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權貴」缺席就無法進行轉型正義嗎?其實,這正是促轉會存在的真正價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促轉會不能只是一個行政單位,不是把資料翻出來曬太陽就可以,還得要嚴肅辨別這些檔案的真偽,以及比對每筆資料、人事物的關聯性。最重要的,是將「黨國權貴的情治監管脈絡」說清楚、講明白,因為沒有主謀,哪來的幫助犯。
只要提到「促轉會」,對國民黨來說當然要反對到底,不斷質疑合法性及正當性,然而說得多麼慷慨激昂,卻掩蓋不住心驚膽跳的一面,多擔心那些「不能說、不敢說」的事一一被晾在陽光下,因此又不敢對那些斷簡殘篇的檔案多說些什麼,或許那些始作俑者、加害者也深知當年不公不義的骯髒事更多,說出來恐怕會動搖黨本。
然而,「轉型正義」到底是什麼?「促轉會」又該發揮什麼角色呢?
黨國權貴沒有認罪,何來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最困難的就是讓「威權者」說實話,這讓促轉會進行事實回溯時,只能憑藉著「威權共犯結構」所留下的監控檔案,到底事實有多少?真偽又如何?也因為已公開可供調查的檔案只有白紙黑字,所有被害者、間接受害者提供佐證不足,那些曾是劊子手的黨國權貴,也才能選擇性忘記那些「害怕想起來」的歷史汙點。
問題是,難道「黨國權貴」缺席下的轉型正義就無法進行了嗎?其實,這正是促轉會存在的真正價值。
時代的洪流,多少人是迫於無奈,又多少人被陷於不義,這些都搬出檯面自然猶如追劇般很精采,但是,揭示檔案並不等於歷史的真相,那些黨國權貴沒有勇氣自白,仰賴著有限的資訊,恐怕並不足以稱為「正義」。
糾結在威權者所蒐集的檔案裡,又該如何分辨杜撰不實,這些資料的背後可能都已經人事已非,攤在民主的時代,始作俑者又怯於認錯,那麼促轉會應當將重心轉向揭示「真正的罪魁禍首」;可惜的是,轉型正義的推動,卻被卡在「誰是線人」的猜疑,試問這些揭露的資料事實真為又該如何辨別?
必須說,促轉會做得還不夠,而且失了焦、錯了方向!

終究,歷史會成為一面明鏡,每一個片段、說法及檔案都需要很嚴謹的分辨與釐清,否則穿鑿附會下,錯把無知的學生當罪惡,輕看了校園教官的情治身分,甚至把「提供情報」錯置成「究責行為」,當誰都沒把握自己曾說過的話可以成為線索,怎麼能構成為「威權的幫助犯」,更遑論更多是黨國體制下捏造的業績?
在資料尚未充分、完整的前提下,促轉會真正的工作,就是端正這面照亮歷史真相的鏡子。
別讓威權壓迫的無奈,扭曲了歷史真相
很多人跟我一樣,雖然在那個年代缺席,但卻都希望「正義」能「轉型」成功,只是端看促轉會這段時間的工作,截至目前為止,最開心的恐怕是國民黨和中共。
因為促轉會最近的轉型正義工作,在媒體筆下竟把轉型的焦點轉移成「告密的線人」,好像這些亂七八糟的情治監控,都和當年的那個政權無關。
黨國威權體制下,很多台灣人的選擇都出於無奈,就像很多父執輩都曾提及那些年「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的感慨,「入黨只為了順利退伍」,現在看來這是多麼荒謬的現象,但卻曾真實存在。更不用說,很多人在高中時期接受黨國教育的洗禮,誰不是把「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背得滾瓜爛熟,不都是為了順利畢業、升學,恐怕沒得選擇,也無能辨別何為情報。
在這種大環境下,將人貼上線民的標籤不僅無法將呈現歷史真相,還會讓真正的兇手躲在後面不吭聲。

轉型正義應該不是這麼廉價,沒有載明主謀的兇殺案,根本不是破案,促轉會若把這些尚待釐清的「檔案」當證據,就如就是「吃案」一般。
社會需要轉型正義,是希望能讓歷史和解,以及讓掌權者從中得到反省,如今這些應當是需要更多反覆檢證的情節,卻成了政治八卦的口水題材,不但混淆了追求正義的宗旨,更讓轉型正義的促進工作,淪為政治鬥爭攻防的工具。
作為主事機關的促轉會不能只是一個行政單位,不是把資料翻出來曬太陽就可以,還得要嚴肅辨別這些檔案的真偽,以及比對每筆資料、人事物的關聯性。最重要的,是將「黨國權貴的情治監管脈絡」說清楚、講明白,沒有主謀,哪來的幫助犯,沒有找出始作俑者的黨國權貴,揭露這些情報提供者又有何意義。
必須說,促轉會要真的達到轉型「正義」還有待努力才是,否則歷史真相沒還原,卻引來狗屁倒灶的政治事端,將不利於台灣民主深化的發展。
延伸閱讀
- 黃偉哲再陷「線民疑雲」,促轉會指媒體報導多處與事實不符,民進黨:支持黃主動對外說明並還原真相
- 奉勸促轉會不要成為「消費死人、欺騙活人、詐取選票」的御用機構
- 促轉會建議「移除」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若保留做教育展示應具有「不可回復性」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