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入侵泰國疫情再起,因仰賴觀光只能不得不「與病毒共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相較新變種病毒,泰國人民目前更擔憂的或許是不斷飆高的物價,而是新年後飆高的豬肉價格(平均每公斤漲至約190至220泰銖),接著是雞蛋、雞肉,而爆出豬肉飆漲的原因,竟是因政府掩蓋豬隻感染非洲豬瘟,大量豬隻被撲殺所致,近日又再傳出白米、糯米價格都要接續上漲等民生經濟問題,可能是比疫情更令民眾擔心
從2020年初武漢肺炎開始傳播至今,泰國疫情起起伏伏且沒有一次躲過新變種的攻擊。從2020年「泰拳場超級傳播者」開始,之後曼谷夜店群聚爆發、Delta入境迅速擴散,2021第二季後每日確診數都在萬人上下,為排隊等檢測或求醫而昏倒、醫療量能崩潰、佛寺火葬場處理不及等新聞不斷。
2021第三季後確診人數趨緩,疫情看似樂觀控制中,然而,就在泰國政府開放觀光客入境後不到月餘,就因新變種病毒Omicron襲來,緊急暫停計畫及外籍旅客申請入境(暫停命令頒佈前申請已完成者仍可入境)。
在此同時,泰國境內並未因此限制大型集會活動,12月初清邁設計週如期進行,曼谷跨年煙火、清邁塔佩門前倒數和市集都未停歇,雖然大型活動入場須有施打疫苗證明或實名登錄等,但因群聚如常,新變種病毒很快就在國內各地發現確診病例:
- 2021年12月6日,泰國首例Omicron確診,是一位透過「Test & Go」入境不用隔離計畫進泰國的美國籍旅客。
- 2021年12月29日,根據泰國官方統計,自11月1日至12月28日總計有740名Omicron確診病例,489名來自境外、251名為境內傳染。當時病例遍及全國33府,其中以曼谷為最,東北部加拉信府居次,普吉第三。
- 2022月1月10日,官方公告1月2至8日檢驗結果,Omicron確診病例已達5397名,佔同期武漢肺炎確診者中約七成,全國71府都有Omicron確診病例。相較去年11月至跨年前僅三成五(Delta六成多)的數據,傳播數度相當快。
- 1月10日同日數據,境外移入病例約412人,其中六成為透過「Test & Go」計畫入境的外籍旅客,三成六是透過「沙盒企劃」(Sandbox),三成是按照10日隔離政策。確診病例多數在旅遊熱門區域,包括普吉島、蘇叻塔尼(蘇美島)。過去病例極少的南奔,也在這段期間出現破百確診病例。
- 新變種病毒入境之後,截至目前為止,泰國政府尚未祭出宵禁令。
為因應新變種病毒再次襲來,泰國政府推出了防疫政策或紓困方案,而在疫情衝擊下,人民的日常生活又是如何呢?

政府紓困政策已耗9千多億泰銖
防疫部分,最初泰國疫苗採購多以中國國藥和科興為主,因未積極加入COVAX平台引發議論,而在2021年潑水節前的曼谷夜店群聚爆發新一波疫情後,泰國疫苗的採購速度和數量就面臨捉襟見肘的窘境,接種登記系統也有自動取消預約的狀況。
泰國衛生部內部一紙「別讓醫護人員加打輝瑞BNT疫苗,以免讓民眾對中國科興疫苗失去信心」的討論對話外流後,更引發輿論撻伐與民眾不安,加上有女排球隊在接種兩劑中國科興疫苗後仍全員染疫,泰國政府遂開放民眾第二劑混打不同廠牌疫苗(首劑公費疫苗多半以國藥或科興疫苗為主),並於2021年9月後開始鼓勵民眾追加第三劑。
2021年7月Delta在泰國境內大流行期間,泰國政府全面頒佈宵禁令,並以顏色區分各省府的確診數高低,依據各省府染疫狀況調動宵禁時間與相關限令,包括曼谷封城、部分跨府交通有所限制、餐廳取消內用、非必要理由晚間9點至隔日清晨4點不得出門、商場百貨除超市外停止營業等,一切回到2020年3月底第一波疫情擴散的嚴格管制,相關限令也隨疫情狀況,開開關關地反覆實施。
根據《ONE 31》新聞台報導,為振興消費暨紓困,泰國政府從2020年陸續推出總共7個不同紓困計畫,總花費約9100多億泰銖(約新台幣7580億)。其中推出的政策以「一人一半」(คนละครึ่ง)讓民眾相對有感且持續有更新版本實施,目前預計將在2022年3月再推第四版。
「一人一半」計畫主要是鼓勵消費,凡消費者透過手機電子錢包至有參與計畫的店家消費,能以半價優惠購物,餘下的一半費用由店家向政府申請。使用此優惠不得使用現金、不得找零,不適用煙酒等非民生必需品。
