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人如何過新年?必吃千層糕、初一穿新衣、紅包「人人有份」

印尼華人如何過新年?必吃千層糕、初一穿新衣、紅包「人人有份」
印尼華人過年期間在巴厘島一座寺廟祈福。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文稱農曆新年為Hari raya Imlek、Tahun baru Imlek、Hari lebaran imlek,常民百姓也常說Sincia(源自福建話)、koyen(源自中文的過年);2000年時,印尼總統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撤除了蘇哈托時期的《排華法案》,農曆新年更在2002年成為印尼國定假日。

新年將至,在台灣無論傳統市場或文具店,業者早開始販售琳瑯滿目的新年飾品,百貨公司和商場人員忙著換上新年佈置,花店也販賣發財樹以迎接農曆新年。

在印尼,各地百貨商場、中國城、文具雜貨店同樣醞釀著過年氛圍,處處可見紅色春聯、金元寶、發財樹。

印尼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圖為農曆新年到雅加達廟裡祭拜的印尼華人。照片攝於2019年2月5日。

從《排華法案》到過年成為印尼國定假日

隨著近代華人移居四海,農曆新年也流傳各國,如美國、歐洲及南洋各地。南洋各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從明朝陸續有華人經商移居,並落地生根。南洋華人祖先冒險航海,篳路襤褸、努力適應新的環境、文化、語言、風俗,並與各民族往來交流,然而同時努力保留華人傳統習俗,其中每年一定要過農曆新年。

印尼文稱農曆新年為Hari raya Imlek、Tahun baru Imlek、Hari lebaran imlek,常民百姓也常說Sincia(源自福建話)、koyen(源自中文的過年);2000年時,印尼總統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撤除了蘇哈托時期的《排華法案》,農曆新年更在2002年成為印尼國定假日。

其實早在印尼獨立建國初期,印尼國父蘇卡諾總統(1901-1970)便明定農曆新年、清明節及孔子誕辰為國定假日,蘇卡諾甚至還允許華人在過年期間升上中華民國國旗。

到了蘇哈托(1921-2008)執政時,這些慶祝全遭禁止,連帶廢除了華校,也禁止華人集會、辦報,媒體全面禁撥中文歌曲等,華人僅能私下過節,偷偷學習中文和閱讀中文報刊。

5
照片提供:劉明芳
大年初一穿旗袍的印尼華人婦女,盛裝打扮走春拜年。

印尼華人過年實況

雖然印尼華人過去在法律上遭受歧視,但私底下印尼人與華人多為和睦相處。回憶兒時在印尼的農曆新年,母親會在除夕夜為我和妹妹穿上新內著、睡衣,大年初一一早梳洗完畢,便穿著新衣服、新鞋、新襪、新髮飾,背上新包包,再向長輩拜年道賀,而左鄰右舍的印尼人都會熱情向華人道賀,見華人穿紅色新衣,不時說「Kiong hi kiong hi」(恭喜),還不忘讚美新衣真漂亮。

除夕夜時,華人全家享用美食佳餚前,也不忘為印尼友人和鄰居準備餐點,並一一送上家中。大年初一,當華人在住家門口施放鞭炮,印尼鄰居同樣喜眉笑眼地說「Kiong hi huat cai,angpao na lai」(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有時走在路上,印尼人也會大聲說「koyen、koyen,angpao na lai 」(過年、過年,紅包拿來),不僅華人開心過新年,印尼人同樣感到喜樂,而除了華人親友間互相到家中拜年,印尼人一樣攜家帶眷到家中作客,從一早接客到晚上。

移居印尼的華人祖籍多來自大陸福建地區,故不僅印尼日常用語有不少源自福建話,福建人的生活風俗也影響印尼華人的過年習俗,例如過年前一個月開始清掃家裡,過年期間則不能掃地,否則會把福氣(hoki)一掃而光。

過年時印尼華人會準備各樣糕點,必備年糕、發糕,花生、瓜子、糖果、蜜餞、橘子,另外西式蛋糕、餅乾至少備6樣,印尼本地甜點則是榴槤糕、椰子糕(dodol),過年期間的飲料有可樂、雪碧、果汁、紅茶、咖啡任君選擇。

千層糕與紅包「人人有份」

談到印尼過年端出的西式糕點,華人會準備源自荷蘭,早年僅有貴族方可享用的的千層糕,印尼文為Kue lapis legit(或Lapis lengit(Spekkoek):Kue源自福建或閩南話的「粿」,泛指蛋糕、糕餅類,Lapis則指層次。

製作千層糕相當費工,必須一層層烘烤,麵團要添加肉桂、肉豆蔻、白豆蔻、丁香、大茴香,並使用至少30幾顆蛋黃及大量牛油,滋味香甜濃郁、濕潤。烘烤千層糕時,每層越薄,厚度越一致,越需花功夫、時間,越顯珍貴。

2
照片提供:劉明芳
過年時,印尼華人家中會準備多樣糕點,其中一定少不了千層糕。

糕點類還有大理石蛋糕、斑蘭葉蛋糕等,至於餅乾類,家家戶戶茶几上必定會有印尼文稱做「Nastar」的鳳梨酥、蛋捲、花生酥、起司餅乾、雪花餅乾、貓舌餅、巧克力餅乾等。

過年期間是印尼華人婦女大展手藝的時刻,也會看看誰家餅乾、糕點做得最好,不過想知道食譜可不容易,各家都有祖傳祕方,總是說「喜歡吃,明年歡迎再來拜年」。

7
照片提供:劉明芳
印尼華人喜歡用椰糖製作年糕,除使用模具,還常以芭蕉葉包裹蒸熟,蒸出來的年糕多了芭蕉葉的清香。

在印尼,領取壓歲錢也成了華人、印尼人農曆新年期間最期待的一刻,除了父母發給年幼子女、未婚青年、長輩,印尼華人還會發紅包給管家、保母、幫傭、司機、警衛、鄰居等,甚至凡登門拜訪的客人、親友都有紅包可拿。不少印尼貧苦人家,還會聚集在華人寺廟門前,等候赴寺廟拜拜的華人發紅包,有些廟宇大年初一舉辦發紅包活動,吸引許多印尼人前去討個吉利。

時至今日,有些住在都會的印尼華人小家庭,已開始簡化過年慶祝方式,不再自行做糕餅、年糕等,改為線上購買或向店家訂購,然不變之處大年初一仍會穿上新衣,多數印尼華人深信,大年初一不穿新衣,來年無福氣,往後日子會辛苦。因此華人男男女女、大小朋友均著新衣,近代愛漂亮的華人婦女還盛行於大年初一穿旗袍,各個打扮得雍容華貴,使過年氣息更濃。

隨著印尼政府廢除《排華法案》,慶祝農曆新年再度公開化,過年期間印尼大街小巷華人住家,皆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百貨商場、遊樂園熱鬧非凡,不少遊樂場、商場舞龍舞獅、巧鑼打鼓,到處都可聽見耳熟能詳的「恭喜恭喜恭喜你呀!」印尼大小媒體亦熱衷報導農曆春節新聞、華人或具華人血統的藝人如何過新年,或介紹農曆新年由來和習俗,熱鬧程度實在不輸台灣。

AP_21028433091967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印尼峇厘島一座寺廟正在準備農曆新年的裝飾,照片攝於2021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