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八卦」不只讓原始人得以存活,還讓我們變得更慷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八卦能夠快速的讓兩個陌生人變得熟悉。因為,分享「負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更能夠拉近兩人的關係。從遠古到現代,聊八卦都是展現彼此價值觀和幽默感的一種方式,不只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親近,也能讓人迅速了解群體對他的期待。
在這個年末,「八卦」的新聞陸續不斷,搞得我們每天都廢寢忘食地追看,深怕錯過了什麼會讓自己在聊天時成為邊緣人。今天,讓我們一起從社會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八卦」這件事!
創新點:「八卦」能將不為大眾利益著想的人,排除在群體之外。
「八卦」是基於事實,所以和「造謠」是不一樣的
根據心理學家和著名作家Audrey Tang(這位可不是政務委員唐鳳),「八卦」(Gossip)是指「討論目前不在場的人」。而這些內容,都是我們還不願意當著當事人的面說的。
但「八卦」和「造謠」是有明顯分別的。八卦通常基於事實,就是事情真的有發生過,而我們針對這件事來討論。但造謠就完全是無中生有,徹底的「假新聞」了。
雖然我們「理論」上都不認同「八卦」,認為它是不好的,但它又是非常普遍的行為。根據社會心理學家Laurent Bègue的研究,成年人之間的討論大約有60%都和不在場的人有關。
2019年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期刊發表的研究更準確的顯示,我們每天平均花52分鐘在講八卦。但和一般人認知的八卦不一樣,這些討論大部份都是中性的,例如:分享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大約只有15%討論的內容是涉及批評的負面話題,但正面的討論卻佔更少的9%。
雖然一般人認為女生比較愛八卦,但研究發現其實男女都一樣八卦,只是討論的內容不太一樣。根據一份在1997年發表的研究,男生和女生談話內容中大約55%以及67%是有關「社會相關話題」,也就是八卦!
從遠古開始,人類就透過八卦收集資訊
蘇格拉底說過:「強者討論想法,普通人討論事件,弱者討論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也提到:「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所以,不管東西兩方的文化都不鼓勵「八卦」,但為什麼我們卻樂此不疲?

歷史學家相信,遠在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八卦」。由於人類是社群動物,所以溝通能夠試我們更容易融入群體。而且,這比互相抓背帶來更大的好處。原始人透過聊八卦,可以了解哪裡有比較多的獵物、哪裡有危險、誰的打獵技巧比較好、誰磨出來的石頭比較尖銳等資訊。
試想想,在獵人採集者的群體中,每個人一天可以分到多少食物,是要依靠大家一天能夠捕捉到多少獵物。因此,如果群體中一個人當天因為肚子不舒服而沒辦法去打獵,群體中其他人就要透過聊天才能知道他們必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捕獵到足夠的食物。
來到23,000年後的今天,我們持續的保有八卦的習慣。加上我們的社交圈子比我們祖先們來的更廣,因此更需要透過八卦去快速了解身邊的人。例如,透過和同事聊八卦,我們可以知道主管的管理風格,減少工作上的摩擦。透過和鄰居聊八卦,我們知道社區附近有什麼好康的,可以節省金錢。業務們更透過和每個人聊八卦來知道誰有什麼需求,好讓他們可以找到需要的人來提供服務。
而研究顯示,八卦能夠快速的讓兩個陌生人變得熟悉。因為,分享「負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更能夠拉近兩人的關係。所以,聊八卦是展現彼此價值觀和幽默感的一種方式。當兩個人發現彼此都討厭某個人的行為時,這兩個人就會變得更親近。
八卦能夠讓人迅速了解群體對他的期待
為了證明八卦真的有好處,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助理教授Matthew Feinberg進行了一場實驗。
Feinberg將參與者分成不同的小組,並給每個人一些代表「錢」的點數。參與者可以選擇要自己留著點數,或是將點數撥給小組。撥給小組的點數之後會被倍增然後平均分派給全體成員。例如,小組有十位成員,其中一位撥出五點給小組。這五點就會倍增成十點然後每位小組成員就可以得到一點。由於點數代表錢,所以,參與者的目的,就是盡量累積點數。
Feinberg用同樣的參與者進行了多輪的實驗,但每次都重新分組。他也允許參與者「分享」之前實驗時,每位成員的「表現」如何,之後還可以投票避免特定的人加入小組。很快的,比較「自私」的人(將大量點數留給自己的人)就發現他們被排斥在小組之外了。

在排除了「自私者」之後,Feinberg發現小組都能夠運作的更順暢,而大家的點數也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之前撥出少於一半點數的參與者,在之後的幾輪實驗中都增加他們對小組的貢獻。而那些被排除的「自私者」在被允許回到小組後,更是變得慷慨,大量的撥出自己的點數。
因此,Feinberg得到的結果是「八卦」不但能夠讓團隊運作更順利,也能夠讓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更快的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可以快速調整。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夠忘記有15%的八卦是負面的。而這些討論不但會對人產生傷害,對我們自己也沒有好處。Feinberg因此建議我們需要盡量避免這些八卦,例如對他人的外貌評頭論足。
看了這篇文章後,有沒有讓原本愛八卦的你鬆了口氣?下次有人和你說「久仰大名」時,要記得這正是「八卦」帶來的好處。所以,不用顧慮太多,盡情八卦吧!
延伸閱讀
- 「八卦」的功能與「被八卦」的應對之道
- 從王力宏事件看危機處理:最難的是在高壓當下,如何真實的面對自我、面對人性
- 你厭倦長輩有臉書和Line就什麼都要分享?他們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 你過著「平均值」的人生嗎?但職場追求的是「客製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