這個政策幾乎讓民眾能「一餐餐費抵兩餐」,商家在政策實施後明顯感受消費回春,顧客也因此增加消費意願,不過限手機登錄的「電子錢包」制度仍被詬病,因為僅受惠於手機使用者和熟悉手機應用程式的族群,許多弱勢族群、老人等可能連手機或智慧型手機都沒有,而他們才是最需幫助的一群,不過這個漏洞有望在新版本的「一人一半」獲得改善。
至於針對國外旅客,也就是泰國最受疫情重挫的觀光收入,在2021年第四季分別推出了沙盒計畫(Snadbox)及「Test & Go」免隔離計畫。前者是入境旅客必須在旅行前至少14天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並於入境前在中低感染風險的國家停留21天以上,入境後需依泰國政府規定進行篩檢,住宿規定要入住已有SHA標章(註1)的旅館,僅能在適用該計畫的區域旅遊,不能隨心所欲更改行程。
「Test & Go」計畫則是只要來自泰國政府公告63國安全地區名單所列國家旅客,接種兩劑疫苗並附上檢驗陰性證明,即可入境泰國免隔離。旅遊地區限定普吉島、曼谷、清邁等。目前上述觀光計畫都在新變種病毒來襲時全面喊停。

民眾反應:短期補助沒有長遠計畫,未來還得一起背債
據觀察疫情或政府政策相關新聞下方的民眾留言,多半是抱怨與酸言酸語,不然就是熱門留言中順勢分享線上購物的商場連結,包括各式防疫口罩、酒精,到近期最熱門的ATK快篩組。
實際詢問泰國朋友目前的生活狀況,在柯叻經營咖啡館的P因店址近附近大學,Delta擴散時,柯叻每天確診數都是300位上下,加上宵禁和防疫限令,許多傍晚營業的餐廳或酒吧店家(註2),都因宵禁時間受到較大衝擊。當地有些店家乾脆直接關門,直到宵禁令宣布結束。至於她自己則是遇上大學宣布遠距上課,店裡消費馬上減少40%至60%。除了戴口罩和準備酒精乾洗手,之前也遵守官方規定餐廳及部分商業場員工須快篩後才能進店工作,P則是每週自行檢測,以確保個人及周邊人、顧客的安全與健康。
在清邁教書的台灣人曾老師表示,目前清邁生活如常,多數人遵照「New Normal」的方式生活,餐廳可內用,但目前酒只能賣到晚上10點(過去可賣到午夜12點),政府單位和學校都是在家工作或線上教學,跨府旅行沒有限制,僅搭機要有ATK快篩。
家住帕府的建築師N ,通常泰北的帕府、楠府、帕耀府都是全國最晚出現病例的地區,一來不是觀光大鎮,二來人民相對單純、人口數少;Omicron病毒是直到1月1日才進到帕府,至1月13日止,帕府每日新增病例約8至33人之間,比起其他地區算是相對安全,當地法令也就相對寬鬆,外府車輛可自由進出,沒有什麼管制或區域封鎖。
身為建築師的N說到,大概是在2020年11月後,當時因曼谷、普吉島都封鎖加上航班停飛,當地案子被迫暫停,之後就改接清邁、帕府、楠府或清萊的案子,多半是自住建案為主。疫情以來,除非接了飯店、度假村等建案,不然周邊同業受衝擊不大,因為想要蓋自住宅的人並未中斷計畫。至於建材行,在疫情期間倒是生意興隆,因為大家都在家,想要趁機整修家裡,或因居家工作要重新裝潢的案子反而變多了。

紓困部份,在柯叻的P認為,目前政府丟出來的福利都是應急的貸款(註3)和短暫刺激消費,看似像有熱錢在市場裡,但都是債。她說:「政府沒有任何實際補助,或協助復甦的政策亦或任何發展計畫,像是疫情期間可協助什麼,或疫情後該從何處振興等等,做的就是表面工夫!疫情已經帶來嚴重的影響,疫情之後,泰國人還得一起背債。」 N也同意這些補助政策都是短期計畫,長期來說沒有太多幫助。
對曾老師和疫情後一直線上教課的O而言,雖然兩人都同意「一人一半」的政策確實對社會中間階級或上班族有幫助,卻也一致認為,分配不均是最大問題。曾老師表示,這些計畫對外國人不適用,就個人觀察,對於不善使用或無法使用手機的弱勢或獨居老人族群,申請上就不甚方便或根本無法申請,至於成功申請的年輕族群,又較像是錦上添花多過雪中送炭。
O則覺得政府沒有真正了解各階層的民眾需求,除了申請門檻高(若使用上有身分驗證問題,還必須前往銀行的ATM設定),政策一出大家雖搶著申請,真正困難的人卻拿不到。她也以新年在串流平台相當受歡迎的電影《別抬頭看》(Don’t Look Up)為例,她說這部片名在泰國沒有特定譯名,就有鄉民就以泰文「ผนงรจตกม」縮寫,意指「笨領導人帶我們一起死」(ผู้นำโง่เราจะตายด้วยกันหมด),來諷刺兩年以來對疫情束手無策的政府。

「與病毒共存」是不得不的選擇
談到防疫政策,P很直接表示,疫情發生後,政府和流行疾病管制中心(สบค.)各做各的,毫無交集,一有什麼新公告,民眾得先等個兩三天,看看是否有人再出來翻盤取消,才能確認政策是否要實施,「這是最討厭的啦,唯一可以說嘴的就是目前還有足夠的疫苗可打。」
