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雙語國家計畫」是政府的挑戰,也將成為台灣人走出島嶼的勇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若審視由賴清德副總統擔任行政院長時期所推動的「2030 雙語國家計畫」內容,會發現與日治、國民黨政府時代的語言殖民政策大相徑庭。重點在於提升學生與公務人員之英語能力,以具備國際經貿溝通的基礎能力。
文:思芥
19世紀末期以來,台灣經歷了日語、華語等兩次語言同化政策,皆以壓抑母語、結合教育體制,達到強制性改變、統一全國用語的目的。在過去這100年間,我們喪失的不只是多語生活環境,或是以語言延繫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喪失了對語言的包容與自信。
英語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對台灣人而言,則鮮少有人以英語作母語,當國家意圖將英語提升至接近官方語言、與華語地位相近時,自然引起部分評論家對外來語言進行文化殖民的疑惑,以及擔憂失去台灣文化主體性的焦慮。
這些擔憂其來有自,但我們若審視由賴清德副總統擔任行政院長時期所推動的「2030雙語國家計畫」內容,會發現與日治、國民黨政府時代的語言殖民政策大相徑庭。重點在於提升學生與公務人員之英語能力,以具備國際經貿溝通的基礎能力。
由於相關工作會跨及國發會、教育部、考選部等多部會,是故成立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跨部會整合資源與進度,才能快速提升語言能力,強化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教育部與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合作之學生英語能力調查報告,雖然已有五分之一的高三學生整體英語能力達到CEFR(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的B2等級(高階級),然而在聽、說、讀、寫四個技能上,屬於接收技能的聽、讀表現明顯優於生產技能的說、寫。有27.68%的學生可以在聽力上達到B2等級,卻只有8.27%的學生可以在口說上達到B2等級,落差相當明顯。嘴巴不能說的時候,還算是能使用一種語言嗎?
另外,如果要讓學生具備修習全英語課程的能力,不會因語言隔閡而影響到專業內容的學習,英語能力應達到C等級(流利與精通)。目前台灣高三學生僅有4.3%可以達到C等級。高三正是準備進入大學修習專業課程的時期,不論是教科書、跨國際的論文資料,以至於網路上各項資源,絕大多是英語撰寫而成。增進學生的英語能力,等於為年輕人開展一扇窗,走向世界。
國家回應英語教育的需求,構築公平的學習環境
統整《親子天下》2021年6月份之調查報告,目前全台灣22個縣市中,已有超過900所的公立中小學設有不同種類的雙語課程,包括CLIL(語言和內容整合式學習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ing)、 EMI(全英語授課模式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或其它沈浸式英語課程。
然而在課程分布上,不同城市間有相當大的差距。以國小為例,前6名的縣市並非6都直轄市,而是台中市、台北市、雲林縣、新北市、屏東縣、台南市,皆有超過60所的小學設有雙語課程,這是因為地方政府既有政策的差別。目前,桃園市以高比例的外籍老師為重,而高雄市則加緊進度,在台積電宣布於高雄設廠之際,將加速「校校有雙語」政策緊追。
雙語課程的設置並非沒有城鄉差距,離島縣市,或是彰化縣、嘉義縣,設有雙語課程的小學都不超過10所。除了普及度,雙語課程的比重也有很大的差距。許多公立小學一週僅提供1節的雙語課程。但台北市則有高達24間公立小學的英語授課的比重,達到全年級每週上課節數三分之一。加上大量方便的校外英語學習資源,如近距離的安親班、補習班,都是其它縣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在難以快速改變大環境以及家戶財富差距的情況下,消弭學習落差也是「2030雙語國家計畫」的執行重點。除了平均挹注資源外,對偏遠地區,或是缺乏家庭支援的孩子,也需要從網路的建構、設備的提供,以強化英語數位學習的環境。
根據2020年台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計畫(TASAL)調查顯示,社經地位對於英語能力的影響力在七年級之前已經形成,若要彌補學習的差距,必須從國小時期就開始。擴增雙語教學師資,包括對師資的培訓、偏鄉教師生活的支援,或是教材設備的提升,都是國家應全力發展的基礎工作。

改善評量制度,營造更友善的語言學習氛圍
英檢制度的改善,也是2030雙語國家計畫的重點之一,盼以英文檢測取代升學英文考科,讓學生有多次機會測試程度,不會因為一次大考的失常,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尤以語言的學習著重友善與具備安全感的學習環境,如果一想到英語,就只會聯想到考試的壓力,那自然無法成功,這也是中年以上的國人相當能體會的感受。
然而要如何擴充英檢量能?追求公平、可靠的英語檢測制度外,也須降低學生應考的成本,特別是經濟壓力的部分。除了在台灣升學、就業可通行的國內全民英檢外,若要出國留學,或是因應部分公司的需求,則多半需附上多益TOEIC、托福TOEFL,或雅思IELTS等三項英檢之一的成績。
然而各項英檢所費不貲,就連國內全民英檢的中高級考試,報名費也高達800~1200元,多考幾次的財務壓力仍然驚人。筆者認為,若要提供學生多次應考的機會,必然要降低應考的財務門檻,或在應考前應設計有效的自我檢測方式,做好準備再上陣。
以本土語言紮實文化基底,以英語為走上國際舞台的工具
台灣是一個多語國家,2018年底已先行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保護本土語言的傳承、復振及發展,延續本國多元文化的精神。對非母語的包容度、接受度、使用度,也在社會中逐漸茁壯。在鞏固文化主體,營建出友善的多語環境之時,與增進英語能力間並無衝突。2030雙語國家是政府的挑戰,也將成為台灣人走出島嶼的勇氣。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