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攻復國」的聯考到大考中心「打倒聯考怪物」,近70年來台灣經歷過哪些大學入學制度?

從「反攻復國」的聯考到大考中心「打倒聯考怪物」,近70年來台灣經歷過哪些大學入學制度?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考制度是在「反攻復國」的背景下出現?台灣何時開始出現電腦閱卷?以前跟現在的分組有什麼差別?本篇文章告訴你,從大專聯招、大學聯考到多元入學,台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是如何變化。

21日登場的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是108新課綱與考招新制上路後的首次大考。在這個早已不是「一試定生死」的年代,對應屆高三生而言,學測及申請入學不會只是唯一的入學機會,特殊選才、繁星推薦以及分科測驗後的分發入學,讓學生能夠有更多可能性,並展現自己的特質和興趣。

回溯台灣大學聯招制度的演變,主要分為幾個階段。1954年至1971年間,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實施「大專聯合招生」。1972年到1983年,大專與大學開始分開招生,進入「大學聯招」時期。1984年起新制大學聯招上路,1993年後逐漸納入多元入學理念,大學聯考則在2001年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便是現在實施的多元入學方案。

「反攻復國」的背景,大專聯合招生的實施

大學入學制度的演變有其歷史背景、政治條件以及社會風氣等多項因素影響。

師大歷史系碩士吳碧琴在〈戰後我國大學入學制度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變遷〉中指出,1949年國府遷台後,蔣中正認為在中共內戰中戰敗的原因是教育與文化,而「大專聯招」的背景就是國府「反攻復國」的軍事目標。

台灣「大學聯招」的原型,是1954年國立台灣大學、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師大)、台灣省立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及台灣省立工學院(今成功大學)舉辦的聯合招生,同年,聯招也代辦陸軍軍官學校的招生。

1956年,除了15所公私立的大專學校以外,又有11所軍事學校加入聯招,不分文武、大學、專科都統一招生,那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大專聯招」。

大專聯招原本分為甲、乙、丙3個組別,甲組以理工醫和農業工程、化學等校系為主,乙組則是文、法、商、教育,丙組是農學院加上理學院的生物相關學系。1966年開始,法、商學院又被挪到丁組。選考的組別不同、考科就不同,除了理科和文科的分別外,數學也分為文科和理科的兩種數學。

戰敗後思維不只反映在「文武合一」的入學制度上,除了選考科目外,聯招的共同考科有3項,分別為三民主義、國文和英文。三民主義的考科是為了強化青年的民族精神,前總統蔣中正在1951年在革命實踐研究院紀念週的演講中指出:「當時大陸的青年們真正能夠堅定不移,信仰三民主義,保衛中華民國,擁護國民政府的人究有幾多,那實在太少了。」此外,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底的國文科也是受到重視的科目。

大學、專科分家,台灣進入「電子試務」時代

蔣經國從擔任行政院副院長、院長到走入總統府,正恰逢台灣內外局勢的各種巨大變動,外交挫敗、國內經濟起飛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間接促成各項新政的推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一環。

原本的大專聯招終於在此時分家,培養學術人才的大學和培育技術人才的專科分開招生,兩者的目標不同、考試命題方向當然也不同。而在當時,有23所大學和獨立學院參加大學聯招。

社會風氣的改變,也讓執政當局意識到,高中教育被聯考嚴重扭曲:學生只專注讀書,考試外的活動如社團、美術、體育都被忽視。此時」,「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應運而生,委員會的設置目的是改進大學入學考試,但最終基於經費等因素而成效不彰。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大學聯招時期引入了電腦閱卷,1973年的聯考中,除了國文作文以外,試題被全面改為測驗題。但之後因為題型沒辦法全面測出學習成果,三民主義考科首先增加申論題,數學等其他科目也接連加考非選題。無論如何,台灣是在此時開始進入「電子試務」的時代。

打倒聯考怪物:推甄、學測上路,一試定終身漸走入歷史

1984年以前,學生在考試前就要先填好志願,考試成績出來後就依成績高低,在組內分發入學。大學聯招新制在1984年上路,「考試」和「分發」首度脫鉤。

考生是先考試、拿到成績單之後才選填志願,這項變革原本是希望能改善學生志趣不合的問題,但考生多半仍是依據前一年分發分數的順序填志願,並沒有預期的改變。

除此之外,原本的甲、乙、丙、丁4個類組中,文法商的乙、丁組合併為第一類組,甲、丙組則改為二、三、四類組(一般俗稱自然組),其中的第三類組能夠選填自然組所有的志願科系。新制的大學聯招也更為彈性,例如舊制的分發是「固定」主科(甲組數學、乙組國文)加重計分,新制是由各學系自訂加重計分的項目。

1987年,前教育部長毛高文上任後,便語出驚人地表示:「今天我會說要打倒聯考這個『怪物』,實在是因為它給我們的『教育生態』帶來太多不良影響。」他認為,用同一把尺衡量所有考生不符合公平原則,因此一手策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大考中心),嘗試提出更好的改革方案。

於是,大考中心在1992年提出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設計構想,其中有三項最為重要。首先是將考科分為「基礎科目」和「指定科目」,後者是為了反映學習成就。成績改採級分方式,避免考生盲目追求制式的答案。

第二則是讓特殊學生「推薦甄選」的管道,具有特殊才能或潛能的學生可以參與單獨招生,各大學院系也藉此發揮更大的自主權。

第三是「預修甄試」,讓高中畢業一年以上的社會青年參與獨立甄試,取得進入大學的機會。

「推薦甄選」之後率先在1994年啟動,同年大考中心也推出了「學科能力測驗」。推甄第二階段的甄試項目不再侷限於傳統紙筆測驗,口試、實作和校內外特殊表現都可以納入評量參考,多元化的入學方式鬆動僵化的考試制度,配合兩階段考試,讓「一試定終身」走入歷史。