對於隨疫情狀況反覆的各種限令,在學校教書的曾老師表示,由於學校在清邁市,規定相對謹慎,去年12月中才開放返校上學約兩週(新年後第五波疫情爆發),有些學校根本從4月(潑水節前第三波)之後都沒有開放上課。他表示:「開放條件是,師生一定要做快篩、兩劑疫苗施打、每天都要到旅遊史追蹤(ไทยเซฟไทย,thai save thai)線上記錄行程和風險評估,都通過才能實地上班上課。」也因為如此,校方也不建議老師們進行跨府旅行,以免造成學生困擾。
「上網課沒有問題」曾老師表示,「但市政府經常在最後一刻,前一天才公布,大家都來不及準備。」對要備課的他及部分要上班的家長來說才是最困擾的事。
那麼,泰國官方與民間是否有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新生活的共識呢?曾老師認為,目前在泰國,「與病毒共存」是不得不選擇的方向,因為依靠旅遊收入太大,選擇封鎖、清零,餓死會比病死多。不過目前社會上也有兩派聲音,一是覺得確診數控制在雙位數以下,有條件的開放,另一派則認為打了疫苗就可回到疫情前生活。政府看似偏向有條件控制下的共存,不希望是全部染疫後的全體免疫。
O的看法是,政府仍然會標出染疫數字低的省府當做防疫政績表率,表示相關單位仍在意「清零」,卻也沒有明確指示,倘若不能真正面對目前這病毒是無法根除的事實,都無益於解決問題。當然,民間兩造不同意見看來也毫無交集。
自己身邊有兩位朋友因感染Delta而驟逝的N,以新年後到外府接案的觀察,「我覺得大家因為打了疫苗有了保護就不像一開始這麼害怕,加上這次新變種Omicorn的致死率不像Delta那麼猛烈,感覺人們越來越能接受與病毒共處,畢竟大家對於是否能清零,更在意的是經濟能夠逐漸恢復以往,能有收入有工作不餓肚子。」
相較新變種病毒,泰國人民目前更擔憂的或許是不斷飆高的物價,而是新年後飆高的豬肉價格(平均每公斤漲至約190至220泰銖),接著是雞蛋、雞肉,而爆出豬肉飆漲的原因,竟是因政府掩蓋豬隻感染非洲豬瘟,大量豬隻被撲殺所致,近日又再傳出白米、糯米價格都要接續上漲等民生經濟問題,可能是比疫情更令民眾擔心,是官方真正的燃眉之急。
註解:
- SHA:SHA或SHA PLUS,泰國觀光局與公共衛生部共同頒給的泰國健康與安全認證(Amazing Thailand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 泰國有許多小吃店或餐廳以酒水為主要獲利來源,餐點多半是下酒菜而生,顧客主要消費目的是和朋友喝酒聊天不是正餐吃飯,以致於限令中不准在店內飲酒、營業時間被迫縮短及提早酒類銷售時間等限制對於店家來說,衝擊不小。
- 根據《Thai Rath》報導,自疫情以來泰國政府已貸款1兆多泰銖以支應Covid-19紓困及振興計畫,國家財政政策委員會已決定將公共債務上限從占GDP的60%擴大到70%,以增加財政空間。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最新發展:
-
泰國入境政策急轉彎,中國與全球旅客免出示疫苗接種證明 2週前
-
因應中國重開邊境,國際旅客入境泰國需出示兩劑疫苗證明 2週前
-
泰國10月起提高每日基本工資,部分資方認為調漲時機過早 4月前
-
【東南亞週報】印尼宣示2025至少200萬電動車上路,泰國放寬入境限制、大馬首相訪柬強化經貿關係 11月前
-
曼谷警察撞死女醫師引發公憤,交通事故頻頻插畫家諷「泰版過馬路遊戲」 11月前
-
「Omicron住院率到底高不高?」將決定台灣該死命抵抗,還是為「感冒化」做好準備 1年前
-
Omicron未致重症率與死亡率提升,泰國2月起恢復外國旅客入境免隔離計畫 1年前
-
「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如何申請、使用一次看懂:21日起前往休閒娛樂場所,需出示完整疫苗接種紀錄 1年前
-
今日本土新增13例、境外移入24例,擴大實施落地採檢,納入南亞、東南亞航班 1年前
-
本土新增10例:亞東醫院護理師確診無關桃機群聚,為此波本土疫情第六條Omicron傳播鏈 1年前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