就像秒針一樣,一點一點地建構著當下的時間。
在本次的演出中,創作者的表演系統是很特殊的,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受過基礎演員訓練的身體,但與多數所謂正統的劇場演員不同;不論何種表演系統,演員扮演的不論是某個角色或是自身,都難抹去其身為「人」的存在。
而本次的表演,熟悉錄像作品的觀眾可能會強烈感受到,在每一個片段不論是口白、備菜或是隨音樂起舞,創作者彷彿是一個無機體,而所有的表演,則像是在一個很大的電視中,雖然明明演員就在眼前,並且正在進行一段處於當下的活動,但這同時擁有戲劇肢體、抽離的錄像神態,卻又擁有聚焦於自身的舞蹈情緒。
這樣一個難以界定的表演者,呈現著分段卻又是即時的戲劇行動;其實很像夢境,真實卻抽離、當下又片段,所有分界都在擺盪(between)之間,而這樣的模糊與交融,可能就是臨場藝術的關鍵型態之一。

擺盪(Between)
這樣的擺盪似乎是一種自身的跨界。從自己的學經歷與藝術觀點,讓概念的主軸在內部領域的維度中游移,這樣的表演可能無法被輕易的分類,而會呈現一種非常「個人」式的質感。
臨場藝術可能可以給擺盪(in between)和邊緣(at the edges)類型的藝術家,提供超乎於傳統的藝術形式 [3]。這樣的包容性對當代的藝術家似乎是好的,但在台灣,我們能接觸到的視覺藝術與戲劇展演活動,其冒險和混沌感越來越少,就連新穎的跨領域合作,也變成了某種制式和主流的套路。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白蘿蔔蝦皮炒肉絲》是一種超級玄妙完全無法言喻的風格,但其實用很暴力武斷的描述,可以是「以主角求職失敗為主題的單人solo演出,以行為表演風格為主軸,場景調度與文本節奏則以當代錄像為靈感,配合跨文化的舞蹈肢體,在劇場中現場做一道白蘿蔔蝦皮炒肉絲並分享給觀眾吃。」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