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會報告:疫情期間印度富豪資產翻倍,超過全國最貧窮40%人口的財富總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第二波疫情壓垮了印度衛生基礎設施,火葬場和墓地瀕臨崩潰時,印度的億萬富翁人數增加了40人,總數達到到142人。樂施會發布的一份關於貧富差距加劇的報告中表示,這142人的總財富接近7200億美元,超過了印度最貧窮的40%人口財富總合。
文:Yi-ching Kuai
根據2022年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報告,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大流行期間,印度最富有的人,財富增加了一倍多,疫情肆虐該國並加劇了貧困,政府應重新審視其重新分配財富的政策。在全球數百萬人因為疫情陷入貧困時,億萬富翁們的財富增加了五兆美元,擴大貧富差距。
這份報告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線上達沃斯會議(Davos Agenda)舉行前發布,一年一度的達沃斯會議因為Omicron影響而延後。樂施會認為,政府應該對超級富豪在大流行期間獲得的收益徵稅,並將這筆錢用於資助醫療保健系統、支付疫苗費用、消弭歧視和應對氣候危機。
世界銀行估計,2020年全球有97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現在每天的生活費不足兩美元。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數量,在20多年來首次上升。疫苗不平等已成為主要問題,因為世界上許多最富有的國家都在囤積疫苗,購買充足的劑量來為其人口多次接種疫苗,未能兌現與發展中國家分享疫苗的承諾。
去(2021)年,在第二波疫情壓垮了印度衛生基礎設施,火葬場和墓地瀕臨崩潰時,印度的億萬富翁人數增加了40人,總數達到142人。樂施會發布的一份關於貧富差距加劇的報告中表示,這142人的總財富接近7200億美元,超過了印度最貧窮的40%人口財富總合。
樂施會執行董事布赫(Gabriela Bucher)表示:「這種速度和規模的不平等是有意而為,而不是偶然發生。我們的經濟結構不僅讓所有人在抵禦這種流行病時更加不安全,還積極使那些已經非常富有強大的人,能夠利用這場危機謀取私利。」
政府稅收政策有利富人、苦了窮人
在疫情期間,從股價、加密貨幣到貨物,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上漲,全球財富也跟著激增。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去年全球500位最富有的人的淨資產增加了超過一兆美元。樂施會表示,去年5月,印度城市失業率攀升至15%,糧食不安全狀況惡化,現在印度億萬富翁人數超過了法國、瑞典和瑞士的總和。
全球報告印度補充資料寫到,印度的國家政策,包括2016年取消財富稅、大幅削減企業稅和增加間接稅,都是富人更富的因素,另一方面,全國最低工資卻從2020年以來都保持每天178盧比(2.4美元)。
在衛生和教育部門日益私有化的情況下,聯邦對地方政府的資助減少,進一步加劇了不平等。樂施會援引世界糧食計劃署(The World Food Programme)的話說,全世界營養不良人口有四分之一來自印度。
報告稱:「不幸的是,印度政府的稅收政策不僅有利於富人,而且還剝奪了印度各州重要的財政資源——這在COVID-19危機的背景下是雪上加霜。」
洩密文件披露還有大量未申報國內外資產
樂施會建議印度政府,對最富有的10%人口徵收1%的附加費,用於投資於健康和教育,並指出,印度10位最富有的億萬富翁的財富將足以資助印度兒童25年以上的學校和高等教育。
從疫情開始,印度有84%的家庭收入下降,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貧困增長幅度相同。樂施會表示,2020年印度的貧困人口增加一倍,達到1.34億,超過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估計,並引用官方犯罪數據補充,臨時工、自營業者和失業人士的自殺率最高。
報告強調,日前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曝光的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1190萬份洩漏的財務文件,詳細說明了全球為逃稅而創建的2萬9000家離岸公司和私人信託,其中發現超過380名印度人擁有價值2000億盧比的未申報國內外資產。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印度商人高塔姆・阿達尼(Gautam Adani)去年擁有印度最大的財富增長,在世界上排名第五,財富增加了427億美元,現在接近900億美元。印度商人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的淨資產在2021年增加了133億美元,現在價值為970億美元。
新聞來源
- Billionaires added $5 trillion to their fortunes during the pandemic(CNN)
- India’s Richest More Than Double Their Fortunes During Covid Crisis, Oxfam Says(Bloomberg